教学思考 | 付春明:一堂好课是否应该有标准?

教育   2024-11-21 00:02   陕西  

怎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且会不一样,可能还会有矛盾激烈之处。但是不管怎样的课,目标指向却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有收获,是否增长了知识,是否提升了认知,是否拓展了思维,是否培养了素养。

好课有标准吗?好像应该有。比如王文湛这样说:好课有“三有”,“三声”。“三有”是教师上课有趣、有得、有助,即学生听起来有兴趣,听完了以后有收获,对学生的长远有帮助。“三声”:课堂上有笑声,课后有掌声,长远有回声!

好像没有错,但是仔细琢磨,这只是一个空泛的提法,具体到某一节课上,怎样才能有“三有”,怎样才能有“三声”,专家也没有示范,也没有举例说明,只是抛出了一个这么高大上的概念式的标准。其实,一线教师更多的是需要实例。

实践中,每一堂课都要趣,未必会如愿,每一堂课都要有得,也未必能如意,每一节可都要有助,也不可能如此,另外笑声、掌声、回声,全部聚集到一节课上,这节课该多么的拥挤啊,简直水泄不通,没有任何留白了,一幅没有留白的画是失败的,一堂课亦然是如此。

一堂课就是一堂课,当赋予它过多的要求和目标后,可能这堂课就会不堪重负,想着学生要得到这个,获得那个,这个没有讲,那个没有强调,这是教师赋予学生的,而学生未必领情,未必理解其中深意,只能单方面的鸣,而不是共鸣,更不可能有共振。

在读周靖老师的《怎样上好一堂课?》的文章时,他提到了一堂好课的五个标准,分别是:知识信息的丰富性;核心概念的聚焦性;教学结构的逻辑性;诠释论证的思辨性;过程方法的迁移性。我以为这将一节好课的标准具象化了,而不是大而化之的“心灵鸡汤”式的标准。

一堂好课,“有一定的知识容量,有聚焦的核心概念,有严谨的教学逻辑,有缜密的思辨论证,有灵活的方法迁移”,这个过程是科学的,是遵循了学习规律的,用知识容量聚焦核心概念,教与学过程中有着内在的逻辑,有着思辨论证,更有方法迁移,举一反三,拓展延伸,思维得到提升,方法得到综合应用,师生之间有共鸣,有共振,都有所获。

当然,获得的主体是学生,他们并不是被灌输,而是被引导,随着问题的深入,随着知识的丰富,方法的迁移,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形成了阶梯式的发展,“跳一跳,摘果子”,而不是突兀地一步登顶,即使登顶,也不能尽揽风光。

一堂好课,不必填充太多的内容,顺着学情,沿着目标,循着设计,有板有眼的前行,终会让知识在课堂上绽放出光芒,让思维闪烁出火花。

历史园地
中学历史教学第一公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