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让学生动起来
1.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在要求。核心素养可以被理解为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孕育出来的学科或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不同学科领域所蕴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这就要求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以学生为中心即“学生动起来”。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学习者主体的反思,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结果,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去体验、感悟、感受、实践。
2.提高教学效果的现实需要。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的金字塔学习理论,通过金字塔形状的模型展示了不同学习方式对知识留存率的影响,揭示了从被动到主动学习的不同层次及其效果。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主要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金字塔学习理论强调了主动参与和实践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体验式的学习,可以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记忆,更容易激发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从而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根据臧富仁老师整理的学生成就影响因素图可知,课堂谈论等主动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业成就有重要的影响。
二、为什么现在学生动不起来
1.老师不愿意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更擅长传统的讲授法,认为听讲是学习的最佳方式。老师们认为由于教学进度的要求以及课时的限制,组织学生课堂学习活动浪费时间,同时也不利于课堂秩序的控制。
2.老师不相信学生可以动起来:缺乏信任:老师由于生源的问题,认为学生缺乏自我激励或责任感,怀疑学生是否具备完成某些任务的能力,认为学生没有足够的动力去积极参与。
3.老师不知道怎么让学生动起来:.一些老师可能习惯于传统的“讲授-听讲”模式,缺乏让学生参与和互动的教学经验,不知道如何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度的活动。
三、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我们可以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入手,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保持积极的参与状态。
1.活动原则:有布置必有检查;有展示必有点评;有疑问必有指导
2.课前活动:预习任务设计与分配
①预习课本,绘制思维导图,制作时间轴、大事年表等:指导学生在课前阅读教材内容,分析单元结构、课时结构并结合单元导语尝试绘制思维导图等,梳理知识点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初步构建知识框架。
(寿阳中学李国威老师提供)
(寿阳中学李国威老师提供)
(灵石中学程玲老师提供)
②阅读教材找出重要史实和核心观点: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识别,并用双色笔分别标记出教材内涉及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核心观点,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③提出疑问,收集汇总:学生在预习时记录下自己的疑问,教师在课前下发问题单,收集学生的疑问,并进行归类和提炼,针对共性和难点问题在课堂上针对性地予以解答。
(灵石中学程玲老师提供)
2.课中动:预习成果展示,知识点讲解,史料研习、谈论交流、随堂练习
①预习成果展示(展):给学生机会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思维导图,分享他们的理解和发现。
(榆社中学仇旭清老师课堂节录)
②知识点的讲解(讲):选择学生来讲解他们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灵石中学老师课堂节录)
③史料研习活动(研):在课堂上提供史料,设置问题,按照阅读——思考——表达的流程,引导学生进行史料信息的获取与提炼、问题的分析与思考、成果的表达与交流,并进行针对性的点评与指导。
(寿阳中学康一立老师课堂节录)
④小组讨论交流(议):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或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促进合作学习。
(榆社中学曹晓彬老师课堂节录)
⑤随堂限时练习(练):设计一些随堂练习,让学生即时应用所学知识,巩固理解。
(寿阳中学康一立老师提供)
⑥倾听老师讲解(听):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提供对应的的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做到精讲(有逻辑有证据有针对性的讲)
(昔阳中学李娟老师课堂节录)
3.课后动:知识的记忆与迁移
①必备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课后,学生应根据教师提供的知识清单,复习和记忆课堂上的重点内容。
(昔阳中学李娟老师提供)
②必备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设计开放性的作业,如小论文、微项目和案例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情境中,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江苏朱运荣老师课件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