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主户与客户制度是户籍制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主要根据土地占有和赋税承担情况进行划分。这一制度起源于秦汉,并在唐宋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以下是对这一制度的详细介绍:
起源与发展
● 秦汉时期:秦汉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为稳定租赋、差徭,常编定户籍,使人民附着于土地,定居下来。民户常因兵徭、赋税、战乱、灾荒等原因逃离异乡,于是各地有土著和客居的区别。唐宋时,更在户籍中设主户、客户名目。
● 唐代:唐德宗时,因民户流散众多,商贾流动不居,在行两税法征收赋税时规定,不分主、客,均以当地现居人户按贫富等差征税。宋主户、客户实际上以有无土地区分。主户失去土地,即为客户;客户如有土地,亦成主户。
唐宋时期的变化
● 唐代:唐代社会人员可以分为三大类:主户、佃户、客户。主户是指本土有地居民,佃户是作为主户的依附性人口,客户是指外地人,主要是逃税户。
● 宋代:宋代只有主客户之分,主户是指有地居民,客户指无地居民。宋代对民众迁徙的控制放松,客户对主户的依附性降低,他们可以通过获得土地成为主户。
社会经济影响
● 宋代土地政策:宋代政府对土地的垦辟及占有和买卖采取自由放任政策,这促进了土地的开发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客户通过购买土地可以成为主户,这一政策促进了社会流动。
● 户籍制度的变迁:从唐代的以“见(现)居”或户籍为划分标准,到宋代以是否有产为划分标准,反映了国家对民众人身控制的放松和社会成员身份的趋于平等。
通过了解主户与客户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定义、演变过程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及其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