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近日,中国中冶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会在中冶天工成功召开。中冶天工申报的9项科技成果喜获佳绩——1项“国际领先”、3项“国际先进”、4项“国内领先”、1项“国内先进”!
此次科技成果评价会共分两组同步进行,邀请了来自多个重要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施工企业的14名行业内知名专家组建评价委员会。专家委员会认真听取了各项科技成果项目组汇报,审阅了全部评价材料,一致认为各项目组提交的评价资料齐全完整,数据翔实可靠,符合评价要求,并提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专家组肯定了各项成果的亮点和优势,对其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予以充分认可。各项目组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意识也向与会专家展现出中冶天工追求卓越、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面对不同难题挑战,各个项目组以不懈的探索与创新精神,交出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答卷。这些成果不仅代表了某个领域或行业的最佳实践,还为我们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各类型的道路桥梁工程为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形成了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强有力的基础之一。但在软土路基进行道路桥梁建设,其路桥过渡段存在很大的竖向刚度差异,导致长期作用下的两端差异沉降往往超过规范要求的限值,这种差异沉降造成的“桥头跳车”危害更为严重,急需得到解决。
中冶天工坚守匠心初心,针对传统设计难以实现路桥衔接部位竖向刚度的平缓过度的问题,提出主要以桩长渐变的方式来调节路基过渡段的竖向刚度,分析不同布桩形式下路基竖向沉降的变化规律,给出最优布置方案,并推导形成了合理预估布桩范围的计算公式,研发形成一套针对深厚软土地区持续性不连续沉降治理技术的设计理论和施工方法。对于大规模的地基处理,渐变式桩网结构可以明显降后期维护理成本,为投资方带来更大的决策空间,受到了业主及社会各界的认可,为公司在超深软土路基的地基处理领域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奠定了行业优势。
该成果已在横琴区市政基础设施BT项目及洋浦石化功能区基础设施一期工程一园两路工程项目中成功应用,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显著,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获得专利10件,施工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一项,发表论文1篇,评价为“国际领先”水平。
针对复合建筑体系场馆空间结构,中冶天工勇担责任,依托中德碳谷-碳中和产业展示中心项目,深入开展了涉及复合场馆建造过程中的刚度单元形成、差异化建造方案的空间限制、大跨度钢结构施工荷载与变形控制、渐变空间结构精度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中冶天工克服挑战,展现出了强大的专业实力与技术创新能力。
该成果开发了复合结构体系场馆数字化建造四位一体综合管控平台、大挑高空间渐变结构分段组合建造技术、大跨度钢结构狭窄空间内数智化安装控制技术、预应力索拱大悬挑结构模块化安装技术,实现了复合建筑体系场馆空间结构场馆建造过程中技术、质量、安全的综合性数智化管理,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确保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
成果已在碳中和产业展示中心施工总承包工程等项目中应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该成果授权发明专利3件、受理发明专利12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0件,获得省部级工法3项,参编团体标准2部;获得省部级BIM大赛一等奖4项,评价为“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四位一体数智化建造管控平台的开发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成果通过对超长连续退火炉关键技术的研究,实现对整个生产线的全面化管理,避免在实际施工时出现交叉作业问题,影响工期;通过研发超长连续生产线放线技术解决了一些特殊环境常规测量方法无法精准测量的难题。
研发炉内辐射管快速安装技术解决了辐射管繁琐的安装程序,避免了炉内保温砖的损坏风险,节省了施工工期及安装成本;研发退火炉炉壳安装及焊接技术解决了炉壳安装焊接变形的难题。一系列先进技术的综合应用实现了超长连续退火炉高效安装技术安全、快速安装,同时降低了施工成本。得到了业主单位的认可,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该成果在安钢冷轧电磁新材料新建连续退火机组EPC总承包工程、吉林建龙项目及中普硅钢项目中推广应用,技术及经济指标先进,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该成果获授权专利6件,其中发明专利1件,实用新型专利5件,获得省部级工法2项,评价为“国际先进”水平。
中式传统古建筑以木结构为特色,但随着社会发展,其结构缺陷日益凸显,促使新技术、新材料在仿古建筑中广泛应用,既继承又发展了古建筑文化。现代仿古建筑采用现代材料构建主体结构,融合传统建筑风格精华,通过现代工艺实现装饰性仿古效果。中冶天工仿古建筑类项目施工中,不断创新施工方法和技术,成功应对工期紧、精度高、难度大等挑战,优化了施工周期,提升了工程质量与安全,节约了成本,对整个项目的成本控制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推动了古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展现了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
该成果已经在沧州大运河片区南川楼片区一期文化街区项目中成功应用,推动沧州旅游业发展,南川老街已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该成果获得专利10件,其中受权发明专利7件,受理实用新型专利1件,受理发明专利2件,获省部级工法1部,总体评价为“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砼代木技术评价为“国际领先”水平。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既有排水系统压力剧增,面临建设滞后、内涝频发等挑战,亟需新型建造技术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减轻环境影响。
中冶天工成立研发课题组,从城市新增大型雨水系统实际需求出发,在大型泵站、雨水管网、末端设施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总结了成套技术,并形成建造模型,不仅能在企业内部推广应用,更能为公司在此类建筑市场的开拓和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课题组创新研发了城市主干线下大口径雨水管顶管工作井支护、智能绿色排渣及动态纠偏矫正成套技术,确保施工精准度的同时,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研发既有道路侧狭窄工作面下雨水管明挖铺设技术,在管侧支护、管端连接、末端构造形式上进行创新,提升了安装质量。此外,在大型雨水泵站密封构造、排放口形式、围堰造型等方面完善泵站功能,提升其运行稳定性和效率。
此项研究推动了城市排水系统施工技术的创新,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还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为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该成果共申请专利8件,其中发明专利6件,已授权实用新型2件;依托课题的《粘土地层中超大口径混凝土管道非开挖铺放施工工法》获得全国冶金建设行业部级工法,成果评价为“国内领先”水平。
北京冬奥会的举办,为我国冰雪运动发展创造了历史机遇。由中冶天工承建的汶川县龙溪阿尔沟滑雪场(一期)建设项目恰逢其时。作为汶川县乃至阿坝州的重点工程,项目建成后,可承办大规模冰雪赛事以及教育活动,是集专业滑雪、旅游度假、康养休闲、文创金融多业态融合为一体的综合性冰雪运动休假胜地。
伴随着大量冰雪项目的建设落地,冰雪设施、建设规模都出现翻天覆地变化,相关施工技术得到进一步提升。然而,由于地域差距、气候环境影响,各地方建设要求不同,还未形成成熟的技术标准规范。在工程建设中,还存在着诸多施工技术难题。中冶天工此前无滑雪场类特色项目的施工经验和工程业绩,本项目地质条件恶劣,施工过程中存在边坡支护施工入岩难、深基坑开挖地下渗水、滑雪道设备安装交叉作业工序繁杂等问题,因此其质量控制难度系数高。
借助冬奥契机,助力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加快壮大做强冰雪体育产业,中冶天工践行央企责任与担当,带动高水平滑雪场馆设施建造,助推我国向冰雪强国迈进。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公司联合相关专业设备单位共同成立项目组,对高山地区复杂环境条件滑雪场施工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形成了高山地区滑雪场脱挂索道及魔毯等重点设备快速高效安装施工技术,蓄水池、排洪沟等重点水利系统设施工技术,滑雪道道基挖填、雪道排蓄水及地下管线预埋等高效施工工艺流程及验收标准,提升了项目整体的施工质量及效率。
该成果已在汶川县龙溪阿尔沟滑雪场项目(一期)工程等项目中应用,经济和社会效益良好,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该成果申报9项专利,其中3项发明专利受理,6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形成省部级工法1项,评价为“国内领先”水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不断增长。传统的桥梁建造方式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交通需求,因此需要引入新的建造技术和理念。数字化技术为复杂立体交通桥梁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中冶天工积极践行央企责任担当,依托石家庄市北部片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针对关键技术难题展开研究,研发了预制箱梁精益化施工关键技术,钢箱梁高效智能化施工关键技术,现浇箱梁高效施工关键技术,促进节能增效,实现了体育大街高架桥和体育大街互通立交桥高标准建设,进阶性提高国内复杂立交交通桥梁建设技术水平。
1
2
3
该成果当前已在项目成功应用,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显著,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该成果已申请专利13件,含发明专利5件,已授权8件实用新型专利,形成企业级工法3项,申报省部级工法3项,BIM技术和质量管理成果获奖多项,评价为“国内领先”水平。
交通基础建设是联动地区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交通建设中,除高速公路、地铁、机场等能极大提升国家公路网络质量的基础交通外,跨河、跨海和跨山、峡谷等桥梁的建设同样是联通地区交流,缩短里程的重要方式。
开展针对跨山谷、铁路、河流等作业面比较受限的钢箱梁桥施工技术研发,有利于进一步助力公司掌握先进钢箱梁桥施工技术,同时为钢箱梁桥技术领域相关技术难题提供借鉴解决思路。
该成果已在涉县将军大道赤水湾大桥项目等工程中进行了推广应用,显著提高了工程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效益显著。该成果授权专利13件,其中发明3件,获得省部级工法4项,质量奖2项,评价为“国内领先”水平。
焦化工程建设作为公司的传统强项,历经多代人的传承与积累,已具备深厚的建设经验。随着科技的进步,焦炉结构实现了重大创新,提升了节能环保性能与产品质量稳定性,但同时也对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此,公司采取了一系列现代化施工技术,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焦化工程施工技术体系。这一体系不仅为公司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提供了有力支撑,还对整个冶金焦化行业具有极高价值。同时,该体系的推广与应用加快了工期,提高了效率,实现了节能减排,大大提升了中冶天工在该领域的影响力。
该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1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3件,获得省部级工法1项。在山西安昆369万吨/年捣固焦化项目中应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评价为“国内先进”水平。
科技赋能技术升级
创新铸就辉煌篇章
科技成果评价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保障科技成果质量、发展企业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后续,中冶天工将继续坚守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理念,整合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创新链的带动作用,聚焦成果转化产业化和技术升级,不断提升工程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重点领域优势,让技术创造更大价值,为中冶天工高技术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新动能!
内容来源丨公司技术质量管理部、天津有限公司、渤海公司、中原公司、工业工程公司、城建公司、工程技术总院
素材整理丨王世杰
图文编辑丨袁梦月
执行编辑丨张骏驰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