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亲妈连续踢踹、掐脖窒息幼子,隔代养育如何修复亲子之殇?

健康   2024-10-14 19:30   河北  


孩子生命的最初几年,几乎奠定了他一生发展的基础。

在此期间,父母扮演的是主角、配角还是客串,影响的是孩子整个生命的质量


  

昨晚大妞在家刷手机,看到一条特别让人心痛的视频:

一家三口正在餐厅吃饭,妈妈不停地打孩子。
饭都吃完了,妈妈还一直追着孩子打。
她用力踢踹孩子,一下接一下,脚脚透着狠劲。

她甚至还一边用手捂住孩子的嘴巴,一边用力掐住孩子的脖子。
直到孩子的脸,因缺氧窒息得又紫又红,妈妈也丝毫不松手。

要不是路人制止,难以想象这个妈妈,会疯狂到什么程度。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又踢又踹,又掐又打的狠戾,仅仅是因为孩子没有听妈妈的话,偷偷吃辣椒而已。
看到这一幕,大家都很气愤,纷纷猜测:

“孩子肯定不是这个妈妈亲生的......不然哪有亲妈对孩子这么狠的。”

网友看到视频,甚至怀疑孩子是被拐卖的。
可真相令人大跌眼镜,孩子爸爸亲口承认:
“孩子是亲生的,妈妈也是亲妈妈,只是孩子从小跟着奶奶长大。”
看到这里,我们才恍然大悟:
妈妈不亲近自己的孩子,甚至还拳脚相向,亲子如仇人一般,或许就是长久以来隔代养育埋下的祸端。
知乎上曾有一个提问:
“孩子小时候和奶奶亲,长大后就会和妈妈亲吗?”
高赞回答中,有个女孩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她从小轮流跟着奶奶和外婆住,七岁之后才回到妈妈身边,但一直和妈妈不亲。
她能明显感觉,妈妈也没那么亲近她和爱她。
妈妈更适应没有她的生活,甚至一度觉得是她拖累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妈妈对她生病的耐受度也特别低:
每当她生病的时候,妈妈就会非常烦躁,给她一种“天天生病烦死了”的感觉。
因为不懂得和女儿相处,所以妈妈总认为是女儿性格不好,甚至天天跟别人抱怨:

“这么个怪孩子,实在让人头疼。”

看着女孩用无比平静的文字,讲诉自己和母亲充满伤痕的关系,尤其在看到女孩最后那句无声的委屈时:

“比我性格糟糕的人多了去了,但是人家爸妈似乎并不觉得孩子有什么不好。”

那一刻,我忍不住为她感到心疼。
隔代养育,终究还是隔开了两颗本该紧密相连的心,只留下一个冷漠疏离的妈妈和伤心绝望的孩子。
而比起父母不懂得如何亲近孩子,隔代养育更多地是让很多孩子疏远甚至排斥、仇视自己的父母。
倪虹洁有一次在节目中哭着讲述:
儿子从小是和奶奶一起长大的,所以跟奶奶特别亲近,跟她反而不亲。
后来随着她跟前夫离婚,母子几乎形同仇人。
不但不叫她妈妈,还每次都指名带姓地呵斥她。
甚至为了不让奶奶生气,还屡屡放她鸽子,拒绝原本早就约定好的聚餐:

“我不和倪虹洁去吃饭。我要在家吃奶奶做的饭。”

看着儿子和自己越来越疏远,倪虹洁无能为力,只能自己偷偷哭泣。
隔代养育隔开的,不仅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空间距离,也隔开了孩子对父母与生俱来的依恋。
相守的程度不够,亲情就会大打折扣,哪怕曾经脐带相接、血脉相连也不能例外。
在没看过这些真实故事以前,我根本没想过:
父母跟隔代养育的孩子之间,是真的会存在情感壁垒的。
完全依赖隔代养育的父母,一辈子都难以跟孩子建立起亲密无间的情感链接,以至于造就永久的伤痛和遗憾。
更可怕的是,会为将来的教育埋下不可避免的祸端。
新闻曾报道过这样一对老夫妇:
老母亲突发疾病身亡,老父亲因丧失自理能力,在轮椅上凄惨离世。
俩人去世多日都无人问津,连遗书都满是灰尘。
更令人不解的是,他们的儿子就住在马路对面的小区。
平时却和父母关系疏远,常年不见面,甚至连一通电话都没有。
后来调查才发现,儿子年幼时一直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根本不怎么陪伴。
缺乏了小时候的情感链接,长大后的儿子对父母根本没有感恩之心、敬畏之情。
大家都说这儿子是白眼狼,可却忘了这对夫妇,从未在孩子小的时候注入爱和关怀。
还有一位在少管所接受改造的孩子,也曾说起他失足犯罪的经历:
他1岁时,父母就丢下他外出打工,他是奶奶带大的。
老人只会关心他吃饱穿暖,根本不了解他平时在学校的生活。
因为胆小自闭,他一度在学校被欺负。
后来被欺负得狠了,他认了一个社会上的混混当“老大”,跟着他开始从被欺负变成欺负别人。
他打架、逃学、赌博、斗殴、勒索......小小年纪就干了不少违法犯罪的事儿。
每当学校跟父母告状,父母只会数落他、批评他。被学校退学时,父母也是二话不说就打了他一顿。
那一次,他忍不住对拿着皮带抽他的父亲咆哮:

“小时候都没教过我,现在你们有什么资格管我!”

网上有这样一句话:隔代养育的孩子,早晚都要来复仇。
这话一点没错。
父母自己不带不管孩子,孩子迟早要出问题。
那些冷血淡漠的“白眼狼”和为祸人间的“恶魔”背后,其实都有一条相似的成长轨迹。
就像李玫瑾教授曾说的:

“人性是养出来的。”


“童年的依恋满足,会成为一生的心理资本。”

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做基础,教育根本无从谈起。
小时候没有“抚养”的基础,长大后想要管教孩子,只会难上加难。
百因必有果,孩子的果,父母就是那个因。
李玫瑾教授曾倡导将“家庭教育”改为“家庭养育”。
她说,父母不养,就没有育的资格。养育是家庭的责任和优势。
一语道破重点,隔代帮忙≠隔代抚养。
两者的区别在于:

前者的父母将孩子完全托付给老人,自己当“甩手掌柜”;


而后者尽管托付孩子让老人照看,自己依旧经常参与孩子的成长,和孩子建立稳定的情感依恋。

老人可以帮忙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但真正重要的亲子教育,应该来自于父母陪伴孩子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一言一行。
新闻曾报道一位特别智慧的妈妈。
她的工作比较特殊,经常需要世界各地飞去出差,导致孩子只能家养在家中,让老人帮忙照看。
可她从来不觉得,有老人帮忙自己就可以放手不管了。
每次离家前,她都会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给孩子写信,然后将写好的信留在家里。
用信件与孩子互动,弥补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的遗憾,陪伴孩子的成长。
在她频繁出差的4年里,她给孩子写了上百封亲笔信,并且每一封都构思了一些互动的亲子小游戏。

在妈妈别样的陪伴下,孩子一点儿也没有因为妈妈的忙碌,和经常见不到妈妈而感到失望委屈,并且亲子关系也愈加深厚。
我想起李玫瑾教授说过的话:

“这孩子是你的,你就得自己养。


这个养的过程,我把它叫做:你获得教育孩子的心理资本的过程。


你要想教育他、管他,你得有资本。


资本怎么来?你要去挣,那就是他在出生的时候、让你不睡整宿觉的时候,你得付出辛苦。”

我们总觉得,孩子小的时候什么都不懂,把他给老人带也无所谓,自己不仅能忙自己的事,还乐得轻松,殊不知:
小时候没有和父母亲近过的孩子,长大后也难以和父母亲近起来。
没有相守的长度,就缺乏感情的厚度。
没有幼时“养”的前提,就无法拥有将来“教”的资本。
而抛开感情谈教育,只会在亲子间留下冰冷和绝望,和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养孩子就要认真地养、用心地陪,只有这样,才能养出一个身心健康、内心富足的人。
记得儿子一两岁的时候,我一出门,他就会变得焦虑,开始大哭。
到了四岁的时候,每次上班之前,他总是会问我,“妈妈,我好想你啊,你什么时候能回家呀?”
我知道,他这是在害怕我离开他。
父母几个小时不在身边,孩子尚且难以忍受。
那如果是一年、两年,甚至是五年、十年,父母直接从孩子的生活中消失了,他该是多么恐惧和无助。
有的父母会说,哭几天就没事了,小孩子隔几天就全忘了。
大多数孩子后来确实不哭了,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感情已从挫伤中康复了。
他们在心里,也许要哭几个月、几年,甚至是一辈子。
《解码青春期》里说:

“父母只有让孩子感受到真心,才能收获孩子的真心。”

好的亲子关系,其实应该是一场双向奔赴,爱在孩子和父母之间流动。
所以,亲爱的父母们,千万不要把隔代养育当成逃避责任的借口。
请记得: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才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
毕竟孩子是投奔你们而来的,而不是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
共勉!
//
来聊聊

#你对隔代养育怎么看呢?#
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聊聊吧~


往期推荐

私处感染、夹鸡鸡,孩子出现这几种情况,说明家里这样东西该扔了!

9岁男童住进医院,险被截肢!警惕!孩子的这个常见习惯,千万别忽视!后果比你想得严重!

多地气温超40度,全年约5万儿童因“它”死亡!一定警惕这些容易忽略的“儿童杀手”!



宝贝健康防御中

宝贝计划育儿助手
宝贝计划,您身边的育儿专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