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了深入剖析这一关键议题,我们精心整理了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多篇佳作,深度解析新质生产力的概念、特征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关键作用,希望能够为广大学者提供一个系统、全面且富有启发性的知识框架,助力他们在这一前沿领域的研究中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
生成逻辑、理论创新与时代价值
蒲清平 黄媛媛
【文章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生产力出现的新质态,是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传承与发展,是对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破解经济转型转轨时代命题的科学回答,是习近平总书记以科技自立自强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揭示了生产力新质、创新了生产力要素、推进了生产力跃升,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质量理论、要素理论、发展理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以自主创新为经济发展“新引擎”,以智能数字为经济发展“新介质”,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新阵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急需的“新素质”。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既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又为传统生产力变革跃迁提供了中国方案。
【作者简介】蒲清平,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媛媛,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
【原文出处】《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06期
【人大转载】 《创新政策与管理》2024年03期
新质生产力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
理论中国化新境界
唐正东
【文章摘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的阐述重点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成果。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语境中,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对既定生产关系条件下生产力本身的发展问题作出了原创性的阐述,对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规律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作出了深刻的阐发,对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理论作出了全面的阐释与发展。
【作者简介】唐正东,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发展规律
【原文出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4年04期
【人大转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24年09期
新质生产力理论对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
常庆欣
【文章摘要】新质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指导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梳理新质生产力理论的贡献,对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有着重要意义。新质生产力理论从发展的动力、发展的表现与衡量、发展的方式这三个维度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的理论。新质生产力理论将绿色生产力纳入生产力理论体系,强调以绿色科技创新牵引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绿色化转型,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生产力的理论。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互动联系,展现出不同以往的鲜明特征内涵,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理论。
【作者简介】常庆欣,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党的创新理论
【原文出处】《国家治理》2024年09期
【人大转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24年07期
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新质生产力及其形成发展
方敏 杨虎涛
【文章摘要】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畴创新和术语革命。生产力是生产要素在一定生产关系下实现的物质生产力量,不能将其混同于劳动生产力或要素能力。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范畴不仅反映了生产的物质技术属性,而且还具有社会历史属性。生产力的发展包括质变和量变两个方面。生产力质变的本质在于通过要素及其组合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劳动方式)发生根本改变,并推动和加快新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的形成。技术史表明,新的通用技术和主导部门的形成是生产力质变的重要表征。新质生产力的顺利发展有赖于“创造性破坏”通过“创造性转型”实现“有序的撤退”。
【作者简介】方敏,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杨虎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生产力理论/新质生产力/创造性破坏
【原文出处】《经济研究》2024年03期
【人大转载】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24年07期
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阐释
韩文龙
【文章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的政治经济学概念范畴,它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突破和理论创新。作为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新”体现为要素构成新和具体表现新,“质”体现为新本质、高质量、高品质、“质”优势,“先进性”体现为结构先进性和内容先进性。新质生产力是数字经济时代先进生产力的具体实现形式,体现了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历史性和现实性相统一的辩证关系。需求新变化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因,以复杂劳动主导的生产力诸要素的有机结合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生产力诸要素的内在矛盾和解决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源泉。立足新发展阶段,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不断调整数据要素所有制为基础的直接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在实践路径上,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推动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人力资源的积累。
【作者简介】韩文龙,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生产力要素/数据要素/新型生产关系/习近平经济思想
【原文出处】《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03期
【人大转载】《理论经济学》2024年08期
工业发展阶段与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
刘刚
【文章摘要】新质生产力可以结合生产力性质的变化来理解。政治经济学和经济演化理论研究了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以及生产力进入更高发展阶段引发的生产变革,为理解生产力性质的变化提供了基础。以马克思的“发动机—传动机构—工作机”原理为基础,构建“能源—交通通信—材料”三位一体的生产范式作为生产力的“中间层次”范畴,可以运用“中间层次”分析论证生产力各发展阶段依次更替的必然性,将生产力在特定发展阶段必然具备的具体性质与偶然出现的临时性状态相区别,准确把握生产力进入更高发展阶段发生的“质变”。将这一过程置于劳动方式变革之中,可以形成一个嵌入特定国情背景、接纳社会其他子系统影响的“开放的”分析框架,以劳动者生产能力提升的积累过程刻画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概括具体生产范式的国别特征,推进生产力理论中国化。
【作者简介】刘刚,曲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经济学院教授。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中间层次/劳动方式/生产范式
【原文出处】《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11期
【人大转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24年08期
从“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到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经济思想关于
新时代社会生产力理论创新挈要
顾海良
【文章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是新质生产力理论创新的过程。“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和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提出了社会生产力发展量的增长中质的变化“跃升”的要求;确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战略思想,确定了新质生产力中“绿色发展”的根本规定性;三个“进一步解放”社会生产力整体论,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规定和本质要求;工程科技中“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新概括,对劳动过程中新质生产力特征作出创新性探索。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集成的精粹,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和高质量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可靠依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跃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也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可靠依据”。
【作者简介】顾海良,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习近平经济思想/新质生产力/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劳动过程/生产方式
【原文出处】《经济学家》2024年06期
【人大转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24年09期
生产力质态跃升形成新质生产力
郎旭华 冒佩华
【作者简介】郎旭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冒佩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原文出处】《光明日报》2024年618期
【人大转载】《理论经济学》 2024年08期
从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
——基于经济思想史的考察
王朝科
【文章摘要】自从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省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个范畴以来,学术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最基础的范畴。生产力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生产上的应用,生产力的内涵始终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在实践上也必然获得不同的表达式并呈现出新的形态,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进程中历史地、逻辑地获得的一种新形态。因此,只有在历史的长过程中才能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生产力也是一个蕴含系统思想和方法论的范畴,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系统演进的结果,只有从系统结构、系统演化逻辑和演化的动力机制中,发现生产力演化的决定力量,才能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准确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和难点。
【作者简介】王朝科,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资本论》与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资本论》研究、政治经济学。
【关键词】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生产力系统/生产力系统演化
【原文出处】《上海经济研究》2024年03期
【人大转载】 《理论经济学》2024年07期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条件与培育路径
盛朝迅
【文章摘要】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也是新时代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行动指南,具有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要素配置优、环境友好等特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具有客观必然性,是新技术持续涌现和群体性突破带来新赛道、数据等新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函数、“科技—产业—金融”顺畅循环、强大国内市场有力支撑、产业基础积淀和高素质劳动者、企业活力和企业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等六个方面因素相互交织孕育形成的结果。应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推动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加速涌现,促进数据等新生产要素活力充分释放,构建顺畅的“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夯实高素质劳动者和产业基础,充分激发企业活力和企业家才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汇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磅礴动力。
【作者简介】盛朝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科技/产业/金融
【原文出处】《经济纵横》2024年02期
【人大转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24年07期
新质生产力及其培育和发展
洪银兴
【文章摘要】新质生产力反映生产力的新性质、新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新旧动能的转换。新质生产力概括为新科技、新能源和新产业以及这三个方面融合发展的数字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途径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在深度融合中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所要建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内容。当前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提供的产业基础是数字化和智能化。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超前部署和培育未来产业也就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突出在建立人才高地,集聚高端创新人才,突出科技企业家的作用。相应地建立激励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建立科技和产业融合的创新高地。
【作者简介】洪银兴,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
【原文出处】《经济学动态》2024年01期
【人大转载】《理论经济学》2024年06期
新质生产力理论创新与中国实践路径
张杰
【文章摘要】要科学理解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基本内涵,须立足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所蕴含的本质性任务要求。概括而言,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问题、新现象、新改革,催生中国理论的新发展。要构建符合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框架,应明确中国特色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核心内涵和新特点,剖析新质生产力理论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点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制约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核心因素及其内在形成机制,以及中国在促进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部门顺畅流动过程中存在的众多机制体制性障碍,进而才能提出今后一段时期内发展和布局中国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方向与重点改革突破口。
【作者简介】张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理论创新/中国实践/改革突破口
【原文出处】《河北学刊》2024年03期
【人大转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2024年08期
科学认识与切实发展新质生产力
刘伟
【文章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的重大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习近平同志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论述,为我们探索这一重大问题提供了指引和遵循。从经济理论上来说,新质生产力在经济理论上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创新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理论等各方面均体现出时代化、中国化的新拓展;从经济实践上来说,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在于需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新质生产力的载体在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规律,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特征;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新质生产力的体现是结构高度提升;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新质生产力的实现机制是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基础。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其中最根本的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其重中之重。
【作者简介】刘伟,中国人民大学。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全要素生产率/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驱动/客观经济规律
【原文出处】《经济研究》2024年03期
【人大转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24年07期
论“新质生产力”的国家方略政策取向
金碚
【文章摘要】生产力是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根本性因素,一切经济社会现象归根结底受生产力状况所决定与制约。“新质生产力”是对国家发展方略及政策取向的原则提示,是将国家发展的方略核心,定位于“聚焦生产力,发力新科技”的实践方向;“新质生产力”既要有科技创新的要素结构,也要有创新担当和允许试错的制度安排。一个国家的人才政策取向,能否适应更需创新激励与权责担当的就业结构和工作秩序,对经济发展形势具有关键性影响;一心谋发展,聚意高质量,是众望所归的人民意愿,也是国家选择发展模式的政策取向。人类社会随着科技创新,特别是数字化和AI技术的长足发展,重复类工作将被大量替代,新创类工作不断涌现,纠管类工作得以优化。未来由于生产力的质态变化,产业组织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从而对经济系统中组织资本和信任资本具有更高要求。
【作者简介】金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国家方略/政策取向/科技创新
【原文出处】《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02期
【人大转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24年07期
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
周文 许凌云
【文章摘要】着眼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国竞争加剧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形成的历史性交汇对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出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从政治经济学视角考察,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需要新的生产关系与之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命题。与此同时,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能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应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前瞻性谋划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作者简介】周文,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许凌云,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原文出处】《改革》2023年10期
【人大转载】《创新政策与管理》2024年01期
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意涵、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
魏崇辉
【文章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生成性概念,需从新时代的话语语境、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生产要素的多样性等层面把握其基本意涵。新质生产力的出场与我们党的实践探索密不可分。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在战略层面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政策层面上,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调整在科研立项中的共同作用;坚持研发过程中政府主导、市场决定的协同攻关体制;坚持政府保障、市场评估以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在具体实施上,围绕重大科技工程,引领产业发展;建好科技产业园区,发挥集聚效应;立足本地优势资源,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谋划未来产业。
【作者简介】魏崇辉,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创新驱动
【原文出处】《理论与改革》2023年06期
【人大转载】《体制改革》2024年03期
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
历史回溯、现实审视与政策实践
贾利军 郝启晨
【文章摘要】生产力发展事关国家战略全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大生产力变革均以技术革命突破为基本前提、以生产力要素创新性配置为主要动力、以产业变迁为现实着力点,这体现为生产力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新质生产力是当前历史阶段生产力的新质态,其发展既符合一般性规律,也体现数字化时代的新特征。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性突破、以数据要素为纽带的生产力要素创新性配置、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这三重机制共同催生和推动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我们破除三重机制发挥作用的现实阻碍,加快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强化科技创新对于生产力要素系统革新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数据要素的生产、确权、流通,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在资源调配和整合方面的独特优势;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等前瞻性战略布局。
【作者简介】贾利军,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郝启晨(通讯作者),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生成逻辑/一般规律/三重机制/政策实践
【原文出处】《教学与研究》2024年05期
【人大转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24年08期
新质生产力系统:
要素特质、结构承载与功能取向
黄群慧 盛方富
【文章摘要】每次人类社会大变局都蕴含着生产力的巨大革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内在要求孕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的质变跃迁,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从系统论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产力要素、生产力结构、生产力功能构成的“要素—结构—功能”系统。其中,新质生产力要素由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对象、新型劳动工具、新型基础设施等构成,新质生产力在结构承载上表现为由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主导发展形成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功能则凸显新发展理念、追求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取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应扩大新型要素供给、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强化新质生产力系统功能取向,通过继续深化改革塑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作者简介】黄群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盛方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要素/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原文出处】《改革》2024年02期
【人大转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2024年08期
新质生产力:理论创新、形成机理与未来展望
张东刚
【文章摘要】新质生产力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改造了生产函数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创新成果和理论飞跃,回答了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科学指引。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理符合创新的一般规律,具有创新性、包容性、先进性、绿色性和开放性的属性,将为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奠定重要的物质与技术基础。对照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尚存在理论认知局限和实践挑战。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产业政策体系,增强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支撑作用,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为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高度推动理论创新,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发展对社会主要矛盾演变带来的影响;要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高质量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简介】张东刚,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形成机理/重点发展领域/战略构想/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
【原文出处】《应用经济学评论》2024年01期
【人大转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24年07期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旨向
谢富胜
【作者简介】谢富胜,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原文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321期
【人大转载】《理论经济学》2024年05期
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统筹的
三组重要关系
刘典
【文章摘要】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包括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和集约化,既是技术进步与生产力发展的直接体现,也是产业转型与未来发展的关键。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处理好破与立(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间的关系)、量与质(产业规模扩张与转型升级)以及内与外(自主技术创新与对外开放合作)这三组重要关系。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优化产业政策机制、平衡市场机制,并建设以新型举国体制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制。在当前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须加速发展以数据和科技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推动长远发展。未来中国经济将以产业为核心,展现深度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特征,引发就业形态和政府、企业关系的深刻变化。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中国经济将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刘典,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战略与宏观研究项目主任,研究方向:数字经济、数据治理、数字技术相关的国际政治经济学问题。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产业资本/产业转型/技术创新
【原文出处】《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4年01期
【人大转载】《产业经济》2024年07期
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
内在逻辑与推进路径
燕连福 牛刚刚
【文章摘要】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新方向,是实现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要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赋能做大做优、切好分好共同富裕的“蛋糕”,而共同富裕的“富裕性”与“共同性”也能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明确方向指引;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在价值基点、本质要求、目标指向方面具有逻辑共契性。新征程上,实现新质生产力有效赋能共同富裕,必须弥合科技发展的不平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从而站稳共同富裕的价值立场,拓宽共同富裕的精神维度,壮大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完善共同富裕的共享机制。
【作者简介】燕连福,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牛刚刚,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
【原文出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4年02期
【人大转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2024年03期
结构变迁、效率变革与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文章摘要】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基于“科技创新—结构变迁—效率变革”这一生产力发展的逻辑主线,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产业结构变迁逻辑;通过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国际比较,进一步从经济增长动能转换角度论述了当前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逻辑;最后围绕建立新型生产关系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原则方向。本文认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机会窗口,中国已有的发展成就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充足的基础条件。未来要科学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优势,坚持先立后破、稳中求进的方法论原则,围绕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主线,坚定不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虽然经济学界一直以来有大量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但目前还鲜有文献从全要素生产率角度研究新质生产力,本文的尝试具有一定创新性。
【作者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课题负责人:黄群慧;本文执笔:黄群慧、杨耀武、杨虎涛、楠玉。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全要素生产率/产业结构/新型生产关系
【原文出处】《经济研究》2024年04期
【人大转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24年09期
新质生产力水平测算与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
韩文龙 张瑞生 赵峰
【文章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构建了新质生产力的指标体系,利用2012~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测度了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并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从时间趋势来看,中国的新质生产力水平正保持快速增长,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和新型劳动对象等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展水平也呈稳步增长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由于经济基础、产业基础、要素基础等禀赋不同,不同地区之间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新质生产力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等作用机制可以促进经济的显著增长。从地区异质性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缩小区域之间经济增长差距。进一步分析中,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对新质生产力的空间效应进行了检验,发现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并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从政策支持来看,需要不断提高创新要素的供给质量和配置效率,加快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区域增长极,发挥新质生产力的溢出效应;锻长板、补短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者简介】韩文龙,教授,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张瑞生,博士研究生,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赵峰(通讯作者),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经济增长/高质量发展
【原文出处】《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4年06期
【人大转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24年09期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与“路”
陈鹏 夏志鹏
【文章摘要】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社会劳动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突出了创新的主导作用、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关键核心技术的支撑性作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孕育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包含了“两个毫不动摇”的所有制结构、“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统一”的资源配置方式、“共同富裕”的分配关系。“两个毫不动摇”既确保了新型生产要素的开发与人民的需要一致性,又优化了产业结构。“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统一,确保了新型生产要素的配置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以“共同富裕”为导向的分配方式,激发了科技创新与新型生产要素的活力。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市场经济优势的统一,整合了国家、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面的力量,开辟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进路。
【作者简介】陈鹏,男,博士,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夏志鹏,男,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关键词】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新型生产要素
【原文出处】《河南社会科学》2024年04期
【人大转载】《体制改革》2024年07期
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科学内涵
及其重大创新意义
邱海平
【文章摘要】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原创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新范畴,在随后一系列重要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全面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基本内涵、核心标志、特点、关键和本质等基本理论问题,深刻指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形成了系统的新质生产力理论,开拓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新境界。新质生产力理论是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认识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实践依据和思想来源,从而深刻理解其科学性;全面认识新质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内涵,从而深刻理解其系统性;全面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深刻理解其重要性;全面认识新质生产力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联系,从而深刻理解其创新性。
【作者简介】邱海平,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力/马克思主义
【原文出处】《财经问题研究》2024年05期
【人大转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24年09期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
重大战略意义及实现路径研究
石建勋 徐玲
【文章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绿色低碳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与数智化机器设备、数智化劳动者、数字基础设施、海量数据、算力、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要素紧密结合的生产力新形态。从新质战斗力到新质生产力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飞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促进科技水平实现质的飞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从以下方面发力: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制和制度环境;优化升级传统基础设施,完善新型基础设施,筑牢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保障;以新型举国体制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强化新质生产力的科技支撑;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数据要素产权制度体系;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数字赋能新质生产力水平;加大新质生产力所需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人力资源的强力支撑;强化金融“供血”功能,全面优化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供给;加速构筑算力竞争优势,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算力基础;以绿色科技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动能。
【作者简介】石建勋,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研究;徐玲,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科技创新
【原文出处】《财经问题研究》2024年01期
【人大转载】《体制改革》2024年04期
超大规模市场、数字技术与新质生产力
庞瑞芝 李倩楠
【文章摘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它以技术革命性突破为核心动力,涵盖技术创新、要素系统更新、组织革新和产业焕新四个维度。当前,数字技术作为最具颠覆性的通用技术,推动科学技术研究范式产生质的飞跃,重塑生产要素体系,引发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企业组织变革,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带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催生当代新质生产力的起点。超大规模市场是数字技术等颠覆性技术孕育的关键载体,其需求侧丰富应用场景、放大创新收益、“需求引致创新”等系统性创新优势,与供给侧生产要素供给充足、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产业体系完备等特征综合形成的创新潜能相叠加,形成独属于超大规模数字经济体的“飞轮效应”,加速数字技术迭代升级,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作者简介】庞瑞芝,经济学博士,南开大学企业研究中心主任,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倩楠,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数字技术/超大规模市场/飞轮效应/需求引致创新
【原文出处】《学术界》2024年04期
【人大转载】《国民经济管理》2024年09期
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焦勇 齐梅霞
【文章摘要】数字经济能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从理论逻辑上看,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主要体现在数据要素、数字技术、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治理等方面。从动力机制来看,微观方面体现为数字化转型赋能的技术创新驱动机制,中观方面体现为数实融合赋能的产业融合机制,宏观方面体现为数字化变革赋能的社会运行机制。从表现形态来看,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体现在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变革、生产方式变革、价值分配变革等方面。从实现路径来看,分别是激发数据要素价值创造潜能,提升数字技术创新应用能力,大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构建新的全球治理体系。未来,应加强中央、地方以及基层的多级联动,共同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作者简介】焦勇,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数字经济;齐梅霞,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数字技术/科技创新
【原文出处】《经济与管理评论》2024年03期
【人大转载】《国民经济管理》2024年09期
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逻辑与路径
任保平 王子月
【文章摘要】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生产力的变革。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数字新质生产力具有更新的内涵,即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以及以创新为代表的更优质的生产要素。数字新质生产力不仅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生产力基础要素,还强调了创新要素的重要性,这既反映了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也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改变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创新能力来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同时以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的发展,鼓励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协调发展,构建起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简介】任保平,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子月,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
【原文出处】《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06期
【人大转载】《体制改革》2024年04期
发展新质生产力须当拼在数字经济新赛道
刘友金 冀有幸
【文章摘要】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一个亟待研究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急需推进的实践问题。数字技术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数字经济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支撑和新赛道。在数字科技革命引领的“换道超车”大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输在数字经济新赛道的起跑线上。这就需要把握新质生产力的鲜明数字经济特征,采取超常规的措施,破解目前发展困境,通过提升数字技术领跑力、增强数字产业控制力、形成数字生态主导力,“三力”齐发,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作者简介】刘友金,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研究;冀有幸,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大国博弈/新赛道
【原文出处】《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01期
【人大转载】 《体制改革》2024年07期
地方政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
产业政策新思考
王华华
【文章摘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集聚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向未来产业链的集聚或分流,不仅受到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也受到政府政策的驱动作用。然而,地方政府政策在驱动生产要素、培育产业链、发展当地经济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政策调控市场供需“不平衡”、分配市场利益“不公正”、驱动技术创新“不理想”、权力管控“不规范”等方面问题。理论上,地方政府破题的关键是通过生产要素集聚与未来产业链“双螺旋”耦合的路径,促进未来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践上,地方政府解题的政策创新包括: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未来产业企业运营的法治性;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作用,合理布局“地标性”未来产业;健全未来产业链长制,促进未来产业园区集聚化发展;优化未来产业基金管理规则,推动未来产业科技创新;创新校企“产学研”融合机制,助力未来产业业态升级。
【作者简介】王华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无锡分院(无锡市行政学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政治学博士,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聘研究员,无锡市首批太湖文化优青,研究方向为城镇化政策与生产要素流动。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政策驱动/生产要素/未来产业链/市场调节
【原文出处】《行政与法》2024年04期
【人大转载】《国民经济管理》2024年09期
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府作用优化
邵传林
【文章摘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和蓄积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于政府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大致有四种模式:发展型政府、建设型政府、创新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对政府作用模式的识别与诊断发现,当前政府作用具有多种职能兼具的特征,但更多地体现了建设型政府的职能;当前政府作用的模式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构成了制约,须优化和调整政府作用的模式,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为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的特殊作用,须加快推动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配的创新型政府建设,积极发挥政府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超前引领作用,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更好结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以新型产业政策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并优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生态环境。
【作者简介】邵传林,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政府作用/模式/创新型政府
【原文出处】《金融市场研究》2023年12期
【人大转载】《体制改革》 2024年04期
论农业新质生产力
罗必良
【文章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强国目标的重要突破口和核心着力点。就理论层面而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要素特征主要涵括新型劳动力、新型劳动工具和新型劳动对象三个方面;从基本国情来说,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目标在于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生产领域的大幅拓展、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生产韧性的大幅增强和生产收益的大幅增加;从本质规定来说,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重点应聚焦于推动颠覆性农业技术创新、推动农业要素创新性配置、推动农业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并着力实施六大行动计划。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应深化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研究,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加强高水平农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强化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
【作者简介】罗必良,华南农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关键词】农业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农业科技
【原文出处】《改革》2024年04期
【人大转载】《农业经济研究》2024年07期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
价值意蕴与基本思路
杨颖
【文章摘要】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通过涉农关键性或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实现生产效率提升的农业先进生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业强国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从价值意蕴来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涉及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更新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更是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步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农业现代化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多个阶段,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而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则是我国农业生产力变迁的必然结果。在现代化新征程背景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思路是以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关键、以坚持共富为要作为方向、以坚持要素高配作为抓手和以坚持创新驱动作为核心。
【作者简介】杨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关键词】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创新驱动
【原文出处】《农业经济问题》2024年04期
【人大转载】《农业经济研究》2024年09期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理论、测度与实证
龚斌磊 袁菱苒
【文章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则是农业强国建设的核心驱动力。本文认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是深入认识新质生产力内涵的重要抓手。本文关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研究和实证研究:第一,在测度体系方面,回顾了以索洛余值、数据包络分析和随机前沿分析为代表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传统测算体系,并对该体系的主要缺陷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变系数模型和新增长核算法等前沿方法,以技术创新导向、农业特征导向和多维目标导向为核心线索,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体系进行了重构,并以农业数智化技术为例,展示了新测度体系的应用。第二,在实证评估方面,本文从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两个维度对现有研究进行了梳理。一方面,对三类主要研究范式进行了归纳;另一方面,对简约式模型和结构式模型两大方法各自的优势、局限和应用场景进行了比较。此外,本文进一步对未来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测度研究和实证评估进行了展望。
【作者简介】龚斌磊,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袁菱苒(通讯作者),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全要素生产率/农业生产函数/农业生产率
【原文出处】《农业经济问题》2024年04期
【人大转载】《农业经济研究》2024年09期
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
理论逻辑与路径探索
张震宇
【文章摘要】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对城乡融合具有重要赋能作用。厘清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的理论逻辑,并识别出当前面临的城乡发展不均、信息安全风险、社会保障不足、产业被动变革、公共服务缺失、劳动结构失衡等现实问题,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的现实路径。为此,需强化政策支持、保障数据共享、协同资源配置、加快产业升级、协调地区规划、统筹人才培育,推动区域一体化共建共享机制,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模式。
【作者简介】张震宇,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理论经济学和世界经济研究。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城乡融合/产业升级/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建设
【原文出处】《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4年02期
【人大转载】《农业经济研究》2024年08期
东北地区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战略与路径
赵儒煜
【文章摘要】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产业技术体系有根本性、系统性变革的,具有更深认识自然水平、更高改造自然能力的产业技术体系。当前,正在快速推进的新产业革命就是相对于第二次产业革命以来占据产业体系统治地位的传统重化工业体系而言的新质生产力的构建过程。随着新产业革命的深入推进,东北地区长期存在的“产业缺位”问题已深化为新质生产力的缺位。为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东北经济全面振兴,在战略层面上,要正确处理新旧矛盾,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选择正确的新质生产力培育方向,构建具有东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具体路径上,应消除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传统思维障碍,大力推进营商环境优化,着力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根据不同产业领域选择不同的创新主体扶植路径,充分发挥区域内外创新资源作用以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培育。
【作者简介】赵儒煜,宁波工程学院区域发展与共同富裕研究院院长,吉林大学东北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新产业革命/东北全面振兴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辑刊》2024年03期
【人大转载】《区域与城市经济》2024年09期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逻辑
与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路径
张占斌
【文章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任务,凝聚了中国共产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深邃理论洞见和丰富实践经验。对于东北地区来说,较好的科教优势、人才优势和工业基础优势奠定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基,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必须通过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具体措施路径包括:着力培育、聚集科技创新资源,健全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持续促进人力资本跃升,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全面振兴;积极布局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系统布局建设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承托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硬件”需求;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打造产业和技术合作的开放创新生态;打造良好发展环境,为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保驾护航。
【作者简介】张占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东北全面振兴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辑刊》2024年03期
【人大转载】《区域与城市经济》2024年09期
以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
为中心推动新区域协调发展
杨开忠
【文章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重大前沿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相结合,从生产力范式变革高度,对新质生产力进行学理阐释。其一,揭示人类已进入绿智综合生产力范式爆发阶段、新质生产力即绿智综合生产力范式的生产力,指出基于可再生新能源技术、物联网通信技术、电动交通技术的动态结合且以数据、算力、算法为关键生产要素,以循环流动为物质代谢关键特征的绿智综合生产力范式,是生态文明的生产力范式;其二,揭示绿智综合生产力范式的最佳生产力布局模式四项特征,即物的智能化再生产与人的再生产空间共聚程度倒“U”型变化、高品质地方成为创新—生活一体化的新质创新综合体、韧性网状网络模式和物质代谢区位指向变化,指出把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放在新区域协调发展中心位置是绿智综合生产力范式变革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其三,系统揭示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的战略途径,提出以畅通空间对流为关键推进新质生产力空间一体化的道路以及基于“4D”塑造新质空间一体化的具体路径。
【作者简介】杨开忠,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生态文明研究所。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绿智综合生产力范式/区域协调发展/新质空间一体化
【原文出处】《区域经济评论》2024年03期
【人大转载】《区域与城市经济》 2024年09期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贾若祥 王继源 窦红涛
【文章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我国区域之间异质性强,区域发展差异大,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大契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区域创新中心与区域产业体系深度融合发展,加强区域间协同融合,提高战略取向一致性,促进不同区域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形成合力,不断将我国区域空间回旋余地大的优势转化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加快形成多极点支撑、多层次联动、网络化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提高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和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作者简介】贾若祥,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继源,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窦红涛,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区域发展
【原文出处】《改革》2024年03期
【人大转载】《区域与城市经济》2024年08期
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理论逻辑与实现进路
蒋晟 贺灿飞 李志斌
【文章摘要】当前,我国正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未来生产力形态,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抓手。为此,构建了“要素—产业—生产关系”分析框架,探讨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实现进路。具体而言,在要素维度上,新质生产力弱化要素空间粘性,提升区域协调发展的平衡性;在产业维度上,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迭代升级,提升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协同性;在生产关系维度上,新质生产力催生了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的生产关系,提升区域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性。然而,面对新质生产力布局过程中,区域的体制机制僵化、产业“路径锁定”和公共服务不完善等现实堵点,需围绕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从区域重大战略、板块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出发,通过要素市场化建设、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和城镇公共服务提升三方面,优化生产要素、产业和公共服务布局,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更好赋能区域协调发展。
【作者简介】蒋晟,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浙江发展战略研究院,博士,讲师,从事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经济地理研究;贺灿飞,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李志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生产力布局
【原文出处】《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02期
【人大转载】《区域与城市经济》2024年08期
资本市场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
理论逻辑、现实问题与升级路径
林春 文小鸥
【文章摘要】资本市场贯彻新定位、合理发挥枢纽功能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涌现至关重要。创新激励效应、要素配置效应和产业支撑效应的发挥是资本市场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路径。具体而言,资本市场以层次化的直接融资渠道打破诸多科创活动的资金僵局,加快创新资本的集聚;在创新成果转化中,资本市场通过直接与间接途径发挥要素配置功能,引导新型生产要素与新质主体匹配;作为政策落实的重要载体,资本市场以巩固资金链、分散风险等方式为新兴与未来产业提供发展动能。限于发展历史较短,当前我国资本市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集中表现为金融服务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创新资本形成渠道狭窄;股价信息含量不高且质量欠佳、要素流动与配置受阻;投融资良性循环尚未形成、资本市场结构协调性不佳。这些问题引发创新资本形成、生产要素配置与中长期资金支撑方面的堵点,导致资本市场对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赋能路径受阻。未来应多措并举,将资本市场打造成服务实体经济、锻造新质生产力的实质性金融支撑。一是稳步优化金融结构,引导多元化融资渠道互补互促;二是加快完善注册制配套监管机制,提升信息披露质量与传递效率;三是持续推进投资端改革,深层次优化投资者结构治理。
【作者简介】林春,金融学博士,辽宁大学金融与贸易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金融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文小鸥,辽宁大学金融与贸易学院研究助理,主要从事金融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资本市场/创新资本/生产要素配置/新兴与未来产业
【原文出处】《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02期
【人大转载】《投资与证券》2024年09期
以新质生产力为导向,
打造证券投资研究新体系
杨成长 龚芳 方思元
【作者简介】杨成长,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龚芳,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政策研究室主任,首席研究员;方思元,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原文出处】《上海证券报》2024年619期
【人大转载】《投资与证券》2024年09期
财税政策何以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刘明慧 李秋
【文章摘要】财税政策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表现为生产力系统性新质化,核心在于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体现为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等。财税政策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体现为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调节新质生产力的产出分配效应,助力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激励技术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策源,强化创新场景赋能打造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集群融合发展和构建最优产业生态打造新质生产力聚集源。在政策工具上,税收优惠政策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投资的有力工具,可以有效优化资本的吸引和配置,通过人才流动、知识转移和风险缓解,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涌现。而补贴政策则通过直接资金支持、促进特定领域的发展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成长。因此,未来财税政策的重点在于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动力;推动新产业、新形态、新业态、新模式等四新发展,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活力;促进产业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四化发展,提供新质生产力发展保障。
【作者简介】刘明慧,博士,东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才,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管理等问题研究;李秋,东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政税务等问题研究。
【关键词】财税政策/新质生产力/四链融合/四新/四化
【原文出处】《上海经济研究》2024年03期
【人大转载】《财政与税务》2024年07期
新质生产力与税制变迁:元宇宙的视角
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税务局课题组
【文章摘要】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进一步提炼和明晰了未来我国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方向。汇聚诸多前沿技术发展构建虚拟空间的元宇宙,在新质生产力推动税制变迁的进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厘清元宇宙中经济活动与现实物理空间经济活动的关联和差异是探究未来税制变迁趋势、实施前瞻性税制设计的基础。在元宇宙发展的早期和中期阶段,税制设计应遵循穿透、嵌入、建设性三个基本原则。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税制变迁/元宇宙/税制改革
【原文出处】《税务研究》2023年12期
【人大转载】《财政与税务》2024年03期
以唯物史观理解新质生产力
刘同舫
【文章摘要】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唯物史观对生产力及其与生产关系辩证互动的阐明为我们理解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参照。在唯物史观视域下,生产力是人的自主活动能力及其对象化成果,是诸生产要素在现实生产实践中进行互动所凸显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有赖于生产实践的不断进行,生产实践又总是以共同的形式展开,受到一定生产关系的制约。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作为人的对象化成果的生产力在当今时代由“有形质”转向“无形质”的深刻把握,也是对作为人的“共同活动”的生产实践在当代跃升的深度认识。新质生产力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要素,以绿色作为发展底色,推进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财富创造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判断。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深化生产关系改革,在深刻认识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新质生产力作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为以经济现代化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作者简介】刘同舫,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关键词】唯物史观/新质生产力/生产力/生产关系
【原文出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4年04期
【人大转载】《哲学原理》2024年08期
唯物史观视域下“新质生产力”的
主体动力源探析
贾丽民 郭潞蓉
【文章摘要】“新质生产力”是基于当代社会实践发展水平而诞生的新提法,是结合当今社会高新科技飞速进步、人工智能广泛传播等时代特征,将科技创新深层次融入生产力发展而凝练出的创新性理论表达。通过分析唯物史观视域下生产力结构中主体动力源的出场,包括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以及主体动力源的内在结构,能够为深入阐发新质生产力主体动力源提供理论依据和论证方式,同时将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以及主体动力源内在结构的时代性与特殊性呈现出来,进而明确如何调动新质生产力主体动力源,以期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有益启发。
【作者简介】贾丽民,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郭潞蓉,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唯物史观/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主体动力源
【原文出处】《理论探讨》2024年02期
【人大转载】《哲学原理》2024年07期
以新质生产力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欧阳康
【文章摘要】对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和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战略部署,需要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在联系起来,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举措来加以理解。文章从历史视域探讨我国生产力发展战略布局与中华文明复兴进程的互动历史和演进逻辑,揭示党和国家对于发展生产力的思想理论自觉和战略部署引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大促进作用;从时代视域探讨当前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文明形态理论的双重运用和双重发展,对于回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从实践视域探讨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推动我国生产力体系变革、科技体系创新、产业体系重构、生产关系变革、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特殊意义,提出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整体性构建,促进人类文明的当代发展。
【作者简介】欧阳康,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科技创新/算力
【原文出处】《理论与改革》2024年第04期
【人大转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24年11期
新质生产力“守正创新”
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明叙事
涂良川 张宝翠
【文章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守正创新历史唯物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念、思维逻辑和价值追求哲学地表征了中国创新、中国道路和中国实践的时代性与文明性。新质生产力,是以其“新概念、新实践、新思维、新追求”而展开的文明叙事,是以“客观的历史”为根基、“实践的智慧”为依托、“理念的更新”为方式、“文明的推进”为追求的新时代历史唯物主义。其以“生产力形态的跃迁”“生产实践的升华”“生产理念的更新”“生产文明的推进”实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守正创新,既是今天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逻辑与思想智慧,更是以中国方案、中国理论和中国追求对当代人类繁荣的历史推进。因此,新质生产力“守正创新”历史唯物主义,是时代与实践、文明与文化、中国与世界的文明叙事,是中国人以自己的方式贡献给人类的“时代精神”和“文化的活的灵魂”。
【作者简介】涂良川,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马
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张宝翠,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历史唯物主义/文明叙事/守正创新
【原文出处】《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24年第04期
【人大转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24年11期
来源: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进学术交流群,分享刊物投稿信息,交流学术圈每日大事小情、吐槽职称评审中遇到的新鲜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