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幸福感爆棚的仪式感,治愈孩子的一生
教育
育儿
2024-11-10 12:30
河北
文/秋秋
在唱生日歌、许愿望、吹蜡烛、切蛋糕和收礼物的各个充满仪式感的环节里,焦点全在孩子身上,所以他能体会到自己被深深爱着、被重视着。想想我们小时候,即便物质并不丰裕,能串起一段段记忆的,也是那一件件有仪式感的小事:有了这些点缀,平淡的生活也好似开出了花,会久久停留在记忆里。仪式感就是这样一种爱的表达,会让孩子记住某些时刻,也满怀期待地等待下一次。如果总把仪式感理解为消费、形式主义、物质,其实是一种误解。在《小王子》里,狐狸和小王子有这样一段对话,很好地解释了仪式感的精髓:“你每天最好相同的时间来,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小狐狸说。“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小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小时候有一年的除夕,爸爸在贴对联,妈妈忙着煮饺子,突然就下起了小雪,“挥舞”着大扫帚扫院子的我一抬头,路灯下的雪花飘飘洒洒,缓缓闪着银光。在特别的时间——除夕,做着特定的事情——贴春联、煮饺子、扫院子,又加入了一些惊喜——下雪,这一幕成为我的人生瞬间,一直保存在我的大脑里。以后的每次下雪我都能想起这个场景,甚至日常感受到温暖的时候,脑海也会自动播放这个片段。用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氛围感拉满,上天竟然派雪仙子把过年的仪式感加足了。和朋友见面、和家人过年,不需要多花钱也不需要多花时间,足以让平凡的生活发出光芒。仪式感就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而已,不拘泥于形式、也不必劳心费力。打开一瓶香水觉得味道很特别,过不了一会儿就会适应从而闻不到这个味道;结婚的时候还很开心,用不了多久就会从“我结婚啦”的新奇激动变成“我结婚了”的平淡琐碎;很久没回父母家,一回家就感觉非常幸福,可过不了几天就会“相看两生厌”;大人总觉得现在过年过节都没有小时候的那种感觉:穿新衣、戴新帽、吃零食、享美味,都变得了然无趣……即便是玩具多到爆炸、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本该无忧无虑玩耍的小孩子,也常常把“没意思”“无聊”挂在嘴边。人们在持续反复接触一件事时,会产生适应性,这叫做“享乐适应”。享乐适应是一种心理倾向,即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习惯一些事情,从而不会再去注意它们。另一方面,享乐适应有损于我们感受快乐,忽略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乐趣。在平常的不起任何波澜的日子里,加点特别的仪式感,走出“享乐适应”,能重新燃起自己和身边人的幸福感。拥抱可以让孩子感觉安全和被爱,还可以消除沮丧和悲伤。因此,睡前、出门前,或是任何时刻都可以给孩子或者家属一个爱的抱抱。家人坐在一起吃一顿饭,是每个中国人心目中最温馨的画面之一。作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家庭仪式,不需要花费太多的金钱和精力,就能让全家扫除一天的疲累,享受温馨的亲子时光。还可以让孩子参与到做饭的过程中,和家人一起谈论一天的经历或者趣事,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增进家人之间的信任感。即便是在家附近的公园、田野,户外活动都能给大脑充能。带孩子在户外跑跑、多动动,提升记忆力、专注力,学习效果反而会更好。《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上的研究说,只是到公园待上20分钟也能让状态更好。不同于室内,大自然清新的空气、洒落的阳光、闪着波光的湖面、昂扬的绿植和行走的陌生人,什么都不做只是看到这些,足以让人感受轻松自在。不方便走出去的周末,还可以和孩子共同挑选一部电影或者纪录片来看。认真对待每个周末或者假日,这会成为家人共同的美好回忆。从上幼儿园起,孩子在每年的妇女节、母亲节都会带着小手工作品回家。虽然已经算是固定流程,虽然那并不手巧的儿子的作品并不“美观”,可每到这种日子,依然会在心里期待着:今年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礼物”呢?光是想到这个问题,心里都已经乐开花了。每年大大小小的众多节日里,或大众或特别的纪念日里,总有那么几个是可以和孩子互送礼物的。随手捡到的树叶可以做成精美的书签,路边几块钱的小气球就可以玩好几天,一个小挂件也许会成为孩子最珍视的礼物……这些都时刻在提醒孩子,自己被挂念着。无论是中规中矩的全家福,还是出去游玩的随拍,定格下来的画面能帮助孩子回忆起家人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过年前,带孩子一起逛年货市场,挑选年货,感受节日氛围;一起“扫房子”,买买新年的装饰品,让小家焕然一新;和孩子一起写福字、制作家庭专属春联……除此之外,吃一顿热乎乎的早餐、整理手机相册、晴天时晒晒被子、每天记录开心的一件事、多多微笑……看似不起眼的小小仪式感,不昂贵、不费劲儿,只要花一点小心思,就能让日子过得不平常。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在细细碎碎的生活中,收获更多的快乐。作者:秋秋。图片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为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谢绝任何形式的改编、抄袭、洗稿。媒体平台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扫码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有价值育儿文章
微信号 : baomabaobao
分享有深度,有态度的育儿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