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偿征稿,点击查看
文/秋秋
最近这几周,儿子被我说哭过好几次。
没办法,他学习的状态实在是太气人了。
写作业不及时不说,写的过程中还磨磨蹭蹭,东摸摸西看看,完全没效率;
因为缺乏练习,总在输棋,所以更加抵触下棋,恶性循环;
阅读时也是心不在焉,一听到家里有点什么声音,赶紧放下书就跑来看热闹,明明看电视、玩手机的时候喊好几声都听不见的……
每次一到这种时候,我都非常火大。
明明我是替他着想,放学后先玩够才回家写作业;
明明学习时就该自觉、认真、积极,怎么还能磨蹭?
下棋也是,只靠上课和兴趣根本不足以学会,还是得靠日积月累的练习才行。
为什么这种事情要反复提醒呢?
对,是不是就是因为我总在“反复”、“提醒”呢?
其实就是唠叨、责骂、训斥、发火……
孩子在战战兢兢、提心吊胆中,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吗?
尤其是下棋一输,我就开始拿“缺少练习”来嘲讽他,他能不厌恶吗?
没有哪个人的学习积极性,是日复一日的“知耻而后勇”。
学习如果和折磨划上等号,那孩子又怎会喜欢?
一个人的学习积极性来自哪里?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模型,人类至少有五大层次的基本需求,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与肯定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如果满足了底层需求,则会开始追求上一个层次的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动机理论》中所提出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对如何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启发作用。
对于儿子来说,生理需求已经实现了。
当每次他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我的吼叫和批评使得他感受到了恐惧和威胁,连基本的安全需求都没达到,更别提想要“自我实现”了。
这下搞清楚了,要想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要尝试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尊重、认可才是关键。
实践下来,以下几种调整是非常奏效的:
1.看到孩子的压力和难处,给孩子底气和安全感
留心看孩子下棋输了,总是很沮丧,但不敢直说自己输了,每次都需要我自己去看记录。
因为他害怕我失望,也怕我批评他,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他接受不了自己“赢不了”了。
跟老师也沟通了这个问题,老师的话让我恍然大悟:
每个孩子在他的学习之路上都会遇到一些瓶颈和困难,有的孩子遇到的早,有的遇到的晚。
咱们孩子之前的学棋之路很顺,所以他一直很勇敢,杀伐决断。
最近,明显看出来他的犹豫和迟疑,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不自信。
没关系,不要在意输赢,只要坚持练下去,孩子很快就会走过这段路。
回想孩子的表现,他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夸奖的地方,我们都忽略掉了,如今遇到困难,却再三指责他,他怎么会有自信呢?
他的压力很大的。
还有每次做作业,一旦磨磨蹭蹭不愿开始,就是遇到了难写的字或者难做的题,又不敢提出来。
原来,我一直都没发现,是自己的唠叨和坏脾气弄丢了孩子的安全感。
我开始改变自己的做事方法。
降低期待,允许孩子暴露出学习上的问题,即便是反复暴露。
有问题,解决问题,只要方法对了,总能提高的。
当孩子知道“有问题不可怕”“输了不可怕”时,才有心思去复盘自己、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做。
2.用耐心和责任心等待孩子成长
孩子是需要教的。
而“教”并不轻松。
毕竟每件事的学习过程和难度是不同的。
作为家长不能指望一句“这还不简单”“看,就这么轻松”来教会孩子。
说了并不等于教了;
教了不等于会了;
会了不代表能做到;
一次能做到不代表每次、长期都能做到。
比如,我们想让孩子学会用筷子。
先示范,再让孩子实践、体会。
这个过程需要的也许是三五次,也许是上百次,追求的结果应该是“包教包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耐心和责任心,是“老师”的基本素养。
同理,在孩子的学生生涯中,遇到学习上的各种问题,都正常。
教过一次,学会了,结果又出现了反复,需要再教,也正常。
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听再多的大道理,也需要时间练习,才能内化成习惯。
3.察觉到孩子不显眼的进步,并给予肯定和赞美
积极心理学研究认为,写下今天顺利的三件事是提高生活满意度最有效的练习之一。
每天晚上写下三件你在孩子身上发现的积极的事情,可以是某个美好的瞬间,也可以是孩子的某个特点或者行为。
“今天主动写作业了!”
“完成作业比平时早了10分钟!”
“这个字写得漂亮啊!”
“你把玩具收得很整齐!”
请识别孩子每一次的努力,肯定、赞美比批评和打击更有力量。
只有长期的肯定、发自内心的接纳、稳定的陪伴和回应,才能让一个孩子得出“我很好,我值得被爱,我值得幸福美满的生活”的自我认知,生发出“我要变得更好”的内驱力。
4.正向鼓励
鼓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强大动力,是孩子们探索世界、走向未来的重要支撑。
有一则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泰国的公益视频《豆芽引发的梦想》,
片中的小女孩看到市场上豆芽卖得很好,就问妈妈:“我们可以种来卖吗?”
妈妈看向豆芽摊,目光转回小女孩脸上,坚定地对她说:“嗯,我们试试!”
第一次尝试,母女俩完全没有经验。在错误的方法下,她们失败了。
妈妈毫不灰心:“没关系,我们再试!”
第二次尝试,女儿小心翼翼地问:“这次我们会成功吗?”
妈妈还是微笑着说:“我们试试!”
结果一出,母女二人再次陷入沉默,第二次又失败了。
而妈妈还是没有放弃,抬头又对女儿说出了那句充满魔力的话:“我们试试!”
终于,在第三次尝试后,母女二人大获成功。
在欣喜若狂的同时,妈妈还不忘鼓励女儿:“要不要去尝试种植别的东西?”
而此时的女儿,已经受到了母亲的影响。
这一次,变成了她勇敢而又坚定地对妈妈说:“我们试试!”
正是这简单的四个字,让女儿坚信,无论成功与否,妈妈都会支持她,而她只用心无旁骛去逐梦。
最终,短片的主人公也一路成为博士生。
正向鼓励,让孩子看到事情发生改变,是基于自己的力量和努力。
将孩子的注意力转到自身的具体行为上,即便做事过程有坎坷,也在一次次正向鼓励中,用自我行为上的改变去达成想要的结果。
每次一遇到学习问题,总想站在高位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觉得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好。
这个“不好”的标准到底是哪里来的?
是“我说了这么多次,你怎么还不好”
是“别人比你好,你怎么就不会呢”
是“为什么以前会,现在不会了”
还是“你应该会的,怎么能不会”?
不管哪一种疑问,都没有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来看待。
因为如果我相信孩子,就不会时刻把孩子放在“被评判”的位置。
一提到学习,孩子很痛苦,就是因为要担心哪道题没做好被骂,担心输了会被骂,或者仅仅是担心没做好会不被表扬。
如果家长把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和孩子本身划上等号,孩子也会把外界的评价和自我等同起来,从而一直活在别人的评价中。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把孩子训练成装满知识的机器”,也不是“把身边人塑造成竞争对手,打败他们我才能脱颖而出”,而是培养一个独立的、有自我力量、情感健康的人。
家长的作用,就是看见孩子,欣赏孩子,支持孩子,同时做孩子的底气。
往期走心文章 · 推荐
“反向育儿”虽好,但也有可能起反作用! |
娃为啥总要跟我对着干啊?“叛逆”俩字了解一下 |
孩子,有求必应是最廉价的善良 |
对,我就是那个“说话不算话”的妈妈 |
不管孩子,还指指点点? |
孩子新交了个“坏朋友” |
好好的孩子,怎么说抑郁就抑郁了? |
很多家长,都把培养孩子的重点放错了! |
孩子开始“盘串”了,我不仅不批评,还非常支持! |
夸11岁的儿子“聪明”,他居然说我骂他…… |
有效唠叨小技巧,亲测有效 |
扫码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有价值育儿文章
微信号 : baomabaobao
分享有深度,有态度的育儿文章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