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己相處。

文化   2024-10-06 15:01   北京  

文字丨誰最中國
封图|莫修-文

首图丨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难得的假期。
你有给自己留出一些独处的时间么?
有时候常常觉得这个时代的信息太霸道了,电话、微信、直播、短视频……一不小心就把我们的时间截杀得片甲不留。以至于,我们似乎越来越难保有一个完整的自己,越来越没有时间与自己好好相处了。
即使是假期,也常常马不停蹄地奔向远方,期待远方的风景能给自己带来身心的疗愈。但光是抢票、堵车、拥挤就耗费掉了大半的耐心。
其实,大可以转过身来,看看另一程的风景。它美丽,宁静,令无数人心驰神往,也让无数人感受到自由。
那是通往自己内心的路。
图|莫修-文


大概每个人心中都有过逃离的念头吧:调休到节奏紊乱的打工人、忙于各种琐事的家庭主妇(夫),或者是困在学业压力之下的孩子,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沉默寡言的父亲……
某一个时刻,都曾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摆脱一切,去到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度过一段自由的时光。
这念头是灵魂释放的信号:我需要一些独处的时间。
作家梁晓声曾说“灵魂是喜欢独处,而不喜欢热闹和喧嚣的,它不是器官,是一个虚拟器官,要像爱护自己的心脏一样,去爱护自己的灵魂。如果我们真的爱护它,就给自己一些独处的时光。
图|莫修-文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误解了独处。独处,不是离群索居的姿态,而是一种自在自安的心境。

看过一个短纪录片。女孩丽丽对庸庸碌碌的现实感到迷茫,又经历了妹妹孩子的死亡,决定去终南山寻找人生的答案。

她以为山中清净,关系单纯,但在山中待了几天之后才发现,山中一样需要面对茶米油盐,一样有各色人等的小社会。

有一天,她去到山中一个古寺忽然心有所感,跪倒于地,痛哭不已,她看到了自己其实想要逃避的心。最终她选择了下山,回到了原来的生活里。
静默如山,当然不会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蒙田在《独处的人》中写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人告诉苏格拉底,某人虽然出门旅行,情绪却几无好转。“我早就料到了呀,”苏格拉底说,“因为他带上了他自己。
如果一直背负烦恼和忧虑上路,到哪里都是一样的状态。重要的从来不是去往何方,而是反求诸己倾听自己的心声,呵护自己的心灵,才能体会到独处的快乐。
就像蒙田说的,“所以必须寻回心灵,呵护心灵:这才是真正的退隐独处,是居于闹市、身在庙堂的我们也能享受得到的退隐独处。

图|微风吹淡的蓝


很多时候,我们害怕独处。
当周围变得安静,心里的寂寞却开始增长。我们像是饥渴的困兽一般,迫切地想要找东西填满这段时间:无休止地聊天,刷手机,甚至是暴饮暴食……最后却感到无尽的空虚。
这不是真正的独处,或者说,不是好的独处。真正的独处是一个人的狂欢。无需他渡,我自圆满。
如陈果在《好的孤独》中所说,“孤独可以理解为一种好的独处,是丰富饱满、自适自足的独处;寂寞则是一种坏的独处,是贫乏空洞、焦躁不安的独处。
好的孤独是王维竹下的琴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天地一人,却有明月知音,大的孤独里也有大的喜悦。
图|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好的孤独是王子猷的随心而动,兴尽而返:大雪之夜,王子猷醒来见茫茫白雪,想起了远方的朋友戴逵,于是乘舟前去拜访。舟行一夜,他却在到达朋友家门前时,转身返回。“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不计得失,不求理解,自在随心,何其乐哉。
好的孤独也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好的孤独,是与自己为友,与天地为友,享受生命的大自由、大自在,“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图|影像视觉杨


拥有好的孤独,并不是容易的事。
陈果说,“找到知己前,学会做自己的知己,懂得享受独处时光,便有了好的孤独。”
在这个过程中,或许可以尝试四个字,“待己如客”。
想想我们是如何对待客人的:会提前把家里收拾得干净整齐,会准备好漂亮的茶具、新鲜的水果,还会提前采买对方喜欢的食材……背后是一份珍惜,尊重的心情。
而到对待自己时,我们的态度就潦草得多了:常常是不耐烦的,不愿意倾听的,不想深入探究的,甚至会以虚伪的面具去掩盖自己本来的面目。
“如果我们待客不周,客人可能会不愿意与我们交往,当我们也如此对待自我时,我们自然也不会愿意与自己相处
试着把自己当作重要的客人吧。
可以花时间将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以喜悦明朗的心情迎接这位最亲近的朋友;可以与自己进行一次深度的对话:接纳自己的欲望、虚荣、不完美,倾听自己真实的情绪,允许自己无法控制的杂念纷纷;也可以从走进菜市场开始,用心地为自己准备一餐美食;还可以默契地去看一场电影,听一场音乐会,在满是梧桐叶的林荫路上散步……
慢慢地,不安、焦躁、逃离的情绪不见了。我们开始享受独处的乐趣:沉浸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读一本好玩儿的书,看一朵花开的过程,同时保持清醒的思考。偶尔身处喧哗之中,仍能听到自己的节奏……
做自己的知己,确是一件快乐事。
图|风一样的婶子

我们终将走向孤独。

林语堂说:“孤独两个字拆开,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蓬下,细犬逐蝶深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唯我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飞蝇当然热闹,可都与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繁华热闹如过眼云烟,待消散之后只剩永恒的孤独,那是从生命深处生长出来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巨大虚空与无助。

而学会独处,就像是在炼制一味解药,将孤独转化成养料,滋养自己的生命。于是,孤独的深处不是死寂一片,烟火寂寥,而是生意盈满,自在自由。

圣严法师描述自己闭关时的感受,“当我闭关的时候,我知道我与十方世界无量众生在一起,虽然看起来我是一个人在狭小封闭的房间,实际上,我有许多蚂蚁作伴,而屋外昆虫在夜晚,会发出各种声音。”

在一颗丰盛的心灵里,我们失去了孤独,而是做回全然的自己,自由的自己,且与万物同呼吸。

图|莫修-文



文字丨墩墩

-特别鸣谢摄影师-

莫修-文、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微风吹淡的蓝、影像视觉杨、风一样的婶子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图片进入)👇

誰最中國
从2014年开始,「誰最中國」便致力于“中国文化,当代表达”的触摸和探索。 历经8年,「誰最中國」希望通过向文化发问、向时代发问、向产业发问的方式,重新寻找中国文化的高级、灵性和密码,重构“文化、美学、设计”这一理论体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