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链式升级,“叩开”新质生产力之门

企业   2024-12-09 19:52   湖北  

“智造”链式升级

“叩开”新质生产力之门


 红阳公司智能制造产业升级工作侧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新时代新阶段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点明了方向。


近年来,为持续加强能力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红阳公司统筹规划“三地六区”布局,以数字化智能制造为基础,加速传统产线转型升级,显著提升航天产品总装总调能力及相关科研生产经营能力,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叩开”新质生产力之门。




生产模式“焕新”响应产业升级




“以前要十几个人干一个月的活儿,现在两个人十天就干完了。”说起自己负责的自动化产品加工生产线,公司机加车间一线数控技师马刚感慨道。


在他身后,银色的自动转运平台快速穿行,橙色的机械手臂灵活翻转,房间大小的数控加工设备有序排列。一线生产正如火如荼,整个机加车间不见人声熙攘,却充满了设备运转的嗡鸣声。


近年来,公司聚焦生产制造一线产业升级,相继在机械加工、电缆制作、复合材料成型等领域实施智能优化改造。“春江水暖鸭先知”,基层班组纷纷响应“焕新”之风,调整传统生产管理模式,积极推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落地实施。


“从埋头苦干变成抬头学干,生产力提升了,人也要加快脚步跟上”电装中心电缆部装技师刘军霞感叹道。

从事电缆线束装配工作十余年,亲身经历电缆从双面铝薄膜固定线束,换成锦丝绳缠绕,从线束三束并排分布,改为四束交叉构型,产品性能质量参数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公司布局一线生产模式迭代更新,电装中心先后进行线束编织、自动布线等升级,一线操作工人逐渐从“干不完”转变为“学不完”。




数字化升级助推高质量发展


半个多世纪以来,公司在航天产品总装总调领域稳步保持国内前端地位。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下日趋严格的航天产品生产任务,如何形成高质量、快响应的生产能力,是公司发展之路上的一大挑战。


为此,公司孝感工业园区结合专业技术能力提升和工艺布局规划需求,着手建设数字化新工序线。通过建立自动化仓储物流系统、装配检定系统以及区域模块中心,公司实现基于数字化工位的精细化装配、试验、测量、测试分工,以及相关质量数据的自动采集分析。


同时,公司在各工序区域之间布置工控网、办公网两套网络系统,串联各区域模块协同加工,实现装配强度大、装配精度高产品的自动装配。


这一举措使产品生产装配工序摆脱劳动密集型产线布置,一线人员只需要在各区域中心进行模块化操作,通过工控网控制现场设备运行,通过办公网下达生产任务执行,工艺规程全程无纸化查阅,产品装配测试工序的生产效率提升了30%。


公司依托总体建设架构,因地制宜发挥“三地六区”优势,于总装总调部远安分部全力推进全产线智慧厂房建设。


以传统生产模式为基础,运用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将生产设备、传感器、机器人和控制系统高效连接,实时采集分析一线生产信息,实现车间内部制造资源、环境、计划、排产、流程、成本、质量过程的精细化管控,通过这一举措,公司形成了紧密配合的生产网络,为生产运营决策提供支持,有效解决了传统模式下规模化生产产能不足的问题,相关产品公司全年总产能提升了80%以上。



系统性发展催生新质生产力


在孝感地区的激光产业园区,公司携手上下游数十家企业共同开展产业链“链主”相关建设。针对航天领域典型应用需求,公司通过整合领域优秀企业先进技术资源,建设大型复合加工中心、综合激光应用中心等核心设备产线,成功打通航天产品研制生产“卡脖子”难题和产业链“堵点”。

在产线上,精密机械加工(减材制造)、激光增材制造两条生产线以人机互联形式相互促进,形成了正反馈机制。面对结构复杂的部件,生产线采用“先加后减”工艺,使用选区激光3D打印技术一次加工,再通过精密机械加工去除余量组织,实现细分到整体双基准双控制;面对主体层次简明、枝节构型精巧的部件,采用“先减后加”工艺,使用精密机械加工先完成主体制造,再通过3D打印技术完成枝端的精细加工。

相关设备厂房升级以来,创新技术、革新工艺层出不穷。仅增材制造班组一个团队,在智能化产线投产后创新优化了10余项工艺,形成了20余篇专利和论文。据统计,公司近年来在工艺相关领域实现了230余项创新成果,获得发明专利授权8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并荣获国防科技进步奖一项。红阳公司干部职工正以创新创业的精神向新质生产力的大门前行。



END


来源 | 党委办公室

文字 | 胡卓立

图片 | 胡卓立 杨   雪

编辑 | 胡卓立

审核 | 韩梦玲



航天三江红阳公司
展示企业形象,传播航天文化,联系职工群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