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苑 | “三线”拾遗(第三期)

企业   2024-11-23 17:02   湖北  

不忘征途漫漫,再续奋斗精神

清风苑 | “三线”拾遗

时间流逝,意志不朽

传承弘扬航天精神、三江精神

“三线精神”将始终激励我们

接续奋斗,砥砺前行


唐师傅的手指

产品研制之初,某产品的配合公差要求较高,需要使用量规的通端和止端进行尺寸检验,而量规的尺寸和表面粗糙度要求非常高,当时红阳厂生产车间没有相应的设备和条件。


红阳厂将这个任务交给了计量室从事量块修理的唐师傅。这个量规加工的难点是在保证名义尺寸的基础上,还要同时保证两个端面的平行度以及表面粗糙度的需要。由于量规的端面较小,手工把持无法可靠保持稳定,兼顾综合尺寸要求就十分困难。


唐师傅的量块手工研磨技术当时在红阳厂是最棒的,一开始,她想按常规的量块研磨方法进行加工,结果根本无法保证要求。唐师傅有些着急,她知道产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于是她冥思苦想,根据量规的要求,精心构思了手工研磨的工艺流程。她先搭配可以保证手工研磨稳定性的小工装,认真试验选择调配了从粗砂到精砂几种研磨粉料,采取每完成一组砂料研磨就进行尺寸和平行度检测的方案,并重新进行研磨平板的修磨,逐渐将两个要素要求向最佳的标准尺寸靠拢。待达到要求时,再用抛光膏对量规工作面进行表面抛光,实现表面粗糙度要求。


经过了一周的努力,唐师傅加工的量规经过精密测量,终于满足了图纸规定的要求。为了这个量规的加工,唐师傅每天工作到深夜,没有叫一声苦,只是那两个按压量规的大拇指已经变形,呈直角状态,直到很长时间才慢慢恢复。


李师傅的“火眼金睛”

李师傅从事的是产品无损检测工作,在他的手里,不论是机加件还是铸件,只要是有缺陷,就一定不会放过去。


首批产品批产时,无损检测工序是红阳厂最繁忙的工序之一。当时工厂没有信息化手段,工序之间的衔接都是靠电话座机联系,主制车间经常是半夜将零件转运到工序,而李师傅他们或者在单位等待,或者是从家里赶到单位。


一天早上上班时,李师傅他们工作了一整晚还没有回家,一问才知道,原来他们在半夜检测某零件时,李师傅在零件上发现了几乎很难观测到的几条龟裂状的细小纹路,但是由于贴敷在产品上的灵敏度试片并没有显示,现场有的同志对零件的“缺陷”评价有不同意见。李师傅则认为这就是一种称之为发纹的缺陷,尽管零件验收要求中没有这项要求,慎重起见,他希望通过主制车间和技术部门共同讨论来确定。


当各路人马到齐后,经过大家讨论,确定了这种发纹的出现是该零件的原材料缺陷所导致,且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应当立即处理。结论最终确认是原材料问题后,大家都对李师傅的“火眼金睛”称赞有加。


后续,红阳厂对这些零件的材料进行了优化更改,在工艺要求中也加入了相关的检测内容。


技术员小刘的“怀疑”

技术员小刘是产品总装测试技术员一天,他组织大家完成了四件产品的测试工作,经过判读的测试结果表明产品均合格。但他没有仅仅只看测试结果,而是习惯性地将各个产品的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进发现了一件产品的测试阻值有些偏大。


细心的小刘技术员没有放过这个疑点,他找来产品电原理图,逐根电缆线进行了阻值计算,结果表明测试的阻值超过了电缆线的阻值上限,证明了自己的怀疑是正确的。随后,他立即带领测试人员对可疑的电缆回路进行了复查,结果发现了电缆插头存在阻值仍在变化的异常现象。后来,在后续分解产品时发现,该插头中焊杯与焊点存在开焊的严重批次性质量问题。


认真的小刘技术员,发现了一个虽然合格但是有些异常的测试结果,提出了“质疑”,找到并确认了质量问题;因为小刘技术员细致认真的工作态度,最终避免了严重批次性质量问题被带出厂,带往用户。



END


文字 | 张喜庆
编辑 | 胡卓立
审核 | 韩梦玲






航天三江红阳公司
展示企业形象,传播航天文化,联系职工群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