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捷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副院长,长聘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Fly Me To The Moon》是一首英文流行歌曲,由巴特·霍华德(Bart Howard)作词作曲,Felicia Sanders演唱。该歌曲由巴特·霍华德(Bart Howard)写于1954年,发行于1964年8月。它因在人类首次登月时,从月球传回地球而闻名。这一历史性时刻赋予了这首歌曲特殊的意义,使其频繁出现在太空科幻题材的作品中。即便半个世纪已经过去,"Fly Me to the Moon"依旧能够唤起几代人对浪漫情怀和对未知世界的憧憬。这些看似简单但又值得品味和思考的妙笔,促成了米兰设计周2024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卫星沙龙展的策展概念。2024年意大利米兰设计周(Milan Design Week)与第62届米兰家具展览会(Salone del Mobile Milano)于4月在米兰举行。米兰设计周无疑是全球最受瞩目的设计盛事,最初仅作为一个展会或展览而存在,现已发展成为一个与整个米兰乃至整个意大利紧密相关的、以设计为驱动力的产业。2024年米兰国际家具展的主题为“Where Design Evolves!”(设计将自此演变)。“演变”一词强调的是质的改变,如同毛毛虫变为蝴蝶的过程。设计将从何演变?又将走向何方?展览并非要给出确切的答案。“演变”这一词汇恰好充分展现了设计的多样性,同时呈现出差异化的发展态势。
我们曾经举办展览的目的是什么,而今我们又为何举办展览?难道展览仅仅是为了公开传播信息吗?或者仅仅是为了信息流通?或许并非如此。展览是否能成为促进生产和城市生活方式进步的催化剂?这是我们今天在探讨广告传播和展览流程时,必须深思的问题。2011年,纽约的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了一场重要的学术研讨会,其中提出了一个关键议题:如何将展览作为一种媒介,将展览的制作过程与多元生活方式设计相结合,实现互动。这是首次将策展作为研究和实践,纳入到广泛生活方式研究的范畴。2011年,纽约所罗门·古根海姆博物馆所举行的题为“策展的边界”的学术研讨会
在上海这个时尚与设计之都,展览的方式与过去相比有了显著的变化。我们注意到,许多展览的策划不再仅仅是为了传递知识或内容,而是更多地考虑如何与公众、与社交模式的新方法构建对话。全新的策展动机,使得展览成为了新的研究语言或艺术实践,成为了一个实现策展人(作者、导演),展品(艺术家思想的实践作品),观众三位一体互动、思考和探索的场域,这为当代策展人提供无限自由和可能的同时,也显现出了非常大的挑战。为了实现这种互动,我们需要运用多种技术,如数字互动和传播模式的创新。同时,展览还扮演着资源整合和知识创造的重要角色。在这个过程中,策展人不再仅仅是内容的管理者,他们还需要考虑内容的生产,以及对行业和领域的贡献。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声誉的设计学院之一,今年再次受邀亮相位米兰设计周,举办卫星沙龙展。展览以可持续理念作为发展导向,尝试在探索数字化跟人工智能以及对未来生活方式,还有智慧创新等等关系的融合和思考。任何的科学和技术的到来都不该抹灭人最根本的对生活、对未来的浪漫以及生活的美好的畅想与实践。我们创作了一个新的展具——Fly Me To The Moon,一个金色的、类似于太空舱的装置。装置当中展现了五个板块,分别是“朋友”(Friends),“为更美好的生活(For a Better Life),“梦与现实”(Dreaming & Reality),“科学与幻想”(Science & Fiction),“新品种”(Becoming New)。这五个板块展现了107位来自于同济大学的师生的27件创新设计作品,展览的叙事手法与作品内容相辅相成,从浪漫的想象到直接的表白,一气呵成。
展览设计了线上和线下两个展域。在线下展区,为了高效极致地实现场地的搭建,整个太空舱展区的底部被设计成柔软的材质。观众踏入展区时,仿佛体验到了漫步月球表面的失重感。太空舱本身是一个可迅速折叠与展开的展具,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开合。所有影像和数字化视频内容都在这一展具中得到展示。参观者进入展场时必须脱鞋,更真实地体验太空中的失重状态。该展区因其独特体验而成为少数需要排队等候进入的展区之一,取得了极佳的展示效果。此外,整个展具的搭建与拆卸过程极为便捷,且具备可回收性,可重复使用,这与同济大学倡导的“可持续性”理念相契合。
除了在米兰设计周期间进行展览外,该展具荣获了2024荷兰ARC国际设计大奖及2024上海设计100+设计奖。此外,10月19日,"Fly Me To The Moon"展览也在2024荷兰设计周主会场亮相,再次与公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