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长江风和雨,江阴港里话沧桑|方志江苏

文摘   2024-11-28 07:05   江苏  

2024年11月14日,江苏省公布了2024年地名文化遗产名单,江阴市黄田港作为无锡市地区唯一被列入交通运输设施类省级地名文化遗产。



江阴北枕长江,南近太湖,交通便捷,历来为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江海联运、江河换装的天然良港。长江江阴段全长35公里,平均水深15米以上,素有长江水道黄金地段之称。沿江自上而下分布诸多个港口,自西向东为桃花港、天生港、利港、芦埠港、申港、新沟港、夏港、黄田港、韭菜港、鲥鱼港、黄山港、白屈港、大河港、石牌港…….其中桃花港、夏港、黄田港,历史上兼有交通、水利、渔业、外贸等综合功能。





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媒体及公众号转载烦请获得授权


江阴港的初步形成

江阴长江岸堤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地质年代要追溯到7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那时起就奠定了长江三角洲的地质构造基础。第四纪冰期后气候转暖,海水上升,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全新世中期为高海面时期,长江河口在扬州、镇江一带,入海口呈喇叭状,当时河口附近的江面宽达20多公里,海潮上溯形成汹涌的涌潮,即历史上所称“广陵潮”。


距今5000年左右,江阴石庄高城墩一带,先民创造灿烂的良渚文化。距今3000年左右,江阴一直地处江尾海头,属古长江三角洲的海湾地带,随着大量泥沙继续沉积,将水中分散,孤立的岛屿连接起来,逐渐形成沿江冲积平原。


▲南朝陈时期江阴区位建制图


著名地理学家丁文江先生经过考证,说春秋时江阴确实是处于江尾衔接海口的位置。那时江阴黄山与对面的靖江孤山相对,江与海有一段不明显的交汇处,随着潮涨潮落海水在山的东西移动。《史记》中记载“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说姜太公不肯为商纣效力,归隐东海之滨,很多学者认为当时姜太公垂钓“东海之滨”就在延陵一带,江阴境内至今尚有钓台村、钓鱼墩、花山鲤鱼印、寒江独钓亭等与姜太公有关的地名、传说。



楚考烈王十六年(前247年),楚相春申君黄歇改封于江东吴地,江阴属其封域。因沿江堤高,江水无法入田,春申君在江阴开凿黄田港以灌溉农田,由此开启了黄田港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6年)在江阴东面置暨阳盐署,设司盐都尉,原属江阴后划入沙洲的南沙、杨舍一线均设盐场,可见当时的江阴确实是濒临海湾。据《澄江咏古录》载,南北朝时期黄田港通向城内的河道,经过不断疏浚、拓宽,已经“濠阔四丈二尺、深七尺”,商船可以直接驶入城内。



黄田港可“南通苏、制(今浙江),北达淮扬,为船舶往来之孔道………洵为第一巨浸。”由此可以看出,江阴黄田港已有很多船舶往来,逐步形成了早期的港口。从此,江阴城与黄田港,城因港兴,港为城用,港城相依。



江阴港成为南北漕运中心之一


隋朝隋炀帝杨广继位后,因其曾居江都地区10年,对江南情有独钟 ,开凿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从京口(今镇江)至余杭(今杭州)段称为“江南河”,在无锡境内横太湖而过。这条运河水系的形成,对漕运南方粮食接济北方,以及南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一时期,江阴已有河道与无锡太湖连通,经过几条河道转换,可以运通长江到太湖的船只。由于江阴拥有“大江横其北,太湖处其南”的优越地理位置,大批北方农民通过大运河南徙定居在江阴一带,带来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使江阴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了一块富饶之地。


江阴运河公园


唐朝时,长江沿岸新兴的商业城市相继兴起,对倚江而立的江阴商贸起到影响和推动作用。黄田港成为大江南北交通和货运的重要港埠,周围聚集商铺。唐朝实行开放政策,允许外国商人来中国自由贸易,更是引得海内外商人渡海来到江阴进行商贸,日本、高丽(朝鲜)及东南亚各国的商船时常抵达黄田港。宋朝时期,由于西夏阻隔了西北的丝绸之路,加上经济中心的南移,东南沿海的港口成为新的贸易中心。

北宋天禧和乾兴时期(1017—1022),在崔立、范宗古等官员主导下,江阴地区疏浚河流、兴修水利,将黄田港与邑内水道连接处拓宽,建设蔡泾闸、黄天闸等航运设施。北宋皇祐年间知军葛闳任内(1051—1054)开凿九里河连通黄田港水道,并将原水道加以重浚,自此锡澄运河真正形成,南连无锡,有水道接太湖,向北入江阴市,经青阳镇往北接黄田港入长江。北宋宣和皇祐年间极大地提高了江阴地区的港口集散能力,江阴一跃成为地区商业中心。



北宋地理史志书籍《太平寰宇记》称江阴是“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黄田港一带形成了繁荣的商品交易市场,时称“江下市”。国内交易货物有江南的药材、棉布、纸品、百货,宜兴的竹木,皖北的煤炭、淮盐,苏北的家畜家禽和农副产品,以及浙江、福建的海鲜等。有更多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的商船到港进行交易。


北宋王安石诗:“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墙看贾船。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真实反映了当时港口繁华热闹的场景。黄田港依托滨江靠海的区位优势,逐渐成为南北漕运的中心之一。


《黄田港口》徐昌安作


南宋政府于绍兴十六年(1146)在江阴黄田港东侧光孝寺内设立市舶司(务)。江阴自此成为南宋与广州、泉州、温州、明州、杭州、澉浦、华亭、青龙镇、上海、板桥同等的全国11处设市舶司(务)的地区之一。江阴设置市舶司(务)后,万国货物汇集黄田港,财赋收入十分可观。据《弘治江阴县志》记载“市舶之利,若措置合宜,所以动以百万计”。


南宋市舶机构示意图


江阴港贸易在战火中大起大落


明初,朱元璋借江阴之地大败张士诚,最终平定江南,派吴良、吴祯驻守江阴,黄田港贸易再度兴起。明永乐十一年(1413)对运河和港道大规模重浚后,宣德年间又疏浚,黄田港成为南北货物集散重地。


▲吴祯曾率江阴卫等水军追击倭寇至琉球。图为明朝时期的琉球那霸港


明正统元年(1436)重建黄田闸,于闸上建石桥,通航行人两不误,加上明正德时对黄田港大浚、江阴的民间纺织十分兴盛,黄田港的土布及其他货物交易活跃。但从明中叶起,倭寇不断来犯,尤其是明嘉靖年间倭寇猖獗,江阴是倭寇侵犯重灾区,黄田港很少有船只过来。直至明嘉靖后期江阴加固城池、增兵把守,倭寇不敢再来,黄田港贸易重开。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江苏学政驻节江阴后,接纳8县考生及随行,促进了餐饮、住宿、印刷文具业大发展的同时,带动其他行业的贸易增多。



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前后,江阴民间自纺自织土布的家庭纺织手工业迅速发展,产品除部分在本地销售外,大部分通过水运外销到苏北和皖北一带。土布市场的兴起,推动了县城经济的发展。而县城经济的发展又推动了江阴港口的复兴和繁荣。


黄田港又出现了“商舶泊满,商贾如云”的兴旺景象,离港不远的北门大街,除有繁忙的鱼类及农副产品交易之外,南北货商又到此集聚。江南的布匹、药材、纸品、百货等要由此运往苏北;苏北大量的家畜家禽及农副产品由此运往苏南;闽、浙一带捕捞的海鲜以最快速度运到江阴港口集散;港口还担负南粮北调、北煤南运的中转;淮盐、竹木也是港口常年运输的大宗物资。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势力深入中国腹地。清末及民国时期,由于近现代工业的兴起,江南商品经济有了很快发展,南达苏锡、北通苏北腹地的江阴极占地利,通过江阴集散或近地销售商品增多,黄田港口运输日益繁忙。



▲洋行的鸦片货仓

伴随着港口的兴盛,混乱随之出现。首先是地方衙门设在港口的敲诈勒索机构不断增多,对来往商船任意暴征勒索,使不少船只宁愿绕道也不来黄田港口。此外,民国时期各种地方恶势力行霸港口获利敛财,气势猖獗。港口“黄牛党”勾结水警、缉私营、保安队等,把持港口敲诈勒索,以强行代客报关、代客纳税、代客过傤、代客转运等从中获利。港口出现的管理混乱及由此产生的种种黑恶势力,是清末民初江阴港口兴而不盛的重要原因。



1937年 8月后,黄田港遭到毁灭性破坏。为防止日军入侵,国民党海军在江阴黄山以东的江面上,以 43艘旧军舰(海空大战期间又沉 2艘)、商船和 185条民船沉江的沉重代价构筑水下封锁线;同年 8月至 10月,中国海军与日本飞机又在江阴进行持续两个多月、激烈程度世所罕见的海空大战,以国民党海军舰队基本被毁,毁伤日军飞机 18架而告结束;11月下旬,江阴又成为上海、南京之外,与日军发生激烈战斗的地方。江阴水下封锁线的构筑,对长江下游的航运带来极大影响,从上海到长江中上游各地的水上航路被切断,只有小型帆船尚能在涨潮时勉强通过,日军占领南京、江阴以后,用水下爆破的方法,在封锁线上炸开一个缺口,恢复上海至苏北间的小长江航线部分航线。但沉在江底的船只仍未捞起和清除,致使船舶航行困难。因江阴军民激烈抵抗日军入侵,打死日军正规军 2000余人,沦陷后遭到日本侵略者疯狂报复。


▲“沉船锁江”行动中自沉在江阴段的民船


1937年日军入侵江阴,在城内放火三天,无数人惨遭杀害,给江阴全县的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工厂或毁或停产,商店闭户,各业萧条,曾经繁盛的江阴商市就此一落千丈。黄田港口的设施全毁,港口新兴的中华(1926年建)等煤业码头亦在战乱中被毁,小半年时间内较大商船无法靠港。


▲汪伪警察与日军狼狈为奸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了阻隔江南与苏北解放区的联系,沿江进行封锁。国民党挑起内战后将江阴沿江各港口交通阻断。港口再次陷入冷落、萧条之中。


江阴港口重获新生


1949年4月22日江阴县城解放后,过江到江阴的人民解放军大部分到可停靠船只的港口码头上岸。新生的江阴县委、县政府接收被反动派长期摧残、一片荒凉的港口码头,组织力量清除碉堡和四周丛生的杂草,清除一切转恶势力,经历千年沧桑的黄田港回到人民手中。


渡江战役结束后,江阴县政府把江阴参与渡江及其他大小船只组织起来,成立船舶管理所,进行南北客运和货运,整顿水上收费管理。随着苏南经济的日益发展,水运迅速上升到十分重要的地位。


▲1952年《新闻时报》报道的定波闸落成消息

1952年,江阴县政府在定波闸西裁弯另辟直道引河,建筑新型闸室。1953年9月竣工,名江阴船闸,工程投资230万元,为新中国成立后省内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旧称“江南第一闸”的定波闸,改建为节制闸。


1955年建立长航江阴营业站。1965年新建800平方米货运仓库和500平方米候船室。1968年建成靠船墩3个,投产4台吊机,是江阴港机械装卸作业开端。1971年首座2000吨级浮式码头建成。1973年建成第二座2000吨级浮式码头。至1975年,全港有装卸机械47台,其中各类皮带输送机28台,其他小型机械10台,拥有货场3处、总面积27149平方米。


1977年,建成年通过能力为40万吨的岸壁式码头。1979年起完成2万余平方米水泥货场及道路改造。1980年,港区通讯设施改善,可与长江干线各港直通电话,无线电话可与40公里以内过境船舶联系。1983年,改造煤栈码头,可停靠2000吨级船舶,年通过能力由18万吨扩至40万吨以上。


▲上世纪80年代黄田港船运码头


1987年江阴撤县设市时,黄田港区占有长江岸线855米,陆域平均纵深220米,拥有泊位8个,码头前沿总长421米,其中7个客货运码头常年最大靠泊能力为5000吨级(高水位时可停靠8000吨级);另建外港池1座,内有200吨级泊位4个;锚地东侧建2.5万吨级浮筒3只,形成2.5万吨级和1万吨级水上过驳泊位各1个;港口库场总面积4.78万平方米,一次性堆存能力5万吨;拥有各种装卸机械82台,各类港务船舶11艘,全年到港船舶6497艘次、493.32万吨位。



江阴港在发展中不断壮大


1984年起,江阴黄田港是国家批准的国轮外贸运输装卸点,为二类对外开放口岸。1992年,批准成为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掀起港口建设高潮。同年建成1.5万吨级码头,结束江阴港无万吨级公共型码头泊位历史。


江阴港对外国籍船舶开放首航典礼


1993年8月,利港电厂建成3.5万吨级货主型煤码头1座,创江阴港码头泊位等级之最。1999年,江阴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000万吨,跻身长江千万吨级大港行列。2002年建成以集装箱为主的2万吨级多功能公共型码头,结束江阴港无集装箱专用码头历史。2005年8月,市政府制定临港新城建设“500天行动计划”,建设临港新城公共型新港区。2006年,港口业务实现历史性突破,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达5739万吨;集装箱业务量首次突破10万标箱,达12.55万标箱。



至2007年江阴撤县建市20周年时,江阴港拥有公共型码头泊位18个,其中,万吨级泊位7个,设计年通过能力918万吨,泊位数、年通过能力分别为1987年的2.3倍和4.8倍;拥有货主码头泊位42个,其中万吨级泊位21个;拥有专用码头泊位25个,其中万吨级泊位13个。全港货物吞吐量达到7218.42万吨,在全国内河港口中的排名升至第五位。江阴港集装箱运量65.98万标箱,从一类开放的1992年以来,15年增长7300多倍。



由黄田港老港区逐渐延伸发展出来的江阴港还在不断壮大,2009年,江阴港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亿吨,达1.08亿吨,集装箱运量75.22万标箱。


2012年1月30日,中共江阴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城区工业企业退城搬迁的意见(试行)》,提出要“以打造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为目标,加快推进城区工业企业退城搬迁工作,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城市产业布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高城市品位能级,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推进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转型提升”。



古往今来人声鼎沸、商贾云集的古港归于宁静,千百年来风帆林列、货来货往的繁忙景象不再,呈现人们眼前的仍是曾经的绿水青坡,岸边是柳暗花明。退港于城后,原港口遗址被改建成为八里滨江公园,成为“江阴外滩”,港口的老房子做成城市记忆馆,用文字或图片留下一座城市以往的印记,其中也包含“城以港兴”的黄田港在推动江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辉煌历史和不凡成就。


韭菜港公园


黄田港回归自然,但江阴城因港而兴、港为城用的传承还在延续,在黄田港之外开发建设的江阴港,仍在继续着黄田港的传奇,在江阴发展建设扮演主力军的角色。


2023年,江阴港港口吞吐量达3.78亿吨,比2022年增长7.8%,位居全国内河港口第三。主要货种金属矿石、煤炭及制品、矿建材料、钢铁、化工产品,分别占吞吐总量的34%、27.53%、22.39%、8.02%和2.60%。其中矿建材料和钢铁增速迅猛,有力拉动内贸吞吐量增长。年内,江阴港内贸吞吐量完成3.15亿吨,比2022年增长9.65%。



黄田港这个千年古港永远会被作为江阴这座城市发展的功臣,也会成为世代江阴人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



END



党  辉:江阴市档案史志馆方志工作科科长、四级调研员

王萍芳:原江阴市史志办公室副主任、二级主任科员



美编:计欣然

审核:朱振鑫


更多精彩  | 跟着总书记看江苏|胡阿祥|程章灿|葛剑雄|江苏名志|中国共产党在江苏 | 冷历史|江苏风物 | 江苏民俗 |清廉江苏|名人掌故|运河文化|苏商传奇|江苏名镇名村|海上丝绸之路之江苏寻迹|一城一诗长江行|古都南京|温婉苏州|徐州人文|镇江人文|美丽淮安|南通濠情|泰州人文|美丽常州| 黄海之滨盐城|东海胜境连云港 |无锡史话| | 宿迁史志 | 美好扬州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部分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征稿启事

      征稿文章以弘扬传统文化、宣传省情地情、展示地域风貌、讲述江苏故事为主。来稿一经采用,即根据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公众号文章字数在1500~3500字,配相关图片。优先使用配音频、视频的稿件。投稿邮箱:jssdfzwxxz@163.com
      杂志文章字数在3500-10000字,配相关图片。投稿邮箱jsdfz@vip.163.com
      来稿文章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以便联系。 


方志江苏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宣传江苏省情地情,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发生在江苏的中国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