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换房过年”?
春节将至,一种新颖的过年方式——换房过年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什么是“换房过年”呢?
在某第三方平台上,搜索“换房过年”的关键词,即有近百个帖子与其有关。春节假期,越来越多的人有外出旅游的需求,但是节假日期间的住宿费用高昂。不少人通过互联网,找寻“换房搭子”,即“你去我家,我去你家”,以满足双方的住房需求。
▲图源:网络截图
例如,在有关的帖子中,家住福建的网友想在春节期间去哈尔滨旅游,但是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附近的酒店一晚标价近千元,网友想要找到同样有换房需求的哈尔滨网友,可以节省旅游的房费。
随着“换房过年”热度的上升,很多社群和中介机构也早早行动,在多个帖子下面宣传自己的中介平台,以吸引网友通过其平台进行交换。中介机构引导双方签订住房协议,约定换房规则,包括入住时间、责任分工等,并通过实名认证、收取押金等方式提高换房安全系数。
“换房过年”的法律分析
《民法典》
【第七百零七条】
租赁期限六个月以上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无法确定租赁期限的,视为不定期租赁。
【第七百一十条】
承租人按照约定的方法或者根据租赁物的性质使用租赁物,致使租赁物受到损耗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第七百一十四条】
承租人应当妥善保管租赁物,因保管不善造成租赁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HAPPY NEW YEAR
从房屋租赁合同的角度看,换房过年本质上是一种短期的房屋交换使用行为,近似于不定期租赁。双方虽未签订正式的租赁合同,但口头约定或通过线上换房平台达成的协议,依然具有法律效力。这意味着双方必须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比如,换房时间期限务必精准敲定,从某年某月某日几时起,至某年某月某日几时止,以防出现一方提前收房或延迟交房的纠纷。同时,房屋的使用范围与限制也需厘清,是否允许接待访客、举办小型聚会,以及对屋内贵重物品、特殊设施的使用规定等,避免因使用不当引发赔偿争议。
换房结束后,若发现有新增损坏,如未关好水龙头导致房屋浸水损坏地板,或是暴力使用电器致其报废,责任人必须承担修复或赔偿费用,赔偿标准应参照物品的市场价值或维修成本,具体可协商确定,协商无果则需借助专业评估机构评判。
《民法典》
【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HAPPY NEW YEAR
隐私权保护是换房过年法律规制中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在换房期间,双方当事人均置身于他人的居住私密空间,个人隐私信息面临极高的泄露风险。换房过年需要双方交换个人信息,包括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敏感信息。目前,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相应的法律来保障换房者的隐私权,一旦个人信息泄露,受害者可能面临骚扰、诈骗等风险。
换房者应严守法律底线与道德准则,严禁私自翻阅房主的私人信件等,未经房主明示许可,不得擅自进入设有锁具的抽屉、柜子等专属私密区域;对于房屋内可能存在的监控设备,换房者与房主均负有提前如实告知对方的义务,并且必须确保监控设备的安装位置严格契合隐私保护规范要求,坚决不得在卧室、卫生间等高度私密场所违规设置隐蔽监控。一旦发生一方侵犯另一方隐私权的情形,权益受损方依法有权要求侵权方赔礼道歉,并赔偿相应的精神损失;若侵权情节严重,侵权行为人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甚至是刑事追诉的法律后果。
目前,针对“换房过年”并未有十分明确的法律规定和监管措施。很大程度上,换房的整个过程仅仅是通过互联网上的人与人之间朴素的信任感,交换双方是网络世界的陌生人。在信用体系并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换房过年”不仅涉及侵权损害赔偿纠纷、隐私权纠纷等,在双方匿名或半匿名的状态下,甚至可能存在容留吸毒人员或在逃罪犯等情况。
“换房过年”安全警示
“换房过年”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种创新且经济实惠的方式,但是在选择时应当谨慎权衡利弊。
签订详细的换房协议
换房双方应当签订全面详细的换房协议,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涵盖房屋权属情况、所有权人身份信息、使用期限、物品清单等内容。明确约定财产损失、个人隐私保护等责任条款,以减少日后可能发生的纠纷。
选择信誉良好的第三方平台
换房的中介平台选择很重要,可以利用平台优势防范法律风险,利用其提供的法律保障和纠纷解决机制,并通过平台对双方进行身份验证和信誉评估,降低违约风险。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在换房入住前,充分了解对方的情况和信誉,避免与不可信的人进行换房。同时,双方当事人应秉持审慎态度,共同对房屋当下的实际状况,如装修细节、屋内各类设施、物品等进行全方位、精细化清查,并以拍照、录像等方式留存原始证据,制作详尽完备的物品清单,注明每件物品的现存状态,诸如家具表面是否存在划痕、电器设备能否正常运转等信息,保留好相关证据,如聊天记录、照片、视频等,以便在发生纠纷时维权。
换房过年提供了一种新颖、经济的过年方式,但同时也存在诸多法律风险。在享受全新体验与欢乐氛围同时,参与者应充分了解相关法律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法律建议和风险防范措施,以确保自身权益不受损害。
编辑:悠然 | 新媒体编辑:一菲
供图:网络截图
©本文版权归“青少年普法”所有,如欲转载请联系授权
不要与我们擦肩而过
进入公众号主页
点亮星标
致敬时代
扫描二维码关注
青少年普法官方公众号
法治守护
扫描二维码购买
青少年法治教育纸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