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种的生活状态,你是不是也经历过?
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机,刷完朋友圈再刷小红书,然后打开抖音"清醒一下"。
上班路上继续刷,时不时看到别人的牛逼经历,不由自主地开始焦虑。
朋友圈里,同学晒出国外读博的通知书;小红书上,同龄人分享百万年收入的经历;抖音刷到 95 后创业做到估值上亿...一条条信息像钝刀子一样,在心里划出细密的伤口。
工作时注意力很难集中,大脑里总是在想东想西:
"我是不是该换个工作?"
"要不要开始副业?"
"怎么身边的人都在进步,就我原地踏步?"
晚上躺在床上,今天又是浑浑噩噩的一天。明明看了那么多别人的成功,自己却什么都没做成。辗转反侧间,又一个无眠之夜,第二天顶着黑眼圈,继续这个令人窒息的循环...
前段时间,我的状态就是差不多是这样的。
最近一年多时间里,我从懵懂无知的大学生一步步走到今天副业月入五位数,别人说我「一年顶十年」。
是,成长速度是很快,但成长的另一面,是我承受了远超常人的焦虑与压力,每天被信息轰炸,看着他人的成就不断对比,内心难以平静。
但现在的我,已经能够坦然面对他人的优秀,不再陷入无休止的比较焦虑中,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一套让内心保持平静的方案。
最近在最近各地游学时,我也特意观察那些正在受到焦虑困扰的人以及不会被焦虑困扰的人进行了对比。
慢慢地,我发现一个规律:大多数人的焦虑,源于自己的"状态"管理出了问题。
我这里说的"状态"是一个很大的东西,它涉及到身心健康、饮食、运动、睡眠、注意力管理、信息管理、认知重构等等。
如果你现在正被焦虑困扰,或许我的经历和解决方案能给你一些启发。
一、洞察焦虑的本质
说到焦虑,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一种负面情绪,得想办法消除它"。
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会焦虑?焦虑到底是什么?
通过大量阅读和实践,我发现焦虑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问题,它涉及生理、心理、环境等多个层面:
生理因素:
压力激素(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水平升高
神经递质失衡,如血清素和多巴胺水平异常
遗传因素也可能使某些人更容易产生焦虑
心理因素:
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担忧
完美主义倾向
消极的思维模式
低自尊或自信心不足
过去的创伤经历
环境因素:
工作或学习压力
人际关系矛盾
生活节奏过快
重大生活变故
社会竞争压力
生活方式:
睡眠质量差
缺乏运动
营养不均衡
咖啡因等刺激物摄入过多
看到这么多因素,你可能会想:"这也太复杂了,我该从哪里开始改变?"
先听我说,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如果我们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解决单个问题,很可能会陷入"解决一个问题,又冒出新问题"的恶性循环。
比如:
熬夜工作解决了工作压力,却破坏了生理节律
靠刷剧缓解了焦虑情绪,却进一步影响了睡眠质量
喝咖啡提神改善了工作效率,却加重了焦虑症状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能相互支撑的系统,让身体、心理、环境等各个层面形成良性循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获得内心的平静。
注:本文主要讨论"比较焦虑"的应对方法。对于由遗传因素或重大变故导致的焦虑,建议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让我们先聚焦一个本文主题,这是一个具体的问题:看到别人结果比自己好时产生了焦虑。
我把这个问题拆解成几个关键维度:
"看到" - 信息获取
"别人" - 参照对象
"结果" - 评判标准
"比我好" - 认知框架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会围绕这些维度,分享如何建立一个能支撑内心平静的系统。
这些方法都是我亲身实践过的,希望能帮助你走出焦虑的困扰。
二、构建内心平静的系统
一)控制信息获取 - "看到"
李笑来说过一句话值得深思:"注意力>时间>金钱",这个观点在当下特别重要。
注意力是起点,有了它才能把时间利用好,而时间才是你真正拥有的财富,金钱不过是锦上添花。
真正聪明的人会优先管理好自己的注意力,再用时间创造价值,最后才去追求财富。
顺序错了,就会迷茫、焦虑,陷入无尽的疲惫感。
但现实是,我们的注意力正在被各种 APP 疯狂瓜分:
拼多多这个购物软件能玩斗地主
美团这个生活服务平台特么地居然能玩原神,太抽象了
视频网站主页不断推送与你感兴趣的内容,让你被「硬控」
社交软件用各种小红点吸引你的注意
我们每个人的注意力都少得可怜,十分宝贵,当我们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信息摄入上时,会产生双重焦虑:
一是信息本身带来的焦虑;二是因为注意力没有放在行动上,导致想要的和在做的不一致。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减少「与我无关」的信息摄入,把注意力放在「与我有关」的行动上。
1、减少「与我无关」的信息摄入
一些原本是「与我无关」的信息,但看了之后就真的与我有关了,因为让我更焦虑了。
我之前失眠时发现一个问题:躺在床上时,脑子里总是有无数想法冒出来。
有个说法很形象:现代人一天接触的信息量,可能相当于古人一生接触的信息量。但问题是,我们的大脑并没有进化那么快。
大量信息涌入未经进化的大脑,必然导致过载,引发内耗和焦虑,就像吃太多食物会撑到胃一样,大脑也会因信息过载而"消化不良"。
我建议把注意力聚焦在「与我有关」的事情上,对「与我无关」的事物进行断舍离,从物理上隔绝。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
什么是「与我有关」?家人、朋友、核心工作内容、个人成长计划、真正的兴趣爱好、AI 工作流等等
什么是「与我无关」?娱乐八卦、碎片化新闻、新闻、网络热梗、AI 视频等等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AI 工作流和 AI 视频的区分是基于我的个人定位,因为我的核心定位是 AI 工作流,所以 AI 视频对我来说就属于「与我无关」类别。
了解了该摄入什么样的信息后,以及要怎么分配注意力之后,就要开始管理。
我建议大家可以计算一下,除去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和注意力都花在了哪里。就拿我自己来说,不是花在手机上,就是花在电脑上。
所以,着重在手机上做"拒绝"和"筛选"这两个动作很有必要。
现在的手机都有一个功能叫"屏幕时间管理",通过它我发现,我花费时间最多的是微信、B 站、ChatGPT 和知识星球。
我们可以把手机比作一棵树:
第一层是手机这个整体
第二层是各个 App,例如微信、B 站、小红书
再往下一层,就是微信内部的各个功能
打开微信,映入眼帘的是一大堆群聊和消息,它们在不知不觉中蚕食了我的注意力。
于是,我开始折叠那些讨论与我无关话题的群,把所有群都调整成了"消息免打扰"。
但是折叠群聊还不够,因为群太多了,有时候打开折叠页,也浪费了不少注意力。
所以,我把一些不看的群、信息对我没用的群、免费加入的群都退了,一下子清净了不少。
但群多起来,想在一大堆群里找到我想看的那个,还是很难。这时,我们就应该使用"搜索"功能。
能用搜索就不要一点点去翻,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不必要的注意力浪费。
再说微信的"发现页"。之前没关闭消息提醒时,这里老是会显示小红点,提示"你的好友正在看 XXX",点进去一看,都是别人喜欢的内容,跟我无关。
而且,视频号这种瀑布流界面,会让人忍不住往下滑动,不知不觉中,我就忘记了时间,被「硬控」了。
回过神来才发现,我原本只是想消掉那个小红点,结果注意力和时间都被抢占了。
所以,我打开了设置,把这些消息提醒都关了,还有朋友圈里面的点赞提醒,也是特别烦人。
别人点赞我的朋友圈,会弹出小红点;我给别人点赞,共同好友点赞也有小红点。
为什么这些 App 要设计这么多提醒功能?因为它们希望提高用户粘性,抢占注意力,最终把你的注意力变现成广告收入。
说白了,你的注意力被别人用来赚钱了。
按照这个逻辑去思考你手机中的每一个 App,为什么这么设计?为什么这么让人上瘾,一刷就停不下来?
我们再来看看 B 站,通过查看历史记录,我发现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看首页推荐的视频上。
可我用 B 站不是为了看这些乱七八糟的推荐啊!我是为了学习和搜索资源才用它的。
既然如此,我就要尽可能减少打开首页,减少观看推荐视频,避免无形中被抢占注意力。
于是,我打开 B 站的设置,把双列视频流改成了单列。
再翻翻 B 站的动态页。我关注过的博主都在这里,有娱乐类的,也有学习类的。还有一些我之前关注的,但已经很久不看的。
这类博主,我不看,但他们每次更新内容都会推给我,这不就是在抢占我的注意力吗?
所以,我打开关注列表,把能取关的都取关了。
最后再说说知识星球,现在好多人都开始做免费的知识星球了。
大家可以想一想,这些星球,加入之后,你点开看过吗?
这个星球发的内容与你现在做的事情有关吗?大部分都与你无关吧?
一有新帖子,手机就会弹通知,一看到通知,好的,注意力又被抢占了一次。
那么,无关的免费星球,我直接退了,因为星主或者嘉宾每次发帖子,手机都会弹出通知,抢占我的注意力。
假如这个星球的内容对我有用,值得定时刷一刷,又不希望被通知打扰,怎么办?打开知识星球的设置,屏蔽一些星球的通知就可以了。
还有一点,加入免费星球会默认关注星主,退出星球后,你还需要取关那个星主,不然他还会出现在你的"动态页"里。
像抖音、小红书这种软件就更不用说了,直接藏到文件夹里,不要放在平时能点到的位置。
但有时候不得不用小红书搜索一些攻略,难免会弹出首页,怎么办?
在小红书的应用设置里,关闭个性化内容推荐,也就是算法推荐。
不想被算法和大数据"硬控",就必须学会主动"断舍离"。
关闭个性化内容之后,你的小红书首页推荐的就是一堆大概率不是你感兴趣的内容,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被「硬控」的概率。
2、堵不如疏
光是设置屏障还不够,我们之所以会被这些软件「硬控」,根本原因是需要娱乐和放松,这很正常,也很必要。
我们要找到更好的替代方案,与其被动地接受碎片化信息轰炸,不如主动选择更有质量的娱乐方式:
想想看,刷一个小时短视频之后,你获得了什么?可能是一堆零碎的信息,还有挥之不去的空虚感和焦虑感。
每次刷完之后都后悔,觉得时间又浪费了,但第二次还是忍不住继续刷。
更好的选择是:完整的娱乐体验。
例如,专门划分时间看一部电影、纪录片或打单机游戏。
别觉得"看电影"、"打游戏"就是浪费时间。它们只是把原本零碎地花在短视频上的时间,整合成了一个完整的娱乐体验。而且,这种体验会让你获得真正的放松,而不是徒增焦虑。
当然,即便做了这些调整,我们仍然可能接触到令人焦虑的信息,这时就需要用理性的视角去看待,这个我们在后面会详细讨论。
3、从"看到"到"行动"
管理好了信息输入,你会发现一件神奇的事:原来我的空余时间可以这么多!
但更重要的是:把这些省下来的时间用在哪里?
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把这部分时间放在你想做的事情上了。
因为之前提到过:内心想要的和实际在做的不一致时,会产生焦虑。
先记住这句话:信息摄入量 << 转化量 << 行动量
假设你想通过 AI 来做副业赚到钱,但不知道怎么做,那就带着你的问题去找答案,边找答案边行动起来去实践它。
举个例子:你看到一篇"AI 写手月入过万"的教程,教程里说"先去淘宝市场调研,看看是否需要写手"。
这时候,你有两个选择:
继续刷更多变现教程,收藏更多"赚钱秘籍"
立刻打开淘宝,实地了解市场需求
大多数人会选择第一个,但你也只是看了文章,什么行动都没有发生,你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结果就是:
收藏夹塞满了赚钱攻略、脑子里装满了赚钱点子,但实际一分钱没赚到,反而更加焦虑了
为什么会焦虑?因为内心想要的和实际在做的,完全不一致。
有人会说,我不知道怎么安排我想要做的事情去行动,太多了,太乱了,太忙了。。。
那要怎么开始行动呢?下面我分享一下我的做法:
1、把所有想做的事情都写下来
2、找出 5 分钟内能完成的事 → 立即行动
3、短期内不紧急的事 → 果断砍掉
4、剩下的重要事项 → 设定优先级,分配到日程中
比如我之前一直想去体检,但总是拖着。每次看到"健康是革命的本钱"这种文章,就会想到自己糟糕的作息,然后开始焦虑。
在经过了 N 次这样的"折磨"之后,我终于把体检这个事情放到日程中。
神奇的是,当我真的在日历上圈定了体检时间,那种焦虑感就消失了,即使还没去体检,但有了明确的行动计划,内心就踏实了。
所以说,行动起来,就不焦虑了。
但此时,你可能会说"这道理我都懂,但就是迈不出第一步啊!"
我理解这种感受,改变总是充满未知和风险,需要莫大的勇气。
但其实,我们不需要一次完成巨大的改变。
而是需要把迈出行动的这件事情变小,把目标变简单,一次只改变一点点。
比如你现在是凌晨 1 点才睡觉的,想要做到早睡早起,那你的目标就不要一下子调整成 11 点睡,这很难,因为你大概率会觉得还有很多事情还没做好,这会让你很难迈出行动。
即使行动了,那还会因为生物钟的原因,11 点的时候你大概率还不困,躺床上一直睡不着,最终可能要躺到 1 点钟才能睡着。
然后你会发现 1 点上床是 1 点多才能睡着,11 点上床也是 1 点多才能睡着,那还不如不早睡,看不到正反馈,没过几天你就放弃了。
让换个思路:
今天 12 点 55 分睡 - 就比昨天早 5 分钟
明天 12 点 50 分睡 - 再早 5 分钟
后天 12 点 45 分睡 - 继续推进
看似进展很小,但这种改变是可持续的,因为:
每天都能获得成功的正反馈
身体能够逐渐地适应
不会打乱现有节奏
所以更容易坚持下去
真正的高手,一次只改变一点点。
再比如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要上来就给自己设定"写一篇 10000 字的文章"这样的目标。
而是:
今天只写开头两句话
写着写着,思路渐渐打开
灵感来了,一口气写了 1000 字
有了初稿,慢慢优化
当你觉得难的时候,一定是没有把目标设定得足够小,足够可控。
一次只改变一点点,但要持续改变下去。
二)重新定义参照对象 - "别人"
说到"一次只改变一点点",你可能会问:"那得改多久才能追上别人啊?"
等等,为什么我们总是盯着"别人"不放?
让我们用一个物理公式来思考这个问题:
位移 s = v₀t + ½at²
其中,s 代表成绩,v0 是起点条件,a 是成长速度,t 则是投入的时间。
s:score(成绩):这个不是位移,而是成绩。
v0(初速度): 这是一个人的起点条件。别人看起来毫不费力就达到了目标,很可能是因为他们的 v0 很大,教育背景、人脉资源、流量积累、项目经历...这些都是他们多年积累的结果。
a(加速度): 这是一个人的成长速度。有些人 v0 不高,但是 a 特别大,所以进步飞快。
t(时间): 时间是最公平的变量。你无法改变起点,但可以通过持续积累改变路径。
当你看到别人"轻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背后往往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也许他们起点很高(v0 很大)——优质的教育背景、丰富的人脉资源、多年的流量积累,这些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有些人虽然起点不高,但成长速度惊人(a 很大),看起来突飞猛进。
还有人可能已经在走下坡路(a 为负),但你只看到了他们最辉煌的时刻。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焦虑:看到大佬出了本畅销书,就开始焦虑自己还没出书;看到同龄人财务自由,就焦虑自己工资太低;看到别人创业成功,就焦虑自己还在打工。
问题在于:你在拿别人的结果,对标自己的现状。这就像拿终点对标起点,这怎么能不焦虑?
正确的思路应该是:动作上学习大佬,但结果上只对标过去的自己。
比如看到某位大 V 的文章阅读量很高,与其焦虑自己的数据,不如研究他们是如何选题的,文章结构怎么设计的,标题怎么能写得更吸引人,内容如何做到既有深度又通俗易懂。
当你看到别人进步神速时(加速度 a 特别大),也不要只是羡慕。
这恰恰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分析他们快速成长的关键因素,提取可以借鉴的经验方法,思考怎么应用到自己的领域,调整自己的发展策略。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
与其把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不如关注今天的自己比昨天进步了多少,这周学到了什么新东西,这个月克服了什么困难,是否离目标更近了一步。
每天有成长,有收获,就已经是巨大的胜利,要学会在借鉴他人的同时,坚持自己的节奏。
毕竟,人生不是赛跑,而是一场属于自己的长途跋涉。
三)重构评判标准 - "结果"
说到这里,我们要聊聊那些让人羡慕的"结果"。
你所看到的,都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
"95 后副业年入百万"、"00 后 UP 主月入 30w"、"兼职写手轻松变现"......这些耀眼的数字背后,往往藏着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让我们学会算一笔账:
拿全职自媒体来说。年入百万,看起来很诱人对吧?但这是 GMV(总业绩),不是实际到手的钱。扣除各种支出后,利润率可能只有 20%。
更重要的是,这些收入往往需要分摊到未来 3 年、5 年,甚至更久,算下来每月到手的,可能还不到 6000。
(图片来自 IDO 老徐)
突然间,那些光鲜亮丽的数字就不那么迷人了,理解了这些,你还会羡慕和嫉妒吗?
以上,我们对结果进行了祛魅。但此时要小心另一个极端:有些人可能会变得自负,看谁都觉得"切,不过是 GMV,实际能赚几个钱啊?"、"这有什么难的,换我来肯定也行。"
这种想法同样要警惕,祛魅不是为了贬低他人的成就,而是让我们能以更理性的态度看待成功。此时,我们更需要建立概率思维。
成功从来都是小概率事件,副业赚到钱的概率很低,内容成为爆款的概率也很低。那为什么我们总能看到这么多"成功案例"?
答案是:你看不见那些失败的人。
没赚到钱的人不会高调宣传,失败的经历也很难成为精华帖。
你在各大平台看到的,都是千里挑一的"幸存者"。这就是所谓的幸存者偏差,当你只看到成功案例时,就会误以为成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但真相是:你看不见的失败者,远比你看得见的成功者要多得多。
就像在黑夜里仰望星空,你看到的只是那些最明亮的星星。但实际上,还有无数暗淡的星辰,默默地隐藏在夜色中。
明白了以上几点,我相信你就不会再被那些耀眼的"成功案例"迷惑了。
四)调整认知框架 - "比我好"
"别人比我好",这个想法如此自然地冒出来,以至于我们都习以为常。
其实这正是小镇做题家的思维钢印:从小到大,分数要比、名次要比、考试要比,处处都在比较,这种思维深深刻在我们的骨子里。
很多人即使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却始终感受不到幸福。
为什么?因为他们被困在永无止境的竞争思维里,永远在跟别人比较。
我就是最好的例子。回想过去一年,我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每次有人夸我,我总是说"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不会因为这些成就感到特别开心,反而会立刻想到"还有人做得比我好"。
当时我给自己贴了个标签:这是"空杯心态"啊,忘记过去的成就才能继续前进。但现在想想,真的是这样吗?
这种所谓的"空杯心态"背后,藏着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我一直在跟别人竞争。当看到别人的成就时,第一反应不是"真棒",而是"比我强多少"。
这哪里是空杯心态?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如果不跟别人比,不去竞争,岂不是容易小富即安,停滞不前?"
等等,我们得先问问自己:"小富即安"是谁的评价?是谁的标准?
这恰恰暴露了我们的思维误区:总是用别人的标准来评判自己。真正健康的方式是什么?是跟自己比,朝着让自己变得更好的目标前进。
此时没有竞争,只有提升,这才是真正健康的成长。
但说到这里,你可能会困惑:如果我已经在跟自己比了,为什么还是感受不到幸福?
我发现一个关键原因:缺乏具体的阶段性目标,永无止境地向前冲,却不知道要冲向哪里,这怎么可能获得满足感?
正如 MQ 老师所说,我们每个人都该有:
清晰的十年愿景(十年后你想成为谁)
明确的短期目标和节奏
清晰的路径和策略
没有这些规划,我们很容易被他人的节奏裹挟:看到别人靠 AI 赚钱了,赶紧跟风;看到谁的项目火了,立马模仿。
这样的人生,永远在追逐别人的影子。
而且其实我们可以把格局打得更开:把所有人都当做朋友和伙伴。
就拿我在战队拉新的经历来说,当队友拉到很多新人时,我不会嫉妒,反而由衷地开心。因为这些都是"我们"的成绩,能让整个战队更强大。
把视野再放宽一些:其他战队的排名超过我们了?很好啊,说明整个生态在变好,这对行业是好事,最终我也会受益。
再看看那些比我强的人:他们在积极做大蛋糕,在提高整个行业的下限,这不正是在为所有人创造更好的机会吗?
当你开始用"我们"而不是"我"的视角看世界,就会发现:别人的好,往往也是你的好。
五、营造出一个好状态
回到文章开头,我在游学期间,观察到很多人的焦虑,源于"状态"管理出了问题。
现在,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1、学会控制信息输入,避免被信息轰炸
2、重新定义参照对象,找到正确的比较方式
3、对结果进行理性分析,不被表象迷惑
4、调整认知框架,建立健康的心态
但系统只是工具,真正的目标是达到并维持一个好的状态。
什么是好的状态?
在我看来,当一个人处在最佳状态时,是什么样子:
精力管理:早上自然醒来,精力充沛
注意力管理:工作时能够专注,不会被手机打断
情绪管理:遇事冷静,不会被外界轻易影响
目标管理: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盲目跟风
行动管理:想法能够及时转化为行动
千言万语汇聚成一张图:
要达到这样的状态,除了本文讲的心理建设、认知重构,还需要关注三个重要基础:
1、身体健康
合理的作息时间
规律的运动习惯
均衡的饮食结构
2、环境营造
建立支持系统(志同道合的能量圈)
创造专注空间(减少干扰的工作环境)
培养积极氛围(远离负能量)
3、习惯养成
每天记录状态变化
定期反思和及时调整
建立回顾和优化机制
从我的经历来看,当你真正建立起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保持在一个好的状态,那些让你焦虑的事情自然就会烟消云散。
因为你会发现:
不再被碎片信息牵着走,而是主动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
不再盲目跟风他人,而是享受自己的成长节奏。
不再为结果焦虑,而是专注于过程的每一步。
不再被比较困扰,而是活出自己的精彩。
你会慢慢发现:原来人生可以过得这么舒服。
以上三个重要基础我会在后续文章详细分享,今天就写到这里。
现在,不要急着划走,而是立刻做出一个行动:
拿出手机,看看最近一周的"屏幕使用时间"
关闭一个你最经常刷、但对你的成长无实际帮助的 APP 推送
退掉一个你很久没看但一直在弹通知的群
找出一个 5 分钟就能完成的小目标,现在就开始做
为什么要马上行动?因为看完就没有然后了,就只是在增加信息摄入;看完就行动,才是在改变人生。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赞,并且在评论区分享你做出的第一个改变,以及你想听三个重要基础的哪部分内容,我会根据大家的反馈和需求,来决定下一篇写哪些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