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与敏捷开发

文摘   2024-09-28 11:30   上海  

数学建模联通理性与现实,是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和方法。而敏捷开发,则是软件工程领域一套追求灵活、高效、应对变化的方法论。

那么,将这两者联系起来,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敏捷开发与数学建模的融合,换个视角优化数学建模的过程。

数学建模

简单来说,数学建模就是将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形式,用数学的语言和工具来描述、分析、并最终求解这些问题。从天气预报到股市分析、从交通流量到生物进化,数学建模的身影无处不在。

数学建模的过程通常包括四个步骤:

  1. 问题分析:明确问题背景和目标。
  2. 建立模型:将问题抽象成数学表达式或方程。
  3. 模型求解:用数学方法或计算机手段求解模型。
  4. 结果验证与修正:对模型结果进行验证,并不断优化。

在传统的数学建模中,这个过程往往是线性的,按照“需求—建模—求解—验证”的顺序依次进行。然而,现实世界总是复杂多变的,线性的过程往往无法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和不确定性。

敏捷开发

敏捷开发,最初诞生于软件开发领域,是一套以人为核心、快速响应变化的开发方法。它的核心理念可以用几句话概括:

  • 拥抱变化:需求总会变化,我们要顺势而为。
  • 迭代改进:持续改进,不断演化出更优的解决方案。
  • 合作共赢:团队成员之间紧密合作,快速反馈,集体智慧成就成果。

与传统的“瀑布式开发”相比,敏捷开发更注重快速迭代、不断反馈,在每一个阶段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向。这种“边走边看”的方法论与数学建模的非线性特征不谋而合。

二者结合

将敏捷开发的理念引入数学建模,能极大地提升建模的效率和效果。具体来说,敏捷开发与数学建模的结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迭代式建模:不断打磨模型

传统建模往往希望一次性建立出一个“完美”的模型,然后再去求解。然而,现实问题往往过于复杂,想要一次性建立完美模型几乎不可能。而敏捷建模则强调“迭代”,通过逐步完善模型来应对复杂性。

例如,在解决交通流量问题时,初始模型可以简单地考虑主要的交通路线,忽略一些细节。然后,在每一次迭代中逐步引入交通信号、车流量波动、道路施工等因素。这样的迭代式建模,既保证了初期的快速实现,又能在后续不断完善模型,提高精确度。

2. 快速反馈:验证与调整并行

在数学建模过程中,验证与调整通常是最后的步骤。而敏捷开发的理念是将验证贯穿于整个建模过程中,每一步都进行反馈。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在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进行调整,避免后期大规模返工。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在建立一个市场预测模型时,发现初始模型对某个数据集表现不佳,那么可以立即调整模型参数或结构,甚至改变建模方法,而不是等到整个建模过程结束后再去修正。这种快速反馈的机制,大大提高了建模的效率和准确性。

3. 团队协作:集思广益,智慧倍增

数学建模往往需要跨学科的知识,而敏捷开发强调团队协作,正好可以充分发挥团队中每个成员的优势。在敏捷建模团队中,数学专家、编程高手、领域专家齐心协力,实时沟通,碰撞出新的思路。

比如,在一个生物医学建模项目中,数学家可以负责建立模型的核心结构,编程人员负责算法实现,生物学家则提供数据和领域知识。大家的角色不仅仅是“各司其职”,而是共同参与到建模的每个环节中,通过持续的沟通和反馈,不断优化模型。

4. 敏捷工具的使用:让建模更高效

敏捷开发中有很多工具可以用于管理和协调开发流程,比如看板(Kanban)、用户故事(User Stories)和每日站会(Daily Stand-up)。这些工具也可以很好地应用于数学建模过程中,提高建模团队的效率和协作。

比如,使用看板将整个建模过程分解成若干小任务,每个任务对应模型中的一个模块或数据处理环节。团队成员可以直观地看到任务的进展,避免了信息不对称,提高了整体效率。

案例实践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敏捷开发与数学建模的结合,下面以一个实际案例来说明。

假设我们正在建立一个疫情传播的数学模型。传统建模可能会一次性考虑所有影响因素,建立一个复杂的微分方程组。然而,现实情况是,疫情传播的规律充满不确定性,各种因素难以一开始就全部纳入模型。

敏捷建模的做法则是,首先建立一个简单的SIR(易感—感染—移除)模型,快速得到初步结果。在随后的迭代中,逐步引入更详细的感染概率、隔离措施、疫苗接种等因素。每完成一个迭代,就对模型进行验证与调整,不断完善预测的准确性。

这样的敏捷建模方式,既保证了模型的初始构建速度,又能随着对疫情了解的深入,不断提升模型的复杂度和精确性。

敏捷开发与数学建模的结合,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的融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革新。在信息爆炸、变化迅速的今天,线性、静态的建模方法已经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敏捷开发带来的迭代、反馈、协作、应对变化的理念,正是数学建模迎接新时代挑战的利器。(作者:王海华)

模型视角
一个资深数学建模爱好者的知识、视角和建模乐趣分享!主理人:王海华,数学建模教师,著有《模型,就是数学化的思维》《数学建模实战:手把手教你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参编《数学建模:教学设计与案例》《高中STEM精品课程资源课例》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