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越来越多医院正打破单科诊疗模式,从细分专业走向资源整合,「自带」打破专科壁垒属性的MDT模式,已成为大势所趋。然而,MDT实践知易行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多方参与方可推动。健康界特别策划「管理创新引领肿瘤MDT发展」系列报道,探讨共性话题、发掘典型案例、传播有益观点,见证和助力肿瘤规范化诊疗水平提升,此为第六篇。
202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的总诊疗人次达到了95.5亿人次,相较于2022年增加了11.3亿人次,增长率为13.5%。诊疗人次的攀升,对医疗机构的诊疗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医师之间的分工越来越精细,亚专科发展迅速;一方面,规模越大、学术水平越高的医院,学科划分越细。患者往返奔波于各科室之间,只为求一个考虑更全面更个性化的诊疗方案,传统门诊医疗模式面临困境。
从病情角度看,复杂病例日趋增多,社会老龄化趋势,患者也呈现出高龄多、合并症多的特点,诊治中也越来越需要多个学科的共同参与,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DT)的重要性逐渐在业界成为共识。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早在十几年前进行MDT课题研究时就曾感叹,「现在,一个患者偶尔得到MDT是幸运的;未来,应该做到一个患者没有得到MDT是不公平的。」
历年来,国家卫生主管部门也对MDT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要求。2013年起,全国各大医疗机构广泛开展MDT模式试点,但能持之以恒、坚持至今并形成固定模式的不多。患者付费意愿、各科室绩效分配、诊疗效率、疗效评估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该模式的推广普及。随着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和智慧服务等级的提升,各医疗机构开始用信息系统逐步解决MDT模式推广的难题。
健康界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下称:上海仁济医院)作为MDT建设的案例,来分析医疗机构在推广MDT过程中的难点与成效。上海仁济医院在全国率先成立MDT专家委员会,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四家MDT示范单位之一。本文将从实践过程及难点、实践成果及对医院运营影响、未来展望等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实践过程及难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医务处副处长江燕向健康界表示,2013年,和当时多数医院一样,该院开始对MDT形式进行探索,2016年上海仁济医院开始进行MDT信息化建设。首次实现了多系统信息的整合与展示,相关成果申请了国家软件著作权。
即使有了一个好的开始,在推广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大量需改进完善的需求,这些年来,系统边用边更新,逐渐成为了临床离不开的工具,也助力了MDT模式的推广。
从当初确定MDT组织架构、人员配备、绩效奖励、结果考核指标,到后续打通各信息节点,实现患者全流程数据梳理与展示,真正实现MDT患者时间轴、MDT驾驶舱、MDT随访系统的搭建,再到实体化肿瘤中心,每一步都不易。
江燕称,从技术角度看,最大的挑战来自于信息的整合和分发,讨论前要汇聚病历、病理、检验检查数据,梳理出患者的诊疗时间线,讨论后要跟踪执行效果,整合后续的诊疗数据,反馈病情进展等;从组织的角度看,也有一个多学科合作的过程,临床、医政、病案、信息等多个团队协力,才能及时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问题。
实践剖析及对医院运营有何影响?
1、组织框架、三定原则、经费支持、人员配备、绩效奖励
通过不断的磨合,上海仁济医院MDT工作的组织框架形成了以专家委员会为引领负责MDT团队的评审,医务部门组织协调,MDT团队负责患者全流程诊疗的体系。
医院以病种为单位构建MDT项目,每个MDT项目开展前都会「打擂台」,即经过院内专业医师遴选——团队申报——医务部门审查——专家委员会评审等一系列环节,以确保日后诊疗过程的规范和质量。
江燕进一步解释,主要通过上述审核环节,让MDT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能清晰地了解这种模式的目标意义,明晰医院对团队诊疗工作的期望以及自己在团队中应起到的作用。每年,医务部门还会对每个项目的诊疗质量、讨论意见的执行情况以及患者疗效等进行考核和反馈。
医院对于团队的要求是门诊「三固定」,即固定专科成员、固定地点、固定时间,因团队成员大多是各科室的骨干专家,正常工作时间内很难聚齐,所以MDT门诊讨论会通常都定在清晨7点或周末。
为弥补专家们在正常工作时间外的付出,MDT模式推广早期,医院为团队提供了少量经费作为补助,但随着MDT模式给患者的临床获益逐步显现、团队成员在讨论中专业知识拓展量的增加,经费早已不是团队成员考虑的因素。
医院要求每个MDT团队由一位院内学术权威作为团队召集人,成员均由副高级以上的医师组成,包含内科、外科、病理、影像、介入、放疗等学科,基本囊获了该疾病诊疗过程中涉及的所有科室专家,并由高年资的主治医师作为协调员,负责患者临床资料的梳理,辅之以专职秘书,协助资料的收集和录入、沟通患者及后续随访等工作。不仅仅是患者,参与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能通过MDT讨论获益,如今,每个讨论会都吸引着大量相关科室的年轻医师旁听,原本宽敞的会议室常常被挤得满满当当。
为全面评价MDT模式成效,医务部门设计了一系列绩效指标,分别从诊疗量、初诊量、复杂疑难病例数和讨论意见执行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以此设立了团队绩效奖励标准。
2、搭建生成MDT患者时间轴、MDT驾驶舱
上海仁济医院从MDT诊疗患者着手,建立了「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每一位患者从其预约MDT门诊的那一刻,便进入了「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信息系统会自动梳理出该患者全部诊疗过程。
在这一「时间轴」上,患者前期的检查结果、采取了什么治疗措施、具体拿到的处方药物都以时间轴的形式清晰展现。专家们据此讨论出的诊疗意见也会及时输入系统,反馈给后续各执行科室。
以往,MDT只是一个孤立的诊疗节点,团队只能通过成员的反馈才能获知患者的后续诊疗情况;如今,MDT是该患者诊疗流程上的一个环,一端扣着既往的病情发展,另一端扣着全团队后续的努力。
江燕介绍,为保证会议讨论意见的执行力,医院在各肿瘤MDT团队的基础上成立了肿瘤中心,配备的MDT专职秘书,集中成立随访团队,从MDT患者入手加强患者诊后的随访跟踪。
与此同时,随访团队会定期查看患者后续执行情况,发现诊疗意见没有完全执行时,会及时联系患者了解情况,并与诊疗团队沟通;各执行科室在患者交接、流程衔接上的困难,也会交由专职秘书串联沟通。
据了解,上海仁济医院MDT模式接待的患者以恶性肿瘤病例为主,癌症患者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研究显示,患者在不同诊疗节点切换时是最无助最缺乏安全感的,也是最容易产生医患矛盾的。
江燕表示,「全周期管理模式」作为MDT模式的配套,让患者时刻都能感受到自己「有人管」,能显著提高患者就医感受度,让规范个性化的MDT诊疗意见得以顺利执行,发挥出「管得好」的最大效力,提升患者整体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3、MDT随访系统
各肿瘤MDT团队都为该瘤种设立了一个随访方案,纳入「全人群管理」后,信息系统会依据医嘱或者标准方案对患者后续的定期检查进行跟踪。一旦超时未检或者检查情况有异常,随访员们都会及时联系患者,安排进一步检查或者门诊。
4、绩效考核
对每个MDT团队进行绩效考核。比如,给患者制定MDT方案后,最终执行是否按照讨论执行;是否定期讨论;MDT讨论的患者数量如何;如果患者治疗效果不好会再次进行MDT讨论,讨论治疗不好的原因,是没有MDT讨论,还是因为其他原因导致的。「信息化可以让我们对患者情况进行全面观察,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并对疗效真正进行‘回头看’」,江燕表示。
对医院、科室整体数据进行考核。数据显示,伴随肿瘤MDT项目的增加,全院肿瘤患者的收治质量也提升明显,不仅外科患者数量增加、CMI值、其他科室的癌症患者诊疗量也显著增长、患者费用控制在合理区间,随访团队能统计出全人群的生存率数据……伴随MDT量的增加,更多医师被患者熟悉,各相关科室开展新技术的热情也在增长。
5、实体化肿瘤中心
有了MDT项目开展的成效,为更好地统筹肿瘤相关学科的医疗资源,汇聚多学科力量,上海仁济医院于2022年7月组建实体化肿瘤中心,是上海最早将肿瘤诊治资源一体化实体化的单位。
中心以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科、肿瘤介入科为基础,综合中医、药剂、疼痛、营养、心理等相关肿瘤专病门诊,将挂号收费、检验检查、病理检查、放疗、日间病房都汇聚在同一空间中,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物理空间的凝聚,减少了患者节点切换时的奔波,还加强了各科室之间的沟通效率,实现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和临床效率的「双赢」效果。
6、MDT的实施及MDT信息化建设对医院运营的影响
据了解,上海仁济医院MDT模式推广后,疑难复杂病例讨论数从2021年讨论病例数的2817例增加到2023年的5132例,对全院肿瘤诊疗量的提升更显著:
2023年全院诊治恶性肿瘤患者7.1万人,同比上涨了25.9%;
恶性肿瘤手术中四级手术占比73%,相比2022年上涨1.66%;
开展恶性肿瘤微创手术1.1万人,相比2022年上升66%;
微创手术占比46%,同比上涨了4.6%。
👆点击关注,获取中国医院排行榜PDF👆
展望未来:
肿瘤全生命周期系统化建设在行动
多学科诊疗中体现出的学科交叉融合、临床资源整合的理念,代表着临床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江燕介绍,上海仁济医院也将继续优化MDT模式,不断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诊疗规范化水平。
1. 提高MDT全流程的效率
充分利用好医院电子病历和智慧服务能力建设成果,挖掘信息系统整合临床数据的潜力,优化临床数据展示形式,提高讨论前资料梳理、讨论中意见收集和讨论后随访跟踪各环节的工作效率,扩大MDT讨论病例的容量。
2. 延展MDT的时间和空间维度
当初医务部门制定门诊「三固定」的初衷是为了培育MDT的理念,扩展MDT项目的知晓程度。如今这一理念已深入人心,临床在患者病情进展的各个关键节点都开展MDT的需求也在增长,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会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3. 探索临床大数据的应用潜力
探索利用AI技术细化数据的颗粒度水平,为临床研究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撑。
4. 探索全周期精细化管理
细颗粒度的临床数据、细化的患者分层也让医疗机构提供更个性化的管理成为可能,更及时的沟通、更精准的专业医师推荐、更精细的随访方案,都能让患者的就医体验提升。
5. 拓宽全周期管理的维度
长三角一体化融合,患者的管理也可以实现接力延展,为实现医联体内、区域内恶性肿瘤病例的精准诊断、治疗方案执行、诊疗质量监督、患者随访的全流程管理而努力。江燕透露,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正在带领各家医院进行肿瘤全生命周期系统化建设、结构化病例等一系列项目工作。
健康界出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若违规转载,必追究法律责任!
活动
一堂免费的顶级案例课
✓ 掌握· 护理、药学、康复服务等方面的创新模式
✓ 洞察· 「X领域探索」的创新思维与实践方法
✓ 学习· 诊前、门诊、诊后各环节的关键策略
✓ 品鉴· 优胜案例背后的核心攻略与筹备细节
✓ 见证· 各医院精英们同台竞技的精彩瞬间
与新方法零距离!赶快扫码报名,现场观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