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莲花山迎春
作者 李翔昌
深圳,这座从南海边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崛起的城市,宛如一颗璀璨明星,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闪耀。二十多年前,我初次踏上这片土地,此后又数次到访。它因“春天的故事”而闻名遐迩,也成为无数人心目中的标杆与梦想之地。无数青年才俊与科技巨头,在这片热土上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无论岁月如何流转,中国人都不会忘记那些春天的故事。
去年夏天,受到客居深圳的老朋友朱华相邀,又一次到访深圳。除了访问深圳博物馆文创基地之外,怀着崇敬之情,再一次前往攀登深圳莲花山。
在生命的旅途中,我始终秉持“随缘而行,顺其自然,听从内心”的信念。还在故乡时,就已规划好,到了深圳定要要去莲花山一游。
我常常思索,与浩瀚的自然相比,个体生命显得如此渺小。但人作为万物之灵,生而为人,理应对世间万物持有自己的见解。因此,我曾不止一次感叹:“自由选择”是多么美好,“天赋人权”是多么珍贵!
这天,莲花山上人潮涌动。大多数人选择走大路,而我们则踏上了一条小径。这条小径宽约两米,石阶随山势蜿蜒起伏,从细微之处可见建造者的匠心独运。
清新的空气、茂密的植被,我们在欢愉中拾级而上。洁白的云朵仿佛触手可及,自由的鸟鸣声声入耳。
我们沿着莲花花瓣般的山势起伏前行,途经七八座小山后,终于抵达临近主峰的大道。大道上人流如织,尚未登顶的人们靠右上行,返回的人们则居左下行。
远远望去,邓小平那著名的题字映入眼帘:“深圳的发展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这行镌刻在紫色花岗石墙体上的金字,明亮而耀眼。
到达莲花山顶峰,眼前是一片开阔的平台。平台中央矗立着邓小平迈步向前的雕塑,他目光深邃而从容,令人感到亲切。
站在平台上,整个深圳尽收眼底。深圳市行政中心如大鹏展翅的屋顶别有特色。再往远眺,应是香港市区与南中国海了。
深圳的莲花山,因山脉形态酷似莲花而得名。按照《易经》“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理念,大凡成形的山脉皆有灵性,属二品格局以上。如九华山、天柱山、燕山、五台山、普陀山、玉龙雪山等皆是如此。
巳居深圳多年的好友格外钟情于莲花山。他说自己曾多次登临此山;许多来深圳的人,都会自发前往莲花山瞻仰邓小平的塑像;他说深圳是中国的骄傲!腾讯、华为、中国平安保险等著名企业的总部均坐落于此。深圳的“深南大道”,即便在今天,依旧充满现代感。
登山途中,聊起了那段艰难岁月里的粮票与布票,聊起了文革时期的武斗。这让我回想起青春年少时,在一家工厂当学徒的日子。那时单位经常组织“大会战”,下了夜班还要强迫所有人参加政治学习,留给个人的时间与空间少之又少。当时盛行“阶级斗争为纲”,还划分了九种人(地主、富农、反革命、右派、坏分子、走资派……),九种人及其子女不得“乱说乱动”,不能自由居住、自由恋爱。
但求知欲驱使着几个胆大的同学小伙伴,不顾一切地寻找书籍阅读。雨果的《九三年》、歌德的《浮士德》、尼克松的《六次危机》,都是我们偷偷甚至熬夜读完的。
聊起了恢复高考后的80年代,那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年代。同学曾写过一首名为《童年》的诗:
“某个时期学校停课
最近快乐的事
是去坟地里捉蟋蟀
去广场看批斗会
一天早晨枪声大作
我们从旷野上
捡回许多子弹壳
子弹壳我们天天吹
有首大海航行的歌
我们天天唱
像大人们
天天读一段语录”
登山途中,我们谈古论今,从沧桑巨变聊到历史人物,从科学探讨到哲学思考,最终话题又回到了荷花。
夕阳西下,我们仍意犹未尽。我告诉朋友们,自童年起我就深爱荷花。每次见到荷花(无论是自然中的荷花、心灵中的荷花、艺术和宗教中的荷花)、见到如荷般的山脉,我的内心都会被深深触动。这次的体验,定会成为未来岁月里回味无穷的美好回忆。
(文图:上 九,望天树)
【简讯】文/图:张喜愿;编 校:李翔昌|山东老战友向菏泽市图书馆捐赠《兵站轶事》
【诗歌】傅孙策、孙国民、李翔昌、曾玉龙等|《 致战友》(之五)
【人物故事】作者:封忠学,编校:李翔昌|援老战场立功 行医著书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