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中国】申艳娟|探索满城汉墓,感受千年古韵

文摘   2025-02-02 05:53   河北  

探索满城汉墓,感受千年古韵


作者   申艳娟


  满城汉墓作为中国著名的古墓葬之一,其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物展览让人大开眼界。漫步在墓葬之间,仿佛穿越回了汉代,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辉煌与神秘。特别是墓中出土的金缕玉衣,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满城汉墓绝对是历史文化爱好者的必去之地!

  满城汉墓,又名中山靖王墓,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陵山之上,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二月,刘胜薨,窦绾葬于西汉元鼎四年之后、太初元年之前,即前113~前104年之间。

      满城汉墓坐落在陵山之上,可以坐缆车上山,我是自己登山上去的,半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山顶,虽然是冬天,也出了满身大汗,爬到山顶往下望,你就会惊叹刘胜真是给自己选了个好地方,整个陵山如同一把太师椅,两侧的小山完全对称,而刘胜墓就位于中轴线上,他的夫人窦绾墓则在这一轴线以北的120米处,显然整个选址和规划都是经过精心考量的。墓中还设有构思精妙的防盗和排水系统,出土文物一万多件,其中包括“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铜博山炉”等器物。

  墓中出土的文物充分反映了西汉盛世时期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出土文物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朱雀街环杯等,现在都是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而满城汉墓的出土文物中,渗碳钢、百炼钢、镀铬技术等先进科技的应用是足以改写中国科技史的重大发现,反映了当时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医工”铭文的铜盆是研究中国古代针灸和医学史的重要资料;单壶泄水型漏壶为迄今发掘出土年代最早的一件,对研究天文学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石磨、铜尺等文物为国内首次发现,对研究农业发展史和古代度量衡制度发展有重要价值;此外还有最早的玉饰齐备的汉代玉具剑、国产玻璃容器以及最完整的西汉铁甲等。一座诸侯王墓就堪称一座历史的宝库,而考古让我们更好的看到人类来时的路,把一片片碎片拼凑起来努力还原人类真实的历史和文化脉络。

  满城汉墓是中国“横穴墓”的最早代表之一,中国早期的墓地都属于“竖穴墓”,例如大家熟知的马王堆墓,整个墓穴就相对封闭,没有向外的通道。但刘胜墓则更强调建筑空间,有长达50米的墓道,墓道两侧又延伸出两个狭长的耳室,分别作为马厩和库房。中室还有两个座席,原以丝质帷帐覆盖。后室是棺椁的所在地,著名的金缕玉衣就是出自这里。后室侧边甚至还有一个小型的卫生间。

  说到金缕玉衣,其实不是衣,而是人,毕竟哪有衣服还包含了整个头部的?后世人们感叹金缕玉衣出土时只发现了几颗牙齿,但或许这才是汉朝人的生死观所希望的结果——让躯体转化为玉永恒地留存下去。

  满城汉墓的发现是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创造了数项考古学之最,如首次发现了镶玉漆棺和完整成套的汉代幄帐帐构等。

  一九六八年五月,解放军某部,在此处进行国防施工时,打穿了中山靖王刘胜墓"南耳室"的顶端,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古墓被惊醒,是巧合?还是……现代科学技术真是太牛了,这墓无论建在哪里最终都能被发现,也幸亏这墓建在了山上,才没有被盗墓的发现吧。


作者简介:申艳娟,1963年10月出生,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人。系原北京军区守备第3师首任政委申泰昌的女儿。现居住在北京,在北京城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工作,是一名电气工程师,现已退休,被聘为国家国史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高级专家,紫云书画院副院长,有多篇文章在网络等多家媒体发表。业余爱好:旅游、运动、写作。

往期回顾

【随笔】申艳娟|雪中的北京景山公园

【春节特稿】申艳娟|火树银花不夜天

【随笔】申艳娟|紫云书画院走进军营

【春节特稿】申艳娟|话说年夜饭

【春节特稿】申艳娟|雪中的北京颐和园

【随笔】申艳娟|参观北京颐和园梅花、蜡梅迎春文化展

【随笔】申艳娟|紫云书画院〈纪念遵义会议召开九十周年〉书法展在京成功举行

【随笔】申艳娟|冬天的北京玉渊潭公园

【春节特稿】申艳娟|回忆我家过年

【走遍中国】申艳娟|登北京延庆八达岭古长城

【随笔】申艳娟|打卡北京糖房咖啡

【走遍中国】申艳娟|游览北京延庆乡村民俗旅游村——香屯,登长城

【走遍中国】申艳娟|打卡北京前门大街

【随笔】申艳娟|红色岁月的特殊产物——毛主席像章

【特稿】申艳娟|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走遍中国】申艳娟|北京年味最浓的胡同——宫门口东西岔胡同

【随笔】申艳娟|袁振军 蛇年春节“话”春联

【随笔】申艳娟|北京“崇文门菜市场”强势回归

【走遍中国】申艳娟|冬游北京门头沟双龙峡

【春节特稿】申艳娟|回眸2020年春节期间的北京地坛公园

【走遍中国】申艳娟|京郊冰雪奇缘——密云黑龙潭


丰融春秋
原创首发:散文、诗歌、小说、随笔、游记及图片等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