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散失的方式很简单,有传导、对流和辐射,而羽绒服会锁住空气,让空气这种不良导体隔绝传导,羽绒之间的小块空气也不方便对流,因此可避免寒气迅速穿透和体温之流失。所以,羽绒服并不是越厚越好,不能只看厚度。提高羽绒填充物的蓬松度,才是提高保暖性的关键。蓬松度越高,羽绒就可以固定更大体积的保温空气层,因此保暖性能就越好。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有些轻型薄款羽绒服保暖效果也很好的原因。在以往的标准中,羽绒服的含绒量包括绒子以及从绒子或毛片根部脱落下来的单根绒丝两种含量。由于实际起保暖作用的是绒子,把绒丝废料计入含绒量,容易给消费者造成错觉。而且绒丝不仅保暖性差,还有钻绒的可能。2022年4月1日实施新国标后,绝大部分羽绒服的成分标签上已不再显示大众熟知的“含绒量”,而是采用了“绒子含量”这一新提法。只有绒子含量不低于50%,才能称为羽绒服。“相比旧国标,新国标最大的变化就是要求羽绒品质更好、防止跑毛能力更强、羽绒服更好洗。”新国标主要起草人之一、全国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羽绒服分会秘书长曹宗华表示,羽绒服的保暖性能主要靠绒子实现。“新国标用绒子含量代替了含绒量,剔除了绒丝含量,避免了高含绒量可能给消费者带来的错觉,消费者选购将更加明确。”曹宗华说。这是羽绒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指一定质量的羽绒在规定压力和容器中的体积。羽绒的蓬松度一般以12.5厘米起步,16厘米为较好,20厘米为很好,对应部分羽绒服标注的国际标准蓬松度数值分别为500、650、800。
充绒量表示一件羽绒服中填充的全部羽绒总重量,一般来说,蓬松度相同的情况下,充绒量越高保暖性越好。充绒量根据使用地的气温和消费者的体感决定。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发布的消费提示中提到,一般初冬季节的轻薄款羽绒服充绒量在40克~90克,一般厚度的短款羽绒服充绒量为130克左右,中等厚度的为180克左右,适合北方户外穿着的羽绒服充绒量至少要在180克以上。需要提醒的是,有些商家用羽绒的颜色和种类来区分保暖性,但其实白绒、灰绒、鹅绒、鸭绒并不是保暖性的决定因素。羽绒服的质量和保暖度,很难从外观上简单识别。大家在购买羽绒服时,首先要关注羽绒服的执行标准是否为GB/T 14272-2021,再查看吊牌/水洗唛上标注的绒子含量、填充物名称、充绒量。如果无粉尘、触感柔软有少量小毛片、按压可迅速回弹、揉搓无钻绒、闻着无明显异味的,说明羽绒服质量较好。需要格外注意的是,产品名称如果注明是羽丝棉、羽绒棉、羽丝绒等,都不是羽绒服。来源:综合自科普中国、广东科普、央视财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