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恩法师|懂佛门规矩 修行的第一步

旅行   2024-12-25 07:59   山东  



ba qian

懂佛门规矩  修行第一步

 弘恩法师



这次培训活动是什么样的缘起呢?其实平常也是一直很困扰我自己的一个问题。我发现很多居士皈依学佛之后很多年,有很多人连基本的规矩都不知道——怎么样进大殿?怎么样进斋堂?怎么样吃饭?怎么样跟着上早晚课?甚至连怎么样称呼师父都不知道。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我们寺院,并不仅仅指灵岩寺,就是所有佛教寺院都应该负这个责任,既然大家学佛皈依到寺院里来了,应该有一个很好的受教育学习的一个过程。


人如果不经过学习,不知道一些基本的规矩,可能我们皈依学佛多少年之后还是跟俗人无异。古人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我们的身心乃至我们的思想都无从得到收摄和规范,那我们学佛又有何益呢?


01


懂佛门规矩  修行的第一步


元明时期的曹洞宗,有一位著名的禅师天童如净禅师,天童如净禅师在曹洞宗历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他这个人生性豪迈、义气超群,人长得也是很魁伟,性格很豪爽。但是他到了晚年的时候,感慨于当时丛林和僧才的凋零,就斤斤计较于一些很微细的规矩,譬如说有的出家人出家了,不正常地剃发,留着长头发,留着胡子,有的穿衣服也不好好穿,就是不依佛制,不依当时的丛林规制。大家想他是一位天性豪迈的悟道的大禅师,到最后整天斤斤计较于一些基本的佛门规矩,很多人就不理解,说您的任务就是要赶快大兴弘化,让大众明白学佛的道理、修行的道理,去了生脱死,怎么去计较于这些细枝末节?如净禅师就语重心长地跟大家说,具体的话说的比较多,其实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就是“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佛教的败坏就是从规矩开始的。


我们刚进来寺院的时候,你们可能没有注意,我们小院刚上完台阶经过竹林的时候,竹林里面有两块碑,字很大,一块是“持戒”,一块是“绝俗”,只有“持戒”才能“绝俗”。


我们学佛的人虽然在思想上、智慧上超越诸方,超越世间一切的宗教哲学、文化思想,但是世间人看不出来,世间人怎么看我们呢?看我们两方面,也是古人所说的那句话“言行为君子之大本”。世间人看我们学佛的人,就从两方面观察我们——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行为。


我们学佛之初学律仪,就是戒律和威仪,就是为了陶铸一个学佛人应该有的语言和行为的。学佛人之所以尊贵,之所以殊胜,就是因为我们有着不同于世俗的律仪。我们的眼光,我们对事物的评判,乃至我们所显现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都会跟世俗人有所不同,但这种不同不是索隐行怪,不是唯世独立,而是和光同尘。保持了彼此的尊重,我们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尊重别人的语言,但是我们要保持自己言行的高洁。


一个学佛的人要显现的就是这种高洁的言行,这个非规矩不可。古人都说“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佛法里面更讲的细“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讲得很微细,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规矩。如果我们不好好地从这些规矩入手,一开始就光研究学习什么经论,修什么法门,一开始就讨论明心见性,成佛度众生,是很不切实际的,这有点好高骛远。所以古人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规矩是很重要的。有了规矩大家都整齐,尤其是到一个寺院里来,大家都随顺共同的规矩,你会感觉这个僧团、这个居士团体很有次序,看了就很整洁,很令人生欢喜,我们处在其中,自己也会生欢喜心、生恭敬心和清净心。


如果一个僧团和一个居士的团体,各行其道,一个人一个样子,社会上什么样,我们凑在一起就是什么样,这就是一个标准的乌合之众。乌合之众给大家的感觉是什么——混乱、颠倒、躁动。让大家想远离。这样一个团体处在寺院里面,会让人对寺院失去信心,会让人感受不到寺院的清净,会感觉这个寺院很不如法。


基于这一些,我想我们应该把这些规矩重新跟大家一起好好学习一下。当然我们灵岩寺的老义工团体,这些年做得非常好、非常出色。我们灵岩寺的老一代义工是让我很自豪的一个义工团队,我们的义工很清净、很务实、很发心。尤其是当我们灵岩寺的义工团出去参加一些活动,跟其他的寺院、其他的佛教团体相接触的时候,我们义工显现的素养,显现的如理如法的规范,乃至对佛法的见解,都是受人称道的。这不是我关起门来自吹,我带我们的一些义工也出去过,这是他们反馈给我们的。所以说有一个好的规矩是多么重要。


02


佛门规矩是用来助道的


所有的规矩都只有一个目的,两个字“助道”,规矩是助道的。在家里我们不讲种种的规矩,但是为什么到了寺院里特别讲这些规矩?因为丛林的清规在历史上就是戒律的中国化。戒律发源于印度,与印度的文化土壤息息相关,但是中国的文化土壤,中华民族的人民的性情、根基都不一样,它必须有一个转化,这个转化在经过魏晋南北朝历代高僧,尤其是道安大师和慧远大师,这师徒二人的努力,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寺院生活的一个规范。


在这个基础上,到了中前唐时期,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丛林是以修行、坐禅、参禅为主,没有时间像这些戒律学院学那么微细的戒律,所以这些大祖师以自己悟到的通达的智慧,把印度的戒律做了一个更加中国化的整理,转成了什么?转成了清规。这个清规,其实就是我们丛林里面流传的这八个字“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在丛林里面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暗合道妙,都要在道中,都要在道上行,这就是清规的作用。


你看禅堂里吃饭有吃饭的规矩,吃茶有吃茶的规矩,走路有走路的规矩,坐香有坐香的规矩,睡觉有睡觉的规矩,行住坐卧,二六时中全是规矩。一个人把这些规矩很好地学习到了,很好地做到了,他的身心、言行就完全是一种修道的状态。


我们想一想,如果我们什么规矩都不知道,我们的身心就无所收摄,我们就跟世俗社会上一样,放逸、妄想、颠倒、散漫,耳目无所安顿,耳朵不知道听什么,眼睛不知道是看什么,所以大家就东张西望,不知道身心如何安顿。如果有了这些规矩,有了这些威仪的摄持,我们的身心就很自然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所以我们要学规矩。


上午有演行师父和宏海师父,两位师父很认真的给大家讲解了一些基本的规矩。这个规矩其实是我们寺院平时初一十五皈依的时候,跟大家结缘的一本小册子,叫《佛门居士须知》,然后我跟我们寺院年轻的义工团队一起做了一个整理,就是删繁就简。因为时代不同了,现在这个时代人的根性越来越差,人的恭敬心也慢慢越来越差了,人的烦恼、妄想、执着越来越重了,所以太繁琐的规矩反倒让大家无所适从。所以我们就进行了一个删减,择其大要,适合现代人行持的,做了这么一个整理,所以就有了我们这本小册子。


里边一些规矩都是经过简化的,把一些太过于严苛的去掉了,目的就是让律仪有更好的可行性,不能让大家看到就皱眉头——这个太严了,我做不到。或者看到了自己心里就想,好像我不合格吧。不要有这种感觉,因为时代都是在发展的,社会也是在流转的,那么人性各方面都在变化,所以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整理了之后适合大家学习和行持,又不至于显得太过苛刻,太过拘谨。孔子在《论语》里面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个“和”就是与人和。不同的人实行的礼仪是不一样的。一个读书人,他知书达理、文质彬彬、温文尔雅,他行的礼可能就更微细一些。但一个没有文化的人,没有受过很好教育的人,你把这些套在他身上,那就不和,为什么?他做不到,他理解不了。他要做了也叫什么?也叫邯郸学步。他没有那样的资质,没有那样的文化涵养,你非得让他摆出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那怎么可能。所以这个“和”其实也是我们佛法的一种精神。


在佛法里面关于戒律的变化,佛陀在没有涅槃的时候,给出了一个很好的原则叫“随方毗尼”,“毗尼”就是戒律的意思,“随方”就是随顺时节因缘,随顺不同的方俗而做出相应的调整。我们很谨慎地、很用心地做了一个整理,希望大家今天学习之后把这个小册子带回去,时不时地翻开来看看,尤其是我们要来寺院的时候,希望大家在来寺院之前温习一下。


因为你懂得了规矩,第一,来了不动人念头,丛林里说“不打闲茬”,就是你规规矩矩的,进门该怎么进怎么进,上殿该怎么上怎么上。大家就感觉很清净、很如法,不打闲茬。第二就是自己很受用,你在寺院里会过得很自在,你如果不懂规矩你就过得不自在。一会这个师父说你一句,一会那个义工提醒你一句,所以学习规矩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这次义工培训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很多对佛法有好感、有兴趣,但是还没有下定决心踏入佛门的这些善信,让他们来,来看看寺院的生活,看看出家人的日行仪则,看一看听一听佛法的基本道理,希望他们能够在五浊恶世当中,在人生苦海当中,能够跟佛法结缘,乃至能够真正的对佛法生起信心。


刚才不管是新义工代表,还是老义工发言,都是从自己的角度,是自己学佛之后,对佛法生起信心而产生的人生的改变和受用。我想对大家是有启发的,今天下午的活动增加了这一个环节。如果纯粹是我说,大家可能觉得光你一个人说,什么好话都让你说了,是不是真的?那就让大家从自己最真切的人生和生活的感受当中,去讲他们自己的故事,我想这个是有感染力的,也是有功德的。对大家还在徘徊,还在犹豫要不要学佛,要不要进佛门这件事,可能会有一个很好的榜样,有一个很好的激励和策励的作用。


03


遇到佛法,才是最大的福报


说到佛法就不能一言以概之,因为佛法浩若烟海,我们佛教经常说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其实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少的,只是一个譬喻,只是说法门之多。而真正的佛法是应对一切众生的心,应对一切众生的烦恼、迷惑、颠倒、苦难而设种种的方便进行教化、摄受、救度。所以佛法说八万四千只是一个概略的譬喻,佛法是一个普门。


大家知道《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什么叫普门?普就是普遍而广大的意思。佛法含摄世间、出世间一切的法门,因为它要救度一切的众生,利益一切的众生,所以它要适用一切的众生,而众生的意乐、根性、种类、苦难等等有着无量无边的差别。佛法就是因众生的差别而显现的,所以说佛法不能一概而论,但是佛法又可以一言而蔽之,用一句话来说佛法到底是什么?佛法可以用“觉”来表示,“觉”就是觉悟。佛法也可以用“离”来表示,离什么?离一切苦得究竟乐。佛法也可以用“转”来表示,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


所以佛法无论怎么说,都离不开众生的一心,因为众生所有的苦,所有的颠倒,都是因为不知心为何物,这是众生最根本的迷惑。也是佛法与世间所有的宗教哲学、文化流派所不共的无上的智慧。佛法能让众生如实知自心,这就是佛法的殊胜之处。佛法之所以有无上甚深之说,就是因为它说明白了众生的心,识得众生一心为万法之根本。这个“无上甚深微妙法”,这句话是唐朝的女皇帝武则天为佛教写的开经偈的第一句“无上甚深微妙法”,因为离了佛法之外,再也没有一种思想和智慧能够说明白这颗心,这就是佛法最尊最贵之处。


每个人都有心,但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印度有很多的外道,这颗心他们也找不到,或者把它归结为一个神,说神创造了一切,连人都是神创造的。或者归结为自然界一种不可知的力量,一种神秘的力量。或者立一个神我,就是众生一生当中有一个神我不可知但他却在。这个“神我”在印度外道教派当中也叫冥谛,冥就是不可知的意思,谛就是真实的意思,因为他们证不到。


但是这世间上只有一个人真正觉悟了自心,然后创立了佛教,就是我们的佛祖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出家前叫悉达多太子,他因为感受到人间的生老病死之苦而思出离,却百思不得其解怎么样能免除世间的生老病死。他在皇宫内遇到很多的学派,遇到很多的修行人,但他感觉他们的方法都不足以能够真正免除世间的烦恼和痛苦。于是他听说雪山里面有印度种种殊胜的教派在修行,于是他就连夜逾城出家,出家之后到雪山里面苦行六年。


释迦牟尼佛也就是当时的悉达多太子,在雪山里面,这个雪山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喜马拉雅山,里面有很多大修行人。印度大的教派有九十六种之多,他修行这六年遍礼印度大小诸外道,把印度所有修行的教派都修了一个遍,当然悉达多太子的资质和根性又天赋异禀,超越于常人。他到每一个教派,很快把他们所说的最高的境界修行到了,但他认为这个不究竟,还是解决不了生老病死的这种出离,也得不到对生命真正的体悟。于是他就一家一家……这样经过六年遍礼九十六种大小诸外道修行方法。最后没有办法,因为所修的全部修完了,所以他只好一个人从雪山里边出来,就是雪山里所有高深的修行人,他都接触过了,他们所说的最高的修行境界他都证到了,乃至证到了我们三界当中最高的一种禅定非想非非想定,他证到了之后,一入定能定八十万大劫,这个数字是天文数字,但是他认为也不究竟,他说你入定还是要出来,禅定一出来之后又怎么办呢?还是会有世间的生老病死的烦恼。所以他后来从雪山里面出来,到了恒河边,自己接受了牧羊女的供养吃了一些乳糜,就是用牛奶做的粥,吃了之后身体色力恢复了,继续一个人在菩提树下参悟,终于悟道成佛。


释迦牟尼佛这段艰苦卓绝的修行经历就是告诉我们,佛法是这个世间最无上之法,最殊胜之法,这不是自己说的,也不需要别人鼓吹,悉达多太子用他这六年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你们所说种种的教派的修行我都证到了,但是不究竟。所以这就是佛教的立教之本,佛法的智慧从来不是想出来的,不是后人编造出来的。佛法的智慧是从成佛之后的释迦牟尼的微妙本心当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佛法的很多观点用现代昌明的科学都能得到证明。譬如佛教的宇宙观,佛教对这个事物认识的空观,现在科学都能证明。佛法是无与伦比之法,佛法是世间最究竟圆满之法。


如果我们还不相信,再看一看历史上古今中外很多的仁人志士,尤其是思想界的一些宗匠级的人物,他们遇到佛法之后都虔诚地皈依。唐宋八大家里面有两位著名的人物,韩愈和欧阳修。韩愈是唐朝文坛的领袖,欧阳修可以说是北宋文坛的领袖,这两位英才在年轻的时候都排斥佛教,但是到了晚年都归信佛教,皈依了佛法,做了虔诚的居士。


尤其欧阳修,欧阳修信佛的因缘是在一次跟人下棋的时候,当时临济宗的浮山法远禅师被请到宫廷里边问法,他是一代高僧,朝廷的很多士大夫,乃至皇帝都要向他问法。这时候欧阳修正在下棋,他突然说,禅师听说你修行很高深,那时候他对出家人没有什么好印象,还对佛法有偏见。说禅师以我们下棋为机境,讲一段你们的佛法怎么样?其实这是挑衅的话,因为他心里还是对佛法有成见。浮山法远禅师,这位悟道的大禅师,这些对他来说信手拈来,所以他就以这局棋为境说了一段佛法。欧阳修听完之后,惊惧避坐马上站起来了,他说这个大佬如果不是自己修为深厚,怎么能说出这样超绝俗伦的智慧之语?从此他就相信佛法了。每个人信佛都有不同的因缘。欧阳修是通过浮山法远以棋局为境给他说了一段法要,他信佛了。


唐朝还有一位,大家知道西游记里面的唐三藏,三藏其实不是指一个人,三藏是佛法的经、律、论三藏,在历史上通达经、律、论三藏的法师会被皇帝敕封为三藏法师。唐三藏,玄奘大师,他有一个著名的弟子,也是他译经的助手,叫窥基大师。窥基大师学佛也很奇特,窥基大师本来是尉迟敬德家里的公子,这位公子生在那么豪贵的家庭,生活条件很优越。玄奘大师从印度取回了大量的经卷需要翻译,他就看中了一个人,就是尉迟敬德的这个公子,他说这个小孩子素有善根,因为玄奘大师是得道的高僧,他能观察宿世的因缘,他说他与我有大因缘,我想让他帮我译经。皇帝一听,就说可以,就下了一道圣旨,让尉迟敬德这个公子出家帮着玄奘译经。他年轻人还没玩够呢,很难过,但皇命不可违,于是他就故意刁难。他说让我出家也可以,每天需要供给我三车好东西我才出家。别人问他,你要哪三车东西?他说一车好酒、一车肉、一车美女这三车。别人一听这怎么行,出家戒律清净,不近女色,禁绝酒肉,你带这三车与戒律相违,他就顺水推舟,他说要答应不了我就不出家了。

大家为难地看玄奘大师,玄奘大师就呵呵一笑,答应他。因为他知道这位公子的因缘,然后尉迟敬德的公子就万般不情愿地带着这三车去了寺院,但是在快进寺院的时候,突然寺院的钟声传来,钟声一响,他一下身心顿失,宿世的善根和因缘就被这一声钟声唤起了,他马上悟到了自己宿世前因——我前世也是个修行人,怎么今天还这么贪恋红尘。所以在寺院门口他突然醒悟了,于是遣返这三车酒、肉、美女,说你们统统回去,我以后再也不需要了,我要好好跟着玄奘大师出家修行,帮他译经。

所以每个人这一生其实都有善根,因为我们在过去无量劫的生死轮回当中,都曾经不同程度的去接触过三宝,供奉过三宝,所以每个人的善根有深有浅,遇缘而发。欧阳修是因为听了浮山法远的开示一下子皈依了佛门。窥基大师有一个外号叫三车和尚,佛门里的三车和尚,就是因为他要出家的时候提出的要这三车东西,叫三车和尚,他是听到了钟声唤醒他的善根。有的人他是来到了寺院之后,善根自然显发出来。因为人虽然有过去世无量无边的记忆的种子,在佛法里面叫种子,我们所有过去世的记忆都存在我们八识田里面,称为一个种子,这个种子遇缘方显。


04


三宝之地 善根显发处


如果我们不遇到前世相近的,对我们记忆力有强烈刺激的外缘,这个善根显发不出来。而清净的道场,佛、法、僧三宝萃聚的地方,恰恰是能够唤起大家善根的最好的地方。有的人来到寺院看到了佛像,有的人就听到师父们念经的声音,有的人甚至就听到了一句佛号或者看到了一本经书,或者看到了一位出家人的背影,他就突然心生欢喜,突然有一种似曾相识或者身心顿失,乃至恍若隔世的感觉。这就是一个人善根显发和流露的时候。


我记得我九一或者是九二年,第一次来灵岩寺的两个景象,到现在我一想起来,就感觉身心寂静。第一个印象是我在大雄宝殿的时候,二十岁刚出头,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看到出家人,感觉有点胖胖的一位出家人,后来我出家了才知道他才是个沙弥。就是看到他那身灰色的僧袍和他的背影,我看着那个形象,就恋恋不舍,看那个背影,我说好清净啊,就这身衣服背影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么清净,这么好,心中生起无比殊胜的感觉,这是第一个印象。

第二个印象就是我经过方丈院的时候,当时门有一丝缝,我从门缝这稍微一推,看了一眼的时候,就是那一眼我就感觉什么都不存在了,只有小院子,除这个小院子都不存在了。然后当时是看到方丈院,就是现在那两个牡丹池子前边有一个香炉,香炉里面有一支香,袅袅的青烟往上飘。后来我出家了,我就问这里是不是有个香炉?他们谁都说从来没有香炉,但当时我的感觉,好像穿越了一样,到了另一个时空,就是看到安安静静的一个小院子有个香炉,有一支香烟袅袅的升起。就这两个印象,所以我回去之后就特别想出家,这就是一种善根的唤起。所以我们做这个活动也是希望更多的没有跟佛法结缘的人,没有来过寺院的人,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让大家来,来,就有可能唤醒我们内心最柔软最慈悲的宿世的善根,只要唤起了,我们这一生跟佛法的缘很快就要相连接,最终成熟。


能信佛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我自己是从一个纯粹的无神论者和一个完全排斥佛教的人,最后做了一个虔诚的佛弟子,是因为我有真实的人生受用。没有学佛之前对生命的彷徨、迷惑,对人生的失落、焦虑、迷茫,无所适从,不知怎么办,还有内心的这种烦恼,乃至这种愤世嫉俗的想法都无从排解。后来是试探着慢慢地学佛、出家、修行,然后再到完全地释怀。我是感恩于佛法,我对佛法的信心再不会退,因为我真实地感受到佛法的好,佛法的智慧。在学佛之前我看过儒道老庄孔孟的很多书籍,但是都似懂非懂,看不进去。而我学佛之后,再回头看这些老庄孔孟,感觉很畅然,知道老庄孔孟要讲什么,并且知道它跟佛法的区别在哪里,没有佛法,可以说没有我今天的人生。


所以我也想以自己给大家做一个证明,佛法是不可思议之法,是无上甚深微妙之法。希望大家也能早一点得到佛法的利益,在世俗的红尘当中,身心能够有所安顿。


-END-



编辑丨慧圆

摄影|明栎法师

文章来源|弘恩法师首期义工培训开示


山东大灵岩寺
山东大灵岩寺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鲁(2022)000010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