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记载的诸佛菩萨,非同民间神话故事中的虚构人物,他们是能够完成“自觉,觉他,乃至觉行圆满”的觉悟者,他们乘着无尽的利益众生的慈悲心,于有缘众生之中种种化现,以无量的智慧方便度化众生。
诸佛菩萨的名号皆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之力,是世间之中最吉祥殊胜的名称,经中说:“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如果我们能以虔诚清净的心来称诵圣号,就会获得不可思议的感应与加持。历史上持诵圣号而消灾免难的故事不胜枚举。
《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信能度。”愿有缘之人皆能断疑生信,得大利益。
我们说修行要了生死、要成佛,什么是生死?元音老人告诉我们这四个字:着境生心。着境生心就是生死。我们遇到的境界,内心的无明鼓动,对外在境界生心动念,生起分别执着,这就是生死。
如果我们在任何境界面前能够不动摇,不入这个境,就没有生死。所以,这才是刚才说的那个道理:座下是正行。不在境界中锻炼,就没有地方可以锻炼了。所以,《华严经》里面说的四法界: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都是从事上一步一步透过来的。
《华严经》里还说:于诸祸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就是要在事上透得过。
所以,修行的人不要怕做事、不要怕接触人,要耐得烦,有事了慢慢磨练自己的习气,把自己的急性子、自己的无明、把自己对境界贪著、执着的力量,通过我们的做事、通过我们的菩提心、通过我们定慧的力量,把它消除掉、转换掉,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这是修行的正行,打坐、持戒等各方面都是助行。真正要产生修行的功德,必须靠这个观照。所以,我们如果真会用功夫就要在事上锻炼,时时刻刻观照。那么做功夫时时地做,安住这颗心让它不动不摇,这就是观自在——不随外境转,你就自在了,你被外境转了,你就不自在。
被外境所转、被外境所系、被外境所缚,哪里得个自在去?
学佛之后,我觉得最好的一种改变就是真的让人能做到随缘。尤其是到了这个年龄,出家了这么多年,越发感觉好与坏真的是人的妄想分别,不要去强分辨它,只有缘深缘浅、可以不可以的问题。其实不用去强分好坏,善恶是非,因为学佛能让我们有一种非常好的观点,就是我们心里始终有着对这个世间的热爱,有着对一切有缘众生的慈悲,这是一个学佛人骨子里的东西,他改不掉,哪怕有时候我们习气很重,突然讨厌一个人,甚至突然去怨一个人,甚至为某一个人的行为生气,但是骨子里的东西是改不掉的。
我们最后还是会回归到一种慈悲的心境当中,我觉得这是我学佛最受用的一点。就是最后总是回归到这里的时候,你所有的烦恼、所有的情绪,甚至所有的这种怨气,所有的这种不平,只要回归到慈悲的心地当中,一切都能消融无疑。
在我们末法时代,大家也可以看一下我们众生的习气,贪心是极其炽盛的,我们什么都贪,末法时代,大家看到贪嗔痴三毒,每一种都是极其炽盛的。人特别易怒,特别容易发火,一点小事就容易发脾气,动肝火。还有就是痴心,那么贪和嗔,其实为什么会这么重?根本原因就是痴心太重,愚痴啊,我们没有正确的见解,没有智慧,遇到事情没有一种照料观察、分别判断的智慧,所以遇到事情我们就随自身的习气,就稀里糊涂的被它转了,被它迷了。
我们就像一个木偶一样被外境牵着,外境是我们的主人,遇到外境的时候我们做不了主,我们被它牵着,它让我们哭我们就得哭,因为你的习气遇到外境的时候,如果没有智慧观照的话,人真的会回不过头来。
所以我们应该很庆幸遇到佛法,遇到佛法了,不管我们遇到多大的烦恼,遇到多大的委屈,遇到多大的不甘心、不愿意,当我们把这些事情应对完了,回来的时候,你突然想想还有佛法,想想佛陀教导我们的慈悲众生的精神,想想佛陀教导我们对治烦恼的方法,五停心观、作因缘观,作慈悲观,作不净观等等,你还是能够让自己的心情马上又恢复到一种很平静的境地,能够做到随缘的面对它,然后正确的审视它、判断它,然后再一次遇到它的时候,你就会有了更大的勇气去面对它、处理它,这就是佛法最了不起的一点。
愿我们戒律清净、勤奋闻思
于浊世中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实修正法
这是我们能做到的对三宝最无上的供养
愿见闻此文的有缘者都能生起修行的意乐
保护好自己珍贵的能量,精勤修持,自利利他
编辑|慧圆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