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岁桦林迁建厂老人,我们也曾经是繁华都市的一员

文摘   2024-10-21 21:44   黑龙江  
今年是桦林迁建厂七十四年,九月中旬,我和东北师范大学朱兴涛教授来到海滨城市--大连,拜访看望了桦林迁建厂1160名元勋唯一健在女性--刘英阿姨。

91岁老人愿意聊聊桦林过去那些事

在大连见到刘英阿姨那天秋高气爽、气候宜人,今年91岁刘英阿姨与女儿、女婿一起生活,老人家身体健康、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听说我们从哈尔滨、长春专程看望她,老人非常激动一大早她就让女婿买来当地应季水果,她说:唠唠桦林的事我愿意,我高兴有人听过去的故事。

     (91岁刘英老人)
来大连前,我和朱教授担心老人身体和记忆力,提前准备了采访提纲罗列了以下八个问题:

1、您当年离开沈阳(辽阳)多大年龄?在哪个厂子?怎么过来的?当时是否结婚?

2、来到桦林厂工作,都做什么工作?什么时候退休的?退休时工作单位?

3、家里有几个孩子,第一个孩子什么时候出生的,现在这些孩子都在做什么?

4、当年离开沈阳时候家里还有什么人?自己离开沈阳以后回去过几次?有什么联系吗?他们生活怎么样?

5、自己是什么时间离开桦林的?怎么到大连了呢?在桦林生活工作了多少年?离开桦林后又回去过吗?跟桦林什么人还有联系?

6、现在退休金多少?怎么想到来大连安度晚年了呢?

7、自己这一辈子出生在辽宁沈阳,工作生活在黑龙江牡丹江桦林,现在又来到海滨城市大连,人生这三段生活哪段记忆深刻?自己感觉最有意义(意思)?

8、如果时间倒退70年,您还会从沈阳去桦林吗?

那天见面刘阿姨是挺直腰板坐在客厅椅子上,她对我们说:桦林是我工作生活的地方,随着年龄增长对桦林厂愈加思念,大家关注桦林厂七十四年前北迁事情我很高兴,因为桦林在共和国工业史上有不可磨灭一页。

老人侃侃而谈我们一路担心顿时消去,老人愿意说桦林,我们愿意记录桦林,桦林让我们两代人走到一起。

我们与老人面对面对话,历史的时光一下子回到了74年前。

一夜间命运改变,1160人北上来到桦林

刘英阿姨说:都说改变命运,那就是一刹间的事情!

一夜间她的命运定格在沈阳,从此她离开家乡来到桦林,桦林又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开始,根据上级指示当时沈阳橡胶一厂、橡胶二厂、辽阳橡胶九厂北迁牡丹江,这次北迁彻底改变他们的命运,正是他们无私选择有了新中国第一家国营橡胶厂,有了抗美援朝坚实后盾,有了后来无数桦林人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

刘英阿姨回忆说:1950年10月中旬的一天晚上,她到坐落在沈阳铁西区橡胶一厂纺织车间准备上夜班,半夜到岗时接到通知不用干活了原地待命,当时她们年龄小也不问为什么不干活,她们就地倒在绵纱包上睡觉。

第二天早上他们醒来发现车间很多机器设备都已经拆卸下来,这时候她们这些年龄小的职工才得知工厂要搬迁,准备搬迁到牡丹江。

她至今记得当时领导开会说得话:牡丹江风景好,大豆高粱吃不了。

刘英阿姨看了一眼窗外停顿一下说:那天上午工友们都没有回家,都在工厂拆迁打包机器设备,到了中午突然接到上面指示可以不搬迁了,可以继续留在沈阳。

后来上级领导看工厂机器设备已经拆卸打包完毕,又研究决定继续搬迁。

刘英阿姨说,当时如果工厂干部职工不那么积极,耽误、停留半天也就没有了北迁,也就没有了现在的桦林。

刘英当时18岁还没有结婚,听到工厂领导动员去牡丹江,她与对象李绍先( 桦林迁建厂老职工)商量后决定一起去牡丹江。

她说他们都是苦命的孩子,她12岁母亲去世,是在姥姥家长大的,后来到橡胶一厂成为了纺织工人,他们在厂里一切听从组织安排,领导让干啥就干啥,很快他们都成为积极向上好职工。

刘英阿姨回忆说:1950年3月3日,毛主席从苏联回来视察他们工厂,当时因为她年龄小没有被安排到前面没有见到毛主席,后来世界青年代表团到沈阳橡胶一厂参观,她们这些在班上的女工都作为工人代表与他们座谈交流,当时一位黑人青年还给她一个小型徽章,后来不知道放在什么地方,留下了她很大的遗憾。

刘英阿姨作为第一批北迁工人从沈阳到了牡丹江,对象李绍先是第二批来牡丹江的。

她回忆说:他们是乘坐硬板火车到牡丹江的,这时候条件已经好多了,不像先期到牡丹江考察的人坐着没有供暖的火车,那些人真是遭罪车上没有供暖设备只能互相撞着身子跺着脚保持身上热量。

刘阿姨说那时候人真听话,很多人不知道去哪里,只是知道工厂搬迁,至于搬迁到哪里根本不知道,他们知道的是工厂去哪里他们就跟着去哪里。

说话间刘阿姨还给我们讲述了当年一个姓董女工蒙头上车的故事。(后来查阅厂志董姓女工应姓宋)

当时工厂准备北迁的干部职工在沈阳火车站集合出发,那个姓董的女工父母不同意她去牡丹江来到车站堵截孩子,姓董的女工看着父母来找自己索性把头蒙起来,她在工友帮助下顺利上了车,待父母发现她上车时火车已经汽笛鸣响车轮开始启动。

     (桦林厂部分迁建厂老人)
那天与刘英阿姨聊天我们还获得一个过去不知道的重要信息:当年北迁不仅仅有沈阳橡胶一厂、橡胶二厂和辽阳九厂,还有沈阳橡胶四厂,当时沈阳橡胶四厂也有一些人来到牡丹江桦林,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沈阳橡胶四厂的人都返回了沈阳,最后留在桦林安家落户的是沈阳橡胶一厂、橡胶二厂和辽阳九厂1160名干部职工。

迁建厂艰苦岁月,结婚胸花是别人戴过的

那天上午刘英老人一直沉浸在74年前往事回忆中,我们担心老人身体几次提出停下休息一下,老人连连摆手表示不用。

我们钦佩91岁的老人说起74年前事情仿佛就像说昨天的事情,感谢刘英老人给我们呈现74年前那一幕幕难忘的情景。

刘英老人回忆说:我们乘坐火车来到牡丹江还不知道是去桦林,当时火车站周围很多都是木板杖子房子,只有一个二层小楼。

由于沈阳工厂搬迁设备还没有安装完她们这些纺织女工都被安排在牡丹江大大小小旅社住,当时牡丹江旅社都住满了从沈阳北迁来的人。

老人感激地说:当时牡丹江人对他们这些从沈阳大城市来的人都很好,吃饭吃的是馒头、发糕和干豆腐条,管饱管够,她们这些小青年没事时候就在一起磕榛子吃,有时候一磕就是满地,人家旅社服务员也不说啥。

他们在牡丹江停留了十几天,一天接到通知乘坐卡车去工厂擦洗机器设备,领导告诉他们把能穿的衣服都穿上,把帽子、围巾都戴上,很多人穿着鼓鼓囊囊着只露出一双眼睛。

老人说那天他们上了敞篷卡车就往市外开,也不知道走的是青梅还是五公里这条道,也不知道工厂在哪里,那天他们从车上跳下来只知道身体冻僵说话都费劲了。

老人说当时三个工厂干部职工来到桦林非常团结,当时不论哪个厂子领导说话都好使,他们在日本人留下纸浆厂遗址改造、翻新、安装机器设备,那时候大家不分白天黑夜,只想早日把机器设备安装完毕早日恢复生产。

那时候她们从牡丹江坐车到桦林主要是擦洗机器设备,虽然温度低大家干起活来都冒汗,很多人头发、眉毛都挂在霜,那时候的人真认干,不讲条件不讲待遇,真是以厂为家。

老人看我们在认真地听、认真地记,她一边让我们吃早上买来的新鲜水果,一边又跟我们说起他们结婚的事。

1952年,桦林厂恢复了生产走向了正轨,厂领导和老师傅开始张罗年轻人婚姻大事,那年秋天刘英与李绍先(后成为桦林厂电机大工匠)结了婚。

  (刘英、李绍先夫妇)
刘英阿姨说:他们结婚那天都不知道怎么回事,白天还上班,晚上领导和工友们告诉准备给他们办婚礼,那天她穿了一套黑色服装,她提前给自己做了两铺两盖,没有房子一位姓邓的师傅把他家房子腾出一间给他们住了一宿。
刘英阿姨说起自己婚礼有些不好意思,她说那天没有酒席、没有糖果,她戴的胸花还是一位姓何工程师结婚戴过的,当时没有那么多讲究,结婚第二天她自己返回牡丹江继续在纺织厂独身宿舍居住,爱人留在桦林厂独身宿舍住。

刘英阿姨说:他们结婚后两地分居,有时候赶上她休班来桦林看望爱人就在爱人车间于主任家吃顿饭,于主任人好知道他爱人胃不好就请他们来家里吃饭,这样情谊一辈子都忘不了。

我是桦林人,我为桦林而骄傲

1950年10月,刘英阿姨来到桦林,1981年在桦林厂退休2005年离开桦林来到大连居住安度晚年。

刘英老人同1160名北迁人一样把自己青春和热血撒在桦林这片热土上,那天91岁刘英阿姨跟我们说了几次:“她不论在哪里都愿意说我是桦林人,我为桦林而骄傲!”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桦林厂各项生产生活工作步入正轨,国营第一橡胶厂旗子在桦林上空高高飘扬,刘英阿姨说:她为自己是共和国第一橡胶厂一员感到自豪。

刘英阿姨从牡丹江纺织车间回到桦林厂工作,由于爱人工作成绩突出他们分到有暖气、有地板房子居住,工厂筹建幼儿园,派她和本厂另一名女工张爱琴到北京化工部幼儿园学习两个月,回厂参与组建托儿所、幼儿园。

她说当时自己没有孩子,看到幼儿园孩子特别喜欢,她把自己全部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她说她是看着桦林第二代长大的,现在很多桦林第二代人都与她保持联系。

上世纪六十年代,刘英阿姨因为身体原因从幼儿园来到厂职工医院制剂室工作,这期间他们有了孩子,一家四口人其乐融融。

刘英阿姨回忆说:那时期他们一心就想干好工作,有时候忙着照顾孩子不影响工作自己连饭都吃不上,那时候单位同事和邻居们都非常好,为了让她有更多时间照顾孩子单位同事主动跟她调班,邻居谁家做了好吃的都互相送,那时候前后左右邻居就像一家人似的,过年都在一起过。

刘英阿姨说:那时候她和医院同事经常利用周日休息时间去桦林附近山上挖婆婆丁和麻子芥,他们把这些山野菜晒干放在医院大罐里做成中药装到玻璃瓶里,他们把这些亲手做的中药送到厂里送到车间送到工人手里,工人们喝下中药汤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全身心投入生产,她们看了发自内心高兴。

1981年,刘英阿姨在桦林厂工作了31年退休,儿子建新接班在桦林厂参加工作,现在建新是桦林佳通轮胎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

建新说他永远记得他上班那天父母说得话:我们是桦林人,不能给桦林人丢脸抹黑!我们要爱惜桦林一草一木,保护好桦林山山水水。

刘英阿姨从桦林厂退休并没有在家颐养天年,她与一批工厂退休老干部、老职工又投身到街道居民委工作中,她家在厂西区居住,退休后她负责的居民委工作在厂东区,她不会骑自行车每天步行穿梭在桦林厂东西区,一天下来十几公里。

有人劝导她:丈夫是八级大工匠退休工资不低,两个孩子都已经参加工作自己干嘛还要那么干?

她对劝导她的人说:自己闲不住!就想找事做!桦林发展到今天不容易,自己虽然退休了但是为桦林厂做贡献不能停。

刘英阿姨回忆说:当时她所在第四居民委工作不说年年是先进那也差不多,反正从来没有在后面过。

刘英阿姨说:桦林厂有争先创优光荣传统,各项工作从来没有落后过,生产的红旗牌、桦林牌轮胎远销世界各地,工厂各项文体活动在牡丹江也是名列前茅,经常保持第一。

  (桦林厂腰鼓队、合唱队)
刘英阿姨退休后参加桦林厂腰鼓队、合唱团,她说自己最难忘的是桦林厂过年扭秧歌、打腰鼓情景,那时候春节真有年味,她们从西区扭到东区,又从东区打回西区,那时候大家都有一股使不完的劲。

2005年8月,刘英阿姨来到大连把桦林光荣传统带到了这里,她在大连定居19不顾高龄积极参加社区太极拳、太极剑训练,当地电视台采访她,她说得第一句话是:我是桦林厂退休职工,我们干啥就像啥!

在大连那天上午我们与刘英阿姨聊桦林厂北迁的故事,她又陪我们到海边游览,中午在饭店我们与91岁老人同桌同饮。

     (笔者与老人合影)
午后我们两代人意犹未尽,我们劝导老人休息一下再聊,老人说见到家乡人高兴睡不着。

那天下午老人拿出自己珍藏着照片,一幅幅指着回忆着桦林的过去,幸福荡漾着老人脸上。
那天傍晚我们离开老人,老人在门口不停地与我们招手,我们看着渐渐远去的老人眼睛湿润了,我们发自内心祝福老人幸福平安,长寿百岁!

            

七十四年弹指一挥间,当年从沈阳、辽阳北上桦林的1160名老人已所剩无几,健在(去世)的老人都是一部历史,他们每个人都是桦林最好的见证,七十四年过去了,桦林厂还在(改制了)、桦林魂还在、桦林故事还在,唯独创造历史的这些人一个个渐渐远去。

现在桦林第二代、第三代人还能依稀从第一代人那里触摸到桦林的历史,不知十年、二十年后是否还会有人说起、想起他们?

抢救挖掘记录桦林这段历史已是迫不及待事情,不能有任何理由忽略这段历史,与时间赛跑让1160人音容笑貌更多留在人们记忆里,历史不能忘记,特别是桦林人不能忘记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要知道我们老一辈也曾经是繁华都市的一员,也曾有过理想和追求,也曾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过自己的脚印。


刘福国工作室
小小公众号,传递你我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