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为了刺激消费,上面确实费了不少心思。
还记得不久前,游戏被称为"电子鸦片",教培行业遭遇"双减"重创的日子吗?短短半年,风向却已悄然改变。
打开手机,发现云南日报、江西日报、贵州广播电视台等官方媒体账号,竟然在直播打游戏!
不仅如此,连新华社都亲自下场宣传打call。新华社特地推出了长达30分钟的《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独家专访。
外交部发言人更是公开表态,称其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我们的游戏产业,什么时候突然如此受到主流媒体的欢迎了?
要知道,2018年,新华社旗下《半月谈》还曾连发三问,将游戏产业斥为"电子鸦片"、"社会毒瘤"。人民日报也曾跟进转载,火力之猛,令人咋舌。
就在去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一纸公文,公开征求意见,提到“网络游戏不得设置每日登录、首次充值、连续充值等诱导性奖励”,被称为“最严游戏新规”。
游戏产业惨遭黑色星期五,市值暴跌5000亿,结果官方紧急删除征求意见稿,才缓过来一口气。
短短半年多时间,游戏不再是“过街老鼠”。
不止游戏,教培行业也开始“平冤昭雪”了。
7月底,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到,激发教育和培训消费活力,推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开放优质教育资源,满足社会大众多元化、个性化学习需求。
推动社会培训机构面向公众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指导学校按照有关规定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提供非学科类优质公益课后服务……
尽管文件主要指向的是非学科类培训、职业教育等,但依然具有很强的风向标意义。
要知道,这可是2021年“双减”后,首次在国家文件里提到“推动教育和培训消费”,曾经的“牛夫人”变成“小甜甜”了。
可以看出,大家都不花钱这个事儿,上面是真急了!鼓励大家花钱是现阶段的当务之急。
换句话说,求求了,只要你肯花,爱花在哪都行。
那问题来了,国家为啥现在出手,打算以服务消费作为突破口,提振经济呢?
近年来,中国消费结构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2024年1-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7.37万亿元,同比增长3.5%。
而1-7月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7.2%。
很直观可以看出:比起实物消费,老百姓更热衷于服务消费,也就是花钱找乐子。
很多人对家庭耐用品却持谨慎态度,"能省就省"、"能用就将就用"成为普遍心态。
相反,老百姓对服务消费倒是挺买账:
给孩子报兴趣班=提高孩子的核心竞争力,教育是投资,苦了谁也不能苦了孩子。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假期去旅游放松一下还能开拓视野。
忙里偷闲打游戏作为当代打工人为数不多的解压方式,自然也不能缺位。
……
2023年,中国服务消费在总体消费中的比重达到45.2%,顶起了消费板块的半壁江山。据预测,到2030年有望超过50%。
正因如此,刺激服务消费,成为应对消费降级的一剂“猛药”。
然而,服务消费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与中国当前面临的就业压力密切相关。
2024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179万人,比去年增加21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在此背景下,如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
而服务业恰恰是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数据显示,第三产业(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国的48.1%。
服务消费的繁荣直接关系到第三产业的兴衰,进而影响就业大局。
以教培行业为例。"双减"政策后,多家教育企业近三年的裁员比例超过80%。仅好未来一家,三年内的裁员数量就达到近6万人。
如今,随着政策松绑,教培行业正在肉眼可见地复苏。新东方官网上社会招聘岗位多达2413个,校招和实习岗位更是接近1400个。学而思也在全国36个省市直辖市大规模招聘教师。
可以说,刺激服务消费,也是解决就业难题的关键一招。
7月的数据,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5%,距离全年CPI目标3%,还有比较大的距离。
刺激消费,已是迫在眉睫,国家急了,也在不断出手。
这就是为什么,今年以来银行的存款利率不断下调,倒逼大家取钱出来投资、消费。
近期很多地方都在发消费补贴,富姐随手检索了下,北京,上海、天津、浙江、重庆、四川等地,都已经开始相关活动。
其逻辑也很容易理解:补贴刺激消费 - 消费带动生产 - 生产拉动就业 - 就业增加税收 - 税收反哺财政。
疫情三年发放消费券的效果确实不错,带动了消费市场的复苏。
而最近各种政策以及再次真金白银进行补贴,也是希望能够重新带动经济的发展。
从上面种种,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消费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这不仅仅是政策导向的改变,更是整个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缩影。
在这场变革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韧性的一面,也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正如一位网友所言:"原来游戏不再是'毒药',教育也能重获新生。这或许就是中国速度,在绝境中寻找出路,在变革中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