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耘:个人数字化,“外意识”的一片广阔蓝海

文摘   科技   2024-09-19 07:30   北京  

畏惧蓝海,卷缩于红海,就永远受制于人。影迷们,慧影创始人谢耘博士又为我们带来了新文章!今天小影给大家分享的是谢耘博士尚未出版的新书《从凡夫到“上帝”》中第五章的精彩内容。



可能是因为长期存在的对信息技术的本质理解的偏差, “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这些并没有明确定义的词汇先后出现,导致很多人纠结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异。
如果我们看这些词在实际中的使用,就不难发现它们很难被严格区分开来。而数字化或许更能有效覆盖信息技术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毕竟信息技术就是基于对数字化信息的处理而实现的。所以我们下面就采用“数字化”这个词来表达“外意识”在社会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那是一个全球热火朝天的工业化“钢铁年代”。

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农业社会家庭作坊式零散的社会基础结构,将人们聚集在各种名目的“组织”当中。以企业为典型代表的“组织”,成为了社会运转的基本功能单元。而个人则被包裹在了各个组织之中,仅仅作为组织巨大机器上的一个零件而存在。如果不属于某一个组织,一个人基本就被社会边缘化了。单位归属成为了一个人最重要的身份标识,或因单位而显赫,或因单位而卑微。

前几年热播的《人世间》,其中就描述了中国国企改革大批人员下岗时的各种悲凄。其实在美国直到90年代,大公司裁员的时候,也会有员工自杀这样的悲剧发生。工业社会造就了个人对“组织”惊人的、从物质到精神的双重依附。

工业社会中的组织统领一切,导致起步于工业化时代的信息技术应用,从一开始就是面向组织的,用以完成各种组织性的功能。这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必然结果。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次要因素——信息技术自身使然。在信息技术起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应用的繁琐与价格的昂贵使其只可能用于组织目的,而非个人。

因此组织的数字化,成为了社会数字化进程的起点。在由组织构成的工业化社会中,组织被数字化了,社会便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数字化。被包裹在组织内的个人,在组织数字化的过程中会被顺带捎上享受一些“外溢”效应,但个人一直不是数字化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的独立对象。

但是起点不意味着永远

后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从21世纪初开始基于互联网的社会性数字化服务平台,成为了社会数字化的一个主战场。各种社交、购物、SAAS服务等面向个人与组织的互联网公共服务在推动数字化进程中,扮演了十分重的角色,一度让“互联网文化”成为了一个强势的话语高地。

随后不久,传感器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物联网的兴起。从而开启了社会数字化的一个新领域:人类生存环境的数字化。从家庭到城市,传感技术遍地开花,让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组织数字化、社会性服务平台、生存环境构成了覆盖当今社会数字化绝大部分的三大领域。几乎所有的从事“外意识”应用的企业都在这三个领域中纵横驰骋,拼杀的乐此不彼、血流成河。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其实不难发现,在这张拼图中缺少了一个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社会构成要素:个人

个人需要数字化吗?个人可以数字化吗?社交购物不是个人数字化吗?跟随潮流的盲从与历来如此的心理惯性常常会遮蔽我们的双眼

首先,社交购物仅仅是社会性数字化服务平台从人的消费者属性出发而提供的服务,并非是类似组织数字化那样的以每个人为完整主体的个人数字化系统。

其次,信息技术带来的社会变化,让个人数字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必须面对的挑战,这是无需广博知识、深刻洞察与复杂思辨即可得出的清晰结论。

 1. “组织独裁”的瓦解:个人与组织解耦

我们大谈信息技术对社会的深刻改变,诸如世界变平了,人工智能在抢我们的工作,世界在去中心化等等或真或假的话题,却忽视了人类社会运行的基本功能结构正在发生又一次重大变革:继工业社会将人从家庭作坊聚集到组织中后,信息社会正在推动个人与组织的解耦,让个人在各种组织之外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空间。工业社会中“组织独裁”的格局,正在被信息技术瓦解。
工业社会带有明显的“钢铁”特征,组织也充满了“刚性”,上下班按时打卡便是一个典型的表象。信息技术应用作为人类的“外意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与角落之后,给“刚性”的工业社会注入了人类意识所特有的“柔性”,让信息社会具有了越来越大的“弹性”,包括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也在日益柔性化。
组织的“弹性”化给在组织中的个人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变化。个人工作时间与场所开始弹性化;个人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日益重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做一个组织流程中的“螺丝钉”;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也不再仅仅是一种单一的形态。全时、短期、兼职等等形式大量并存,以至于近年来出现的“斜杠青年”说法,就是指年轻的一代从业人员中那些同时为多个组织工作的人。
这些变化,一方面导致个人不再是组织被动的附庸,与组织开始“解耦”形成一种“松耦合”的关系,在为组织工作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与自主性;另外一方面,个人也获得了在组织管辖覆盖之外的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
而社会的弹性化,让个人可以独立获得更多的资源,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不用依附于某个组织即可自主创造价值,获取回报,成为一个不依附于组织而实现经济独立的人。这是一群与组织“脱钩”的“灵活就业”群体。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在2021年灵活就业人数达2亿人,“据调查,一些平台外卖骑手达到400多万人;在平台上从事主播及相关从业人员160多万人,比上年增加近3倍。”(“国家统计局:目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2亿人左右”,澎湃新闻记者周頔,2022-01-17 12:29 来源:澎湃新闻

这2亿人“灵活就业”意味着什么?中国目前的总就业人口约为7.5亿,2亿占了其中的36%。

这意味着,灵活就业已经从过去的边缘形态,上升为某种主流。……

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数据统计,2020年和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率均超过16%。

根据本科生就业率的统计办法,毕业后选择考研也是算在就业率里的,按现在本科生几乎一半考研的比率,16%的灵活就业率可能几乎占真正选择求职的一半人了。”(“2亿人灵活就业,意味着什么?”,调皮电商tiaopiEC,2022年02月11日,网易新闻|有态度°

 2. 个人数字化:社会数字化的基础与目的

如果说,以能源利用为核心的工业革命将个人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那么正在发生的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智能革命,则正在不断地让个人冲破工业化形成的“组织”牢笼而获得更大的自主性与独立性。这是一场人类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
个人与组织“解耦”, 导致不论是两者的“松耦合”还是“脱钩”,都意味着从社会功能的层面来看,个人在不断地获得更加独立的主体地位,成为了社会功能的一个新的独立的基础性支柱。这种社会运转的基本功能单元构成的变化,必然要体现在社会的数字化过程中。导致社会的数字化必须把个人作为与组织并列的社会的基本支撑角色纳入进来。

在这种社会基本结构的演变下,社会整体的数字化便出现了一片崭新的蓝海:个人数字化它将与生存环境、组织及社会性服务的数字化一起,构成社会整体数字化的四大战场,成为人类智能纪元中社会智能化的最重要的领域

 图一 社会全面数字化的四大主要战场:个人数字化为根基

个人作为在组织之下的社会最为基础的构成单元,它的数字化显然将具有更深刻而广泛的意义与影响,将逐步改变数字化的其它三个方面的型态,成为社会数字化的根基,也是社会数字化的根本目的所在——社会的一切发展都是以人为本,包括数字化。

就像一个组织拥有了一些信息技术产品仅仅是数字化进程的起点,个人的数字化也绝非以拥有一些个人智能、数字化产品为终点。数字化的核心与灵魂是提供各种服务的“外意识”,而非硬件产品

在图一的上面三个“传统”数字化领域中,它们在各自采用的技术、服务的型态等众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新兴的个人数字化必然在各个方面拥有自己独特之处,绝不是简单地去复制其它领域中的数字化经验与做法为个人所用。

一如在其它三个数字化领域中发生的以及我们在上一节的分析所指出的那样,在个人数字化的构建中,人的智慧必然扮演核心的分析、创造和设计角色,而人工智能、知识图谱包括现在日渐热闹的“具身智能”等各种新旧技术则属于下层支撑性技术,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与方法。
 3. 个人数字化:以个人为主体的融合“聚变”

今天我们作为个人已经在“充分享受”数字化的成果,从社交网络到花样繁多的手机APP再到数字家电,还有各种数字化“可穿戴设备”,几乎“武装到了牙齿”。但是就像企业不是用上了电子邮件、每个人有台PC可以编辑文档就算实现了企业的数字化那样。果真如此,就没有后来的企业OA、ERP以及今天多种多样的企业数字化应用系统了。

所以碎片化的使用数字技术成果并不是“个人数字化”

个人数字化,是系统化地利用信息技术,全面地支撑个人一生的工作与生活,是以个人信息的全面管理为基础的系统性融合化服务。

“信息技术”顾名思义是利用信息/数据为基础去实现应用目的的技术。当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大数据”时代,个人的数字化理所应当地是从底层开始,以个人信息全面管理为基础的。而不是再走一遍从建立孤岛式的表层单项功能应用,然后再试图打破孤岛壁垒实现互通,最后再试图实现底层数据的整合的传统数字化的过程。
在“暴力计算”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个人信息的全面管理似乎是一个“小Case”。其实不然,它是一个巨大的技术挑战,远非是对个人信息“分分类”“打打标签”那样简单。实现个人信息的全面管理,需要充分理解个人在感受获取和理解使用信息的过程,把看上去零碎、分散、个性的信息中可逻辑化的、由计算机能够实现的共性结构描述清楚,同时给个人留下合理的自主操作的弹性空间,以此为基础实现个人信息的全面管理。
这是一个对高度复杂事物的抽象建模的过程,从而让计算机精确逻辑化长处与人脑灵活模糊特点实现有效的互补。当这个模型被装入了一个人所拥有的比较完整的数字化信息之后,它实际上就是这个人在虚拟空间中的数字化的“映像”——“个人虚拟映像”(谢耘著,《智能化未来---“暴力计算”开创的奇迹》,第五章“智能的投影:主体虚拟映像”,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
之所以称之为“映像”而不是“孪生”,是因为孪生指的是两个事物间的对等关系,而虚拟空间中的数字化内容与其所反映、对应的实体事物之间不是简单的对等关系,而是“主体”与“从属”之间的“映像”关系。

“个人虚拟映像”的建立,为围绕个人的应用设计开辟了一条不同于传统数字化建设的道路(谢耘,“以主体虚拟映像构建新型智能融合应用体系”,慧影公众号‘慧影Cydow’,2017年5月2日)。由于“个人虚拟映像”将信息围绕“个人”这个主体融合在了一起,所以每一个应用都可以无障碍地获取任何需要的信息,建立以实际场景而非单线逻辑功能为依据的融合化应用变得更加便利。它从系统的基础结构层面,消除了信息“孤岛”产生的土壤。

“个人虚拟映像”的建立,也为个人数字系统的不断丰富、完善与成长,提供了信息层面的基础性保证。它将使个人数字化系统不仅仅是一个满足个人需求的工具,也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得力伴侣,成为个人的“外脑”或“第二大脑”,不断地向外拓展个人的“意识能力的边界”。 

具体来看,个人数字化系统与传统的及互联网模式的应用服务相比,应该具有自己独有的如下的特性:

(1) 个人绝对掌控的信息/数据安全
信息/数据基本存贮模式是加密后存储在个人的本地设备上;个人选择将信息/数据存储在云端时,云端模式类似于银行的“个人保险箱”,必须使用个人拥有保险箱的密钥,才能进行解密;

Web3.0中采用的公共网络上的区块链技术来保证个人数据资产的个人独有、控制与安全,并不能真正满足个人数字化的需要。个人信息/数据要无条件地掌握在个人手中,哪怕网络发生故障瘫痪。所以在没有个人授权操作的情况下,必须保存在个人绝对拥有所有权与控制能力的设备中;

(2) 场景化的融合应用

组织是人工设计的,其主要活动都是有比较清晰的逻辑流程。所以组织的数字化系统,往往是以严格的逻辑流程为核心的,虽然那些流程事实上有很多的无效成分。

个人则不同。个人的活动既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又具有较强的个性化与随意性,并非是严格流程性的,它更多地体现为各种场景下的活动。所以,个人应用服务的设计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首先个人应用服务的设计体现的是灵活性与逻辑性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将给个人留下合适的自主把控的空间,而不是强行将个人嵌入到僵硬的“完备”逻辑流程之中被迫做许多无用功,也不是陷入类似缺少逻辑的社交网络的信息“乱炖”中耗散个人宝贵的精力;

其次个人应用的设计是场景化的。围绕不同的个人化应用场景,最充分地利用计算机组合不同功能的能力,将不同的单项功能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对个人活动的有效支撑。

比如沟通(社交)功能会融合在不同的场景应用中,有针对性地支撑各种不同的具体活动,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单项功能的独立应用而存在。单项功能与场景应用在系统中被划分为两个不同的层面,单项功能的融合构成了场景化的应用服务;

再者,场景化应用服务的再融合。所有的功能与应用服务构建在同一个个人虚拟映像之上,从根本上消除了传统数字化的信息孤岛与互联网模式下的信息散乱,支撑了不同的场景化融合应用服务之间的再融合,把各个应用服务按照个人自然活动的模式有机连接起来浑然一体;

(3) 平台化高度双向开放性

个人数字化不是一个单一的应用系统。在这一点上它与组织的数字化系统类似,将由一个建立在个人虚拟映像之上的基础性核心系统与多个专用系统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个整体也不是一个孤立的应用系统,它需要充分反映人的社会性,与社会性数字化平台等系统的广泛双向联通。这是个人数字化系统的平台化特征的一种体现。系统对外开放将在个人的授权控制下进行,以有效保证个人的隐私权。

(4) 个人数字化设备的灵魂
个人数字化系统将作为服务于个人一生的“外意识”,分布式存在于从家庭服务器到移动终端再到穿戴设备等一个人的各种数字化设备上。成为将这些设备无缝连接起来的灵魂,让它们组成一个体系全面地服务于人生活动的方方面面。

 图二 以“个人虚拟映像”为核心建立个人数字化系统

如图二所示,个人数字化系统不仅服务于个人的私人事务,还支撑个人的工作活动与职业发展。它会以其充分发挥个人自主性的特长,有效地填补组织数字化系统中,严密逻辑流程之外的大片灵活性工作的区域。

从前述的四个方面可以看出,从基本理念、核心技术再到具体应用服务,个人数字化系统将有自己新的独特模式,它既不同于传统的信息化从流程出发而追求“完备逻辑”、流程严密(谢耘,“从个人与从组织出发的信息应用系统的本质差异”,微信公众号‘慧影Cydow’,2020年9月25日),也不同于一些互联网平台离散化并利用自己的优势强制地占有客户相关信息。它是在充分尊重个人隐私的前提下,以个人为出发点,通过建立虚拟空间中的“个人虚拟映像”,把计算机的严密逻辑与人性的灵活主动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让个人数字化系统如影随形地伴随个人、帮助个人、提升个人、发展个人,成就更加有价值的一生。
慧影,就是这样的个人数字化系统,而且是全球首个个人数字化系统慧影,你的外脑,如影随形的个人数字化系统,微信公众号'慧影Cydow,2024年6月18日)。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用于信息查询、知识检索或例行公文写作的个人助手,而是反映了人生的内在逻辑的全面服务。它只能是人的智慧创造,以为可以依赖人工智能去生成这样的系统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如上一节中指出的那样(谢耘,“人类创造的本质与“外意识”的使命微信公众号'慧影Cydow,2024年8月6日),人工智能等方法只能也必然在这个系统中扮演一个解决具体问题的角色,从而让个人数字化是一个高度智能化的系统。而这里的“智能”,不仅仅有人工智能,更有人的智能,它在系统设计与使用等各阶段,以各种形式发挥关键的核心作用。
如何能够准确预测一个稚嫩的、未曾出现过的“小苗”的未来前景,是一个极具挑战的事情。跟随模仿的实践再多都很难锻炼出这个能力;即使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也没有一个操作性的方法论可以让我们准确的预见未来。
但是判断未来前景,还是有一些指导性原则可以为我们提供有效帮助的。
首先,一个技术/产品/服务如果有足够大的时空应用潜力,它便可能逐步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生态。智能手机相比于PC等产品,就是具有了在时间(随时可用)与空间(随地可用)上的进一步突破。所以虽然在许多功能方面至今依然不及PC,但是其市场生态规模从小到大,直至发展到PC无法望其项背。
其次,一个技术/产品/服务如果会对社会形成更加广泛的覆盖与深入的渗透,它便可能成为推动社会变化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力量,相关的生态圈在产业中必然会占有重要份额。智能手机就是逐步形成了对社会全员的广泛覆盖以及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度渗透,进而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其实以上这两点是从两种不同的视角去分析同一个特质。第一个视角是从比较抽象的时空角度来看,第二个视角是从相对具象一些的社会视角来看。
我们不难理解,个人数字化在时空突破与对社会广泛覆盖与深入渗透方面,总体上将大大超越由硬件主导的智能手机。它必将孕育出一个更加庞大的产业生态圈,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更加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智能手机仅是这个产业生态圈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个人数字化孕育的产业生态不仅仅与软件服务相关,而将是从芯片开始,到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智能设备等终端产品,面向个人家庭的网络服务器支撑环境等一个庞大的生态链,其核心将是跨多设备的以“个人虚拟映像”为基础的若干个人数字化应用服务系统组合以及相应的云服务。

 图三 个人数字化产业生态示意
我们总是无意识地把今天当成了永远,以当下的存在为模板,去推断未来的可能。拘泥于今天,我们就难以构思出未来个人数字化产业生态的辉煌。但是,从我们已经经历过的个人智能设备发展的真实历程以及其背后的动因,我们应该还是能够或多或少地体会到个人数字化可能带来的对产业和对社会的惊人颠覆。
个人的数字化,才是社会数字化走向成熟的标志。个人数字化将深刻而全面地影响社会的数字化进程,是从今天通向未来的一片广阔的未知蓝海

没有高瞻远瞩,就没有光明的未来;没有扬帆未知蓝海的胆魄,就将永远受制于人。

 图四  “外意识”五种基本作用的类型
社会数字化在四个方面的全面展开,标志着人类的双脚都已经跨入了文明的智能纪元的大门。社会数字化的每一个方面,都将包含如图四所展示的五种“外意识”基本作用五种类型中的若干或全部。而在这五种“外意识”基本作用类型中,都能看到人工智能等作为解决具体问题的使能技术的身影。这就是“外意识”在推动社会全面数字化过程中的三层基本结构宏观全景:宏观,中观与微观。

跨入智能纪元的大门,是人类文明的重大飞跃。但是在智能纪元的大门里面,并不都是灿烂的阳光与美丽的鲜花,更有文明层面巨大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精彩文章

 谢耘:2I(Individual)个人数字化——数字化新的疆域

 慧影,你的外脑,如影随形的个人数字化系统

【信息库妙招】慧影名词大解释——信息库篇

【联系人妙招】与朋友共同完成的待办,如何能变成与朋友的交往记录?

【“炸开大脑”之八】谢耘:砸碎“逻辑永动机”

 谢耘:理解——机器学习与人的异同

 谢耘:人工智能的本质及对大模型的理解



我们
慧影官网:www.cydow.com
QQ群:580609789
客服电话:13720028991
反馈邮箱:cydowsupport@cydow.com
不要忘记和大家一起“在看”哦~☟☟☟


慧影Cydow
只做原创,专注个人信息的智能管理 帮你规划时间、维护人际关系和管理知识 解放你的大脑,打造你的专属外脑 管事|管人|管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