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高中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紧密相连,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学科核心素养
1. 生命观念
含义: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例如,结构与功能观,即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重要性: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在学习细胞结构时,学生通过理解不同细胞结构的功能,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2. 科学思维
含义: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比如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思维方法。
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在面对生物学问题时进行理性思考和科学判断。在探究遗传规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科学思维进行推理和分析。
3. 科学探究
含义: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
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通过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4. 社会责任
含义: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
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使学生能够将生物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例如,学生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后,可以积极参与环保宣传活动。
(二)课程目标
1. 知识目标
学生要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遗传与进化的基本理论等。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为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通过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使学生关注生物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课程结构
高中生物课程结构主要由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
必修课程
1.必修课程
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两个模块。“分子与细胞”模块聚焦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核心概念,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等内容,目标是使学生建立起微观的细胞视角,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遗传与进化”模块则围绕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这些核心概念,学生将学习遗传的细胞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生物的变异等知识,为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奠定基础。
意义: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都要学习的基础内容,它为学生搭建起生物学科的基本框架,提供了理解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基本知识,是后续深入学习生物学科的基石。
2.选择性必修课程
模块划分与内容:选择性必修课程有“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与工程”三个模块。“稳态与调节”主要涉及人体和动物体的内环境稳态、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等内容,使学生理解生物个体是如何维持自身稳定状态的。“生物与环境”模块引导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等知识。“生物技术与工程”模块则聚焦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等内容,培养学生对生物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作用: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深化,为学生提供了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方向进行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在生物学科的某一特定领域深入学习,为未来从事相关专业或研究打下基础。
3.选修课程
性质与多样性:选修课程是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未来职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而设置的。它的内容非常多样,可能包括生物科学前沿专题、生物学科研实践、地方特色生物资源等内容。例如,有的学校会开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生物实验创新设计”等选修课程。
价值:选修课程可以拓宽学生的生物学科视野,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生物学科的个性化学习道路上走得更远。
来源:网路
编辑:“树人”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