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深远!全国15家副省级城市党报“大腕”齐聚青岛畅谈学习“振超精神”

企业   2024-10-31 23:38   山东  

10月29日

第29届全国副省级城市党报

评论理论宣传研讨会在青岛开幕

会上,全国15家副省级城市

党报评论理论宣传工作相关负责人

围绕“学习‘振超精神’,建设‘工匠之城’”

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并形成文章

在《青岛日报》整版刊登




学习“振超精神”

做全媒体时代的新闻工匠


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前不久被授予“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的许振超,坚持技能报国,带领团队开展科技攻关,屡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创造了“振超效率”,是践行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模范人物是有形的正能量。当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学习“振超精神”,锻造宣传铁军,切实担负起新时代宣传工作使命任务。


要用工匠信念炼就“铜墙铁壁”。工匠精神的实质是把自己喜爱的工作坚持不懈地做到极致。就新闻工作而言,观察、思考、交流、写文章,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全身心投入,才能担负起记录时代脉动的重任。因此,新闻工作者要树立“择一事,终一生”的匠心,始终忠实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不断在增强“四力”上下功夫,全面提升新闻作品的感召力、共情力。


要用工匠本领锻造“新闻精品”。工匠精神的特征是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就新闻工作而言,不仅体现在对新闻真实性的追求,也体现在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创作出贴合时代的精品。尤其是在全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更要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拓宽职业思维,强化数字技术与应用能力,创作出让受众爱听爱看、觉得有益有趣的精品。


要用“工匠”作风恪守“却金暮夜”。工匠精神既是一种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也是一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极致追求。新闻工作者应将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牢固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作品负责的态度,同时绷紧政治纪律这根弦,守住自律底线,切实增强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日报社)党委委员 副总编辑  周 立)


学习“振超精神” 逐梦强国之路


“人民工匠”许振超,以其卓越的工作表现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


在许振超身上,集中体现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艰苦奋斗、努力开拓的拼搏精神,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互相关爱的团队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许振超才能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熟练驾驭现代化桥吊设备、令青岛港上上下下都为之佩服的“工人专家”,成长为青岛港引进和运用现代化设备及技术中举足轻重的一员。


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不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高技能人才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他们身上蕴藏的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在哈尔滨,以大国工匠秦世俊、董礼涛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产业工人,用脚踏实地的努力弘扬工匠精神,用勇于奉献的担当诠释劳模精神。他们,从一线工人到技能专家,从攻克技术瓶颈到步入行业领先水平;他们,在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中实现人生理想,在制造强国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伟大时代需要伟大工程,伟大工程需要伟大精神支撑和引领。在全社会学习“振超精神”、弘扬工匠精神,让“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释放出璀璨的时代光芒,引领广大人民群众敬业、乐业、勤业、精业,勤奋工作、奋力拼搏,锐意进取、勇于创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哈尔滨日报社副总编辑  孙 伟)


绝活儿·工匠精神·主人翁意识


许振超的职业生涯中,一条红线清晰可见。那就是,自觉把人生追求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炽热深沉的家国心、民族魂,正是许振超获授全国首个“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的根本所在。


中国人向来看重“一技傍身”。1974年,许振超成为青岛港码头工人,只有初中文化的他暗下决心:我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有一身绝活儿。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下笨功夫,做寂寞事,练成了一手手绝活儿,填补了不少国际技术空白,成了蜚声中外的技能大师、金牌工人,熏陶和培养出了一大批技术能手,“振超效率”成为港航界的“金招牌”,展现了中国港口工人的卓越风采。


工匠精神,说得简单一点,就是热爱自己的职业,认真负责地把工作做到最好的精神。许振超的工匠精神是: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正是因为工匠精神底蕴深厚且蔚成风气,才让青岛“工匠之城”中国“品牌之都”的称谓名副其实、熠熠生辉。这种工匠精神,也为产业工人乃至各行各业树起了职业追求的标杆。


每个人,都是国家主人翁。“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是主人翁意识的典型代表,也是许振超的偶像。面对难题,许振超有一句口头禅:“怎么不行?”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而艰巨,闯关夺隘,人人都是奋斗者,王进喜、许振超们就是榜样。


宁波和青岛,一南一北,颇多相似。比如,都有港口,都以制造业立市,都有一大批能工巧匠,都有崇尚劳模工匠的浓厚氛围。期盼南北“双子星”互学互鉴、创新创造,各美其美、大放异彩。


(宁波日报副总编辑  魏 萍)


新闻舆论工作也要学“振超精神”


许振超是青岛的骄傲,“振超精神”是新时代中国产业工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许振超被授予“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高度认可,更是对所有在平凡岗位上精益求精、持续创新的工匠们的崇高致敬。


从一名普通码头工人成长为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的当代产业工人杰出代表,许振超带领团队9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开创了全国闻名的“振超效率”。他的事迹和精神,给我们带来深刻启示。


“振超精神”的核心在于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艰苦奋斗、努力开拓的拼搏精神,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创新精神,以及团结协作、互相关爱的团队精神。在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今天,学习“振超精神”具有特殊的意义。


面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的深刻演变,新闻舆论工作者需要像许振超那样坚定信念、奋发图强,专心致志,精益求精,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面对新技术、新媒体带来的全新挑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迎难而上,潮头击桨;面对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大趋势,需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坚定的行动力,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勇涉“深水区”,敢啃“硬骨头”;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信息需求,需要强化团队合作,提高协同作战能力,持续以高价值的内容、高水平的技术、高效率的服务赢得用户,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


(深圳特区报编委  刘军锋)


“工匠之城”是座什么“城”


许振超被授予“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是青岛人民的光荣,是青岛这座城市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说,“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走在新时代新征程,面向强国复兴伟业,青岛提出“打造工匠之城”,正当其时。


“工匠之城”应当是一座尊崇工匠、尊重劳动的城市。制造业是强国之基,工匠是强国支撑,没有工匠,再好的图纸设计也造不出大国重器。工匠及其所代表的产业工人是国家主人翁,他们用技能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建设城市,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尊崇。尊崇工匠,就是尊重劳动,尊重实干,尊重辛勤的汗水、努力的双手。一座工匠之城,必定是奋斗蔚为风尚、劳动备受尊重,躺平躺赢都没有容身之地。


“工匠之城”应当是一座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城市。只有精益求精,才会自觉突破“舒适区”,无止境追求卓越。很多人在职业技能娴熟后,容易走进“舒适区”。许振超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断自我突破、精进、超越,从一名只有初中学历的码头工人一步步成长为杰出的大国工匠,这样的精神会带动身边人、影响一座城、示范全社会。一座“工匠之城”,必定是永不懈怠、永不自满,始终葆有攀高奋进的自觉和活力。


“工匠之城”应当是一座敢于创新、勇于创造的城市。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任何事业离开创新创造就很难实现发展,“重复昨天的故事”没有出路。就像全国闻名的“振超效率”,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创造。每个人都是各自岗位上的“工匠”,要做成事情、干成工作,就必须勇于打破思维定式、摆脱路径依赖。一座“工匠之城”,必定是大力鼓励创新创造,人人勇于创新创造,让创新之花盛开在创新的土壤上。


(长江日报编委、主任编辑  刘 敏)


做个能工巧匠,同样无愧于时代


许振超这个名字,在中国不陌生,在齐鲁大地上更是响当当。而且,这个名字已经衍生出“振超效率”“振超工作法”“振超精神”等一系列“独家冠名”的工作品牌。作为青岛这座城市孕育出来的码头工匠,许振超身上任何一处闪光点,都是凡人微光的逐渐汇聚,都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工人们最典型的行为范式和最真实的精神写照。现在,许振超已经成为一个可以跨越时代,永不过时的精神符号——只要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奋斗之地,就有振超精神的用武之地,只要有孜孜不倦奋力拼搏的创新创业人群,就有振超式的人物涌现。


毫无疑问,许振超是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他体现了产业工人的时代特点和创新精神。在他身上,工匠精神是更具有民族传承和时代质感的价值体现,这也是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承上启下关键阶段所必须的精神。以他练就的“一钩准”“无声响操作”等绝活而言,这种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精益求精做好本职工作的日常状态,就值得每一名工人向他看齐。许振超用他的行动和经历告诉大家,普通人也可以成为其所在行业和领域的专家,也可以在生产第一线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争创一流。许振超有句话说得好:“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做个能工巧匠,同样无愧于时代”。


工匠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传承深远,体现着中国劳动人民的辛勤和卓越,更蕴含着中国智慧、中国创造。时至今日,当下中国的每一次飞跃式进步,背后无不闪动着一个个大国工匠的身影。他们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他们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他们技艺精湛、勇攀高峰;他们致力于技艺延续、传承创新;他们积极承担时代使命,牢记匠人责任……


(济南日报理论评论部主任、“理响泉城”工作室主编  惠铭生)


“工匠之城”的时与势


青岛充满了浪漫,更洋溢着奋进的激情。


作为名副其实的“品牌之都”,从“五朵金花”到名牌云集,“品牌强市”战略让青岛挺立潮头。


青岛何以能成就众多品牌?工匠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对高质量发展的孜孜以求,离不开对制造业的精益求精。高超娴熟的技能,精雕细刻的理念,是确保品牌形成发展的基石。


“学习振超精神,建设工匠之城”,是青岛布局新时代喊出的又一个响亮口号。“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全国第一个“人民工匠”许振超身上所体现的“振超精神”,正在成为青岛的城市精神标杆,为青岛新型工业化发展助力。


一座城市的精神符号,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也是城市精神凝聚的源泉。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确立为城市的精神内核,是对劳动者最真诚的礼赞,是对劳动精神最好的弘扬。


城市精神的塑造,离不开时代。谋大事者,必先观大势。精于识“时”、熟以用“势”,善于从“时”和“势”中寻找先机者胜。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


新时代,呼唤工匠精神,也呼唤更多的“人民工匠”,新质人才的有效供给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与关键所在。由是观之,学习“振超精神”,建设“工匠之城”,是顺应时代发展之举,紧紧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时”与“势”。


“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新时代需要高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呼唤大国工匠。


“工匠之城”,时至势成,未来可期。


(沈阳日报理论评论部主任  詹德华)


许振超,是青岛的,也是全国的


这是青岛的骄傲,也是全国产业工人的骄傲——2024年9月29日,许振超被颁授“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奖章。从一名普通码头工人成长为一名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产业工人,许振超不但创造了个人奇迹,更为群体争光,成为全国楷模。


许振超是可敬的、可佩的,又是可亲的、可学的。只有初中文化的他,立下“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做个能工巧匠”的誓言,并为之奋斗了数十年,终成“人民工匠”。揆诸现实,起点比他高得多的工人比比皆是,只要锚定目标、矢志不移,行之有力、践之有实,人人都有机会成为大国工匠。


许振超是青岛的,“振超精神”在青岛开花结果。设立“青岛工匠日”、“岛城工匠”培育计划写入党代会报告、“青岛工匠”培育工程上升为全市战略、成立市级“工匠学院联盟”……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取得沉甸甸的成绩,不断擦亮“工匠之城”名片,让青岛建设“工匠之城”的步伐更加自信从容。


许振超也是全国的。日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出台并提出,力争到2035年,培养造就2000名左右大国工匠、10000名左右省级工匠……并把大国工匠和各级工匠人才提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的高度。新时代新征程,全国各地都要学习、践行“振超精神”,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谱写新篇章、创造新辉煌。


(广州日报理论评论部负责人  练洪洋)


因工而美 因匠而荣 因产而兴


提起青岛,不少人都会想到许振超。他从一名普通码头工人,成长为一名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带领团队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振超效率”。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艰苦奋斗、努力开拓的拼搏精神,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互相关爱的团队精神。


无独有偶,在厦门,也有“盖军衔精神”。盖军衔三上南极,在他身上,体现了热爱祖国、爱岗敬业、顽强拼搏、追求卓越的奉献精神和大国工匠精神。


一个人,凝聚一种精神;一种精神,成就一座城。许振超和盖军衔,都是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都是中国工人的楷模,是两座城市的烫金名片,是一个产业界劳模与一个城市良好形象的“双向奔赴”。


因工而美、因匠而荣、因产而兴。弘扬、践行“工匠精神”,对于打造“制造强市”具有重要意义。许振超常说,“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做个能工巧匠,同样无愧于时代”。盖军衔常对团队说:“技术工人必须具备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但更重要的是要拥有高度的责任心。”不同的表达,诠释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弘扬“工匠精神”,赋能“制造强市”。新时代“工匠精神”被赋予“以创新为导向、以技术为生命、以质量为追求”的新内涵。弘扬“工匠精神”,需要载体平台。青岛自2023年起设立“青岛工匠日”,以城市名义致敬工匠,提升工匠人才荣誉感,激励职工建功立业,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打造“工匠之城”、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青岛新篇章”提供人才支撑。


(厦门日报社编委 专副刊中心副主任  王耀杰)


“工匠之城”的底气与雄心


青岛被称为“制造之都”“工匠之城”。这些美誉并非外界赋予的,而是历史沉淀的结果。


作为中国最早开启工业化的城市之一,制造业不仅是青岛经济的支撑,更是城市持续发展与跃迁的重要力量。从19世纪末机车、船坞、啤酒等企业萌芽壮大,到海尔、海信、青岛啤酒、双星、澳柯玛“五朵金花”闻名中外,再到如今的智能制造、产业升级,“青岛制造”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的发展道路,正是“中国制造”砥砺前行的缩影。


2016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引导企业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强产品竞争力。回望历史,“青岛制造”也曾历经跌宕起伏,但对高品质的追求始终如一。制造之城的底气与底蕴,是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默默付出、精耕细作垒砌出来的。匠心聚,百业兴。百年磨剑,百炼成钢,才有了今天熠熠生辉的“制造之都”“工匠之城”。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被授予“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的许振超,是以行动践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青岛将每年的7月26日确定为“青岛工匠日”,既是用城市之名致敬工匠,也彰显了一座城市追求卓越、不懈进取的雄心。让工匠有荣誉感、成就感,让崇尚工匠精神成为社会风尚。我们相信,这将激励更多劳动者以大国工匠为目标,守“匠心”、习“匠术”、明“匠德”,立足岗位拼搏奋斗、踔厉奋发,在平凡中成就不凡,汇聚起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书写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辉煌篇章。


(南京日报理论评论部副主任  刘大山)


能工巧匠在时代浪潮中“破土冒尖”


一线工人许振超被颁授“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奖章,不仅是对他个人成绩的肯定,更是对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对工匠人才的鼓舞,激励广大产业工人在岗位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周礼·冬官考工记》中有:“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工”的职责就是造物,精湛的技艺是工匠的立足之本。工匠精神体现了劳动者的独具匠心、精雕细琢、尽善尽美,蕴含着一份严谨、执着、敬业和创新。许振超带领团队九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创造了全国闻名的“振超效率”,成为当代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


当前正是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一支技艺精湛、工匠辈出的产业工人队伍是基石、栋梁,更是新变革的创新之源。


产业工人“破局出圈”,需要更多“阳光雨露”。日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以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各级工匠人才为引领,带动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多年来,杭州始终大力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早在2019年,杭州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作出《关于在9月26日设立全国首个“工匠日”的决定》,通过人大立法设立了全国首个“工匠日”,讲好工匠故事,厚植工匠文化,全力打造“名城工匠”。


匠心聚,百业兴。对产业工人高看一眼,让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在时代浪潮中“破土冒尖”、在平凡中创造不凡,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活力。


(杭州日报评论部副主任  郑莉娜)


学习“振超精神”

展现“工匠之城”价值追求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大国工匠,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建设制造业强国的重要一环。青岛市积极开展学习“振超精神”活动,正是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许振超不仅是青岛工匠的杰出代表,也是全国工匠的标杆式人物。他带领团队创造的集装箱装卸“振超效率”令人钦佩,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拼搏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值得各行各业认真学习。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弘扬工匠精神,涌现出一批卓有建树的大国工匠。长春市也不例外,像中车长客高级技师李万君、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杨永修都在各自岗位上作出了杰出贡献。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像许振超一样的大国工匠艰苦奋斗、创新拼搏,中国的制造业才得以稳步发展,由小变大、由大变强。


青岛是实体经济大市、制造业名城。在我的记忆中,青岛港、青岛啤酒、中车四方车辆、青岛海尔、青岛海信都是响当当的品牌。这些品牌的塑造,当然离不开一代代产业工人的艰辛付出。尊重产业工人、激扬工匠精神,一定包含在青岛的城市精神之中,这从青岛在全国较早设立城市工匠日就能看得出来。青岛提出学习“振超精神”,也让工匠精神在青岛城市精神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展现了“工匠之城”的价值追求。有这样一种追求,青岛制造业不可能不强,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的前进脚步不可能不稳健。


(长春日报社理论评论部副主任  李旭明)


致广大而尽精微


青岛是一座很有耐心的城市。大批驰名中外的“青岛品牌”已经证实青岛的耐心颇具眼光。当前,青岛正在学习“振超精神”,建设“工匠之城”。这意味着青岛要继续把耐心用到极致,升华为城市的价值追求。


建设“工匠之城”,方向比努力更重要。10月中旬,国家层面印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为青岛建设“工匠之城”谋定了大方向。依照这个顶层设计,青岛再结合自身产业实际,特别是对照“青岛产”的“人民工匠”许振超的事迹和样板,必将快速在全国打响“工匠之城”的青岛品牌。


“工匠”前面的形容词,决定“工匠”的底色。今年国庆前,习近平总书记为许振超颁授“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奖章。“人民”二字赋予了“工匠”至高无上的使命和责任。这是许振超的底色,也是学习“振超精神”以及青岛建设“工匠之城”的底色。


建设“工匠之城”,还需要致广大而尽精微。致广大,就是心里要有“大方向”,要胸怀大局、敢于攀登;尽精微,就是要精益求精,在细节与精度上追求极致。此外,新时代工匠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把“创新”刻进骨子里——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惯性,对现有的生产技艺大胆革新,进而给行业、产业技艺带来突破性贡献,促进生产技艺水平提升,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青岛与大连隔海相望,在资源禀赋、城市规划等方面有许多相近之处,两个城市有着巨大的互动和学习空间。尤其是两个城市都肯在细节上下功夫,耐心打牢基础,沉潜蓄势,厚积而薄发。


(大连日报执行副总编辑  刘 畅)


初心与匠心


回顾许振超几十年的职业生涯,初心与匠心是两个绕不过去的词语。


矢志如斯,初心如磐。从1974年参加工作的那一刻起,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许振超把码头当作了实现人生理想的试验场,把劳动伟大当成了人生坚守的信念。劳动可以洗涤灵魂,让人从内心深处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进而才会有内生动力去钻研,去思考。也正因为如此,劳动辛苦,但更显伟大。


器物有形,匠心无界。许振超敏锐地发现,不断革新的技术和装备将改变产业工人的工作模式和环境,必须要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才能够不断攻克技术难题,提升工作效率。也就在这一刻起,许振超开启了从工人到“工匠”的进击之路。当下的时代,工匠精神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各行各业劳动者的价值追求。“当一个好工人,要用一辈子的拼搏来回答和证明!”是许振超的座右铭。如果将时代比作一场交响乐,这句座右铭,是名为“拼搏”的乐章中不可或缺的重音,也是大国崛起之路上催人奋进的鼓点。


许振超的故事,或许就是青岛这座拥有悠久产业历史的城市不断创新、不断奋进的缩影和例证。现代工业的最关键要素,是一流的产业,而一流的产业离不开一流的产业技术工人。这意味着,工人的技能水平、创新能力及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企业竞争力和国家整体经济实力,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当无数像许振超这样的技术工人通过自己的双手,将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与青岛既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充分结合起来后,一个极具生命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也将成为青岛向“未来”起势的重要支撑。


(成都日报思想理论中心副总监  张 舟)


城市与工匠的“共鸣”


在《管子》一书里,有一段特别有趣的表述,主题是关于工匠与城市相互成就的。


桓公问管仲:“划定人民居处,安排人民职业,应怎么办?”管子先回答说:“士农工商四民,是国家的柱石之民。”对于手工业者,他特别提到要使工匠居处相聚而集中,察看好的木材,考虑四时活路,分辨质量优劣,安排各种用具。在评定等级、考计规格、裁断器物的时候,要注意齐全和精致。这样,互相谈论工事,展示成品,比赛技巧,提高智慧。


由此可见,自古至今,“共鸣”是城与人的最好关系。从这个角度讲,只有城市的发展才能聚集优秀的工匠。比如,青岛将每年7月26日定义为“青岛工匠日”,不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用城之名致敬工匠。正是因为这座城市澎湃发展的策马扬鞭,才有了“青岛工匠”们凝聚荟萃的勇立潮头。一如许振超,从一名普通码头工人成长为一名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带领团队9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创造了全国闻名的“振超效率”,其背后离不开“城”的力量。


同样,正在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青岛,也比过往所有时刻都更迫切需要一大批技术娴熟、手艺高超的工匠型技能人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从许振超到张连钢,从“齐鲁工匠”到“齐鲁大工匠”再到“大国工匠”……熠熠生辉的“青岛制造”名片,离不开工匠精神的优秀传承;青岛近年来取得的科技成就、建设的重大工程,也都离不开“青岛工匠”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实干,刻印着能工巧匠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身影。


城与人同频共振,人与城共赴未来。城市和人才的“双向奔赴”,成就了青岛“工匠”与城市的双份精彩。


(青岛日报理论评论中心主任  鞠培霞)




来源 | 青岛日报





三心大港
本公众号为山东港口青岛港大港分公司信息发布平台。欢迎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