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人才梯队核心问题是它:评价区分

职场   2024-12-25 17:03   北京  


作者丨夏惊鸣

来源 | 华夏基石管理评论(guanlizhisheng2015)


怎样才能让组织充满活力?首先要有评价体系,比如职位等级、薪酬等级、人才梯队;其次要有评价区分;最后要有竞争流动。评价体系是战绩、能力、导向的反映。


如果评价区分做不好,人才梯队就会有问题,我们的“高目标、高绩效、高回报”机制也会存在问题。所以,评价区分是核心。


怎样才能做好评价区分呢?我们总结为十条原则,本文将就十条原则进行逐一讲解,突出几个重点方面。


01

原则一:

要追求导向正确, 而不是数量精确


很多企业做绩效评价,为员工打分可能分别是97分、96分、95分,发奖金也会把这个分数当成系数。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我们追求的一定是导向的正确。导向是什么?一定是把那些打胜仗、做贡献,尤其是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和完成挑战性任务的人区分出来。如果绩效评价不能做到这个程度,那怎么做都是错。反之,只要能够把这些人区分出来,有没有考核表都不重要。


02

原则二:
绩效评价是区分,不是衡量

绩效评价的关键点并不是衡量每一个人的贡献,而是重在把行为表现区分出来。要想精确区分出每个人的贡献大小,太难了。但是,根据行为表现把前20%、后10%、中间的70%区分出来,一点难度都没有,只存在敢不敢去区分的问题。团队的领导甚至闭着眼睛都能知道,哪些下属哪些方面比较优秀,哪些需要改进。但这里我们强调,一定是区分,而不是衡量。


03

原则三:
组织绩效重于个人绩效

这一原则最本质的原因在于,组织绩效能够体现为明确的成果,而个人绩效则不一定。个人的成果有时不好定义,但当衡量标准提升到部门、业务单元或整个公司层面时,绩效可以通过成果来定义。因此,只要始终坚持以达成公司想要的成果为导向,评价就会变得容易起来。


例如,如果今年公司的目标是实现5亿元净利润,而最终赚了10亿元,那么将薪酬总额翻倍,可不可以?至于接下来怎么分配,那是另一个需要讨论的话题。


我们首先要确保所有资源配置能够指向想要达成的成果。一般来说,组织绩效是能够明确定义的成果。在成果明确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判断今年的目标是否已达成。在这个前提下,个人绩效只需要用排序法就可以确定,不必设计各种复杂的指标。


04

原则四:
绩效指标要体现赢的逻辑

从这一原则上看,很多企业做得并不理想,但做到这一点却非常重要。例如,公司层面的绩效指标要体现公司赢的逻辑,部门的绩效指标要体现部门赢的逻辑,关键岗位的绩效指标要体现该岗位赢的逻辑......当然,所有这些都应与战略目标保持一致。下面我跟大家分享几个案例来进一步阐述这个问题。


案例1:


一家ODM公司曾设定了一个核心指标,即实现5亿元营收。我认为,那只是关系到它的战略客户数和战略客户市场占有率(市占率)。如果仅仅是以5亿元营收作为核心指标,公司完全可以通过大量的小客户东拼西凑地达成这个指标,但结果会怎样?这些小客户的经营并不稳定,普遍面临“活得过今天,却不知道有没有明天”的风险。


另一家生产检测设备的厂家,同样只将目标着眼于营收,结果导致许多大客户流失,包括像华为这样的“金质客户”也都没能把握住。通过接一些小客户的散单,尽管可以完成当年的营收目标,但是其逻辑却是错误的。如果不能尽早纠正,公司就有可能走上衰退的道路。


案例2:


一家光伏支架企业将其核心指标定位于营销体系,分别是营收、利润和应收账款。这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接下来,它确定的战略指标是什么呢?是订单的准确率。因为订单的预测不准,各相关部门都在抱怨,也影响了内部的协同。后来,我请他们好好地思考和讨论一下这几个指标,并判断正确与否,其目的是帮助他们重新聚焦公司的业务逻辑和战略状态。


光伏企业,尤其是光伏支架企业,赢的逻辑是必须抢占市场。作为项目型企业,他们主要的大客户一个是投资者(即投资电站的企业),这类企业所追求的是发电站生命周期收 益的最大化;另一个是EPC企业(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等过程或阶段的承包方),这类企业最关注的是初始成本(不管最终的发电量如何,都要控制初始成本)。


这里面的关键指标是什么?是交付的保障能力,要保证及时交付。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快速响应、处理得当的能力。比如,发电站生命周期的发电效率要平衡,初始投资也要平衡,可以说是各有利弊。当然,这也是产品设计所决定的,所以,交付保障随时、及时响应便成了很重要的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追求成果,设立营收、利润、应收账款这样三个核心经营指标并没有问题。但紧随其后的必须是追求客户满意度,客户满意了才能持续合作。


然而,大客户的满意度怎么衡量?并不需要通过所谓的表格和调查来实现,那只是一种形式化手段,因为满意度主要体现于对交付的保障和对服务的响应,只有在这两方面坚持做好,实现客户满意度的提升,企业才有长远的预期。


另一个核心指标是赢得竞争,即实现市占率的增长,赢过标杆对手的市场增长。因此,在各种各样的指标中,我们保留了营收、利润、应收账款三个核心经营指标,之后是客户满意度和市占率的增长,争取比标杆对手更迅速。如果企业持续这样做,会不会赢?能不能获得成功?按照这个逻辑,这家企业目前在世界排名前十左右,其目标是争做世界第一。


这就是要求其在每一个市场都比世界第一的企业增长得快,在每一个市场都比竞争对手市占率提升得快,这样才能在未来超越它,成为第一。因此,这家企业后来把三个指标调整为五个,其中包括保证客户满意度、保证交付和服务响应的速度。影响客户满意度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每年的情况都有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每年的指标也要有相应的调整。但企业一定要有这样的思维逻辑,指标的设计才有可能正确,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做好这一点其实是困难的。在现实中,管理人员往往像一个将军一样,要组织大家做战略解码、组织绩效讨论,还要反复强调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指标化,还要建立指标库。但是我个人是反对通过指标库来做绩效考核的。做绩效时,一定要思考和讨论公司今年打什么仗,战况怎么样,怎么打才能赢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把我们赢的逻辑想清楚,正确的指标自然就会出来。


05

原则五:
事前约定、动态调整与“秋后算账”结合


每年年底做战略解码、组织绩效,并为此签订KPI责任书, 这就是事前约定。然而事前的约定未必准确,所以很多企业会被KPI绑架。KPI确定以后,重要的任务当然要付诸时间和精 力。但有些任务也很重要,KPI却没有,那么就不做。反过来,一些事情是KPI事先确定的,尽管它没有什么价值,所有人员还是要全力以赴。


这是不是被KPI绑架了?所以,一定要有事前的约定和过程中的动态调整。


动态调整靠什么?经营分析会,包括月度经营分析会、季度经营分析会,以及年度经营分析会等。很多企业的经营分析会做得并不好,变成了表演现场,导致大家很反感,心不在焉。


开经营分析会的过程就和将军带兵打仗的过程是一样的,是一线把战况详细报上来,然后由长官去思考,这个仗打得怎么样?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目前面临哪些问题?有哪些差距?还要不要继续打?下一步怎样布局,怎样调整,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围绕着作战思路以及任务的思考。


具体到企业,经营分析会应该是围绕着战略解码的思考, 其本质是围绕着赢的逻辑,而不是围绕着KPI的指标,不能被KPI所绑架。一切都是为了打胜仗。只要与打胜仗的逻辑相悖, 就要在月度经营会上给出调整。调整之后,还要与“秋后算账” 相结合,所以年终一定要做好述职工作。


因为我们即便在事前约定的基础上做出了动态调整,难免会有一些没有来得及调整的任务。年终述职就是鼓励大家及时攻坚那些KPI没有约定的战略性项目,公司对此要予以承认,明确干部在KPI之外做了哪些事,并且纳入综合评定。所以,千万不要把绩效管理简单化。绩效管理就是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就是领导履行管理职责的一个核心任务、核心抓手。


06

原则六:
由外部定义成果/对标改进

有一年,华为非洲某国代表处的业绩在全公司排名前五,比上一年增长了80%,业绩可以说是很好的。但是,当年这家代表处的绩效评估为C,亟待改进。为什么?因为在这个区域, 爱立信增长了200%。


两相对照,华为实际上打了败仗。这个案例说明,业务做得好不好,一定是由外部来定义的。也就是说,和竞争对手相比,我们打的是胜仗还是败仗?对客户来说,他们对我们到底是满意还是不满意?我为什么为前述的光伏企业增加了两项战略性指标?正是基于由外部定义成果这样一种认识。


有时,我们定义目标值时很有激情,将目标定得很高,结果发现整个行业都在高歌猛进,或者某个竞争对手的增长比我们快,这都意味着我们打了败仗。基于此,我尤其建议对干部的领导力和管理能力做同步评估,把绩效管理能力作为领导力的一个核心指标来评估。


华为有AD团队和ST团队,后者负责的是业务,前者负责的是管理。如果AD团队经常被投诉,认为他们的评估不够公平、公正,就可以认定其管理能力存在问题,而这会影响其成员的晋升。


07

原则七:对领导力/管理能力的评估

提升干部领导力的核心抓手是目标管理。如果大家都能按照目标管理的方法行事,那么考核要不要跟上?如果不进行考核,大家还会不会如此?显然,做好绩效管理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绩效管理做起来难,做好更难。然而,作为考核管理团队的重要项目,它可以对干部的领导力、管理能力做出正确评估,因此我们必须迎难而上。


08

原则八:集体评议

任正非曾在一篇文章中对集体评议做了反思,认为这种形式不够好,有待优化。然而,在我看来,绩效管理当中的集体评议制度非常有效。


第一,为什么绩效管理很难?完全是因为人性在作祟。例如,甲评价其下属乙的绩效为C,乙马上就知道了,他会认为甲对他有偏见,或者认为这个评价很主观,不公平。由于下属中可能有各种性格的人,对同样的考核结果,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问题也会层出不穷。


第二,集体评议减轻了大家的评估压力,避免了评估人与下属的直接冲突。要想对这样的冲突防患未然,需要对被评估人做思想工作,并在下属当中寻求平衡。


第三,集体评议是以集体的名义对个人进行评估,是从领导评价变成了组织评价,更显客观,所以被评价人的感受会发生变化。


基于以上几个原因,我始终认为集体评议是一个好方法。


需注意,集体评议不是360度评价,而是一种管理。比如在一个体系当中,管理层包括司令员、政委和参谋长,那么集体评议就是这三个人对整个队伍做出的排序和评议。它是体系内的一个维度,不涉及体系之外。


当然,如果部门太小,就没有必要采用集体评议。华为的管理体系覆盖了好几百人,也有司令员、政委、参谋长等角色,因此可以形成AT干部团队,下设HRBP。在这种组织架构之下,考核的最终决定权属于司令员。


但集体评议是通过干部团队的民主评议过程选举出来的。这并不复杂,不需要做比例、做权重,否则决策的过程反而会僵化。当然,集体评议还有很多变种,比如在人很少的情况下, 部门不到20个人,也没有HRBP,就没有必要进行集体评议。


事实上,并不只有中国人觉得管理有难度,全世界的管理者都不愿面对冲突。因此,集体评议不仅要公正,而且要公开、透明,要现场排序。不能开闭门会或写个条子让HR去执行。如果这么做,可能会发生很多种不可预知的结果。管理者要是不想得罪人,唯有坚守客观这一条路径。而为了避免误解,就要在客观之上,实现公开、透明。事实证明,国企采用这种方法,取得的效果是不错的。


09

则九:分层分类

评价不能完全按照部门划分,小的部门要往上一个层级,将人员分成某几个层级或者某几类(如技术类别、管理类别等) 来进行评估。


10

原则十:正态分布

必须区分前面的20%,后面的10%,以及中间的70%。至于这个比例到底是2:7:1 还是3:6:1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头部和尾部区分出来,实现优胜劣汰。当然,对一线员工而言,评价机制并不复杂,也未必符合正态分布的特点,因为他们主要采用的还是计件或者定量考核。


如果是职员不能够计件,还可以使用排序法,即从工作量、工作价值两个维度进行简单排序,不需要更多的所谓模型或者方法。当然,其背后也要有运营体系的支撑,要有检查的过程。


以上就是绩效管理当中有关评价机理的十条原则。如果企业都能做到,相信我们企业的绩效管理可达到七八十分。事实上,做到八十分就已经非常优秀了,要想超过九十分,目前来讲还是很难。需要提醒的是,在操作中,应特别注意这些原则中的第四到第八条,尤其是第四条。



作者:夏惊鸣

来源:华夏基石管理评论(guanlizhisheng2015)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若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小编



“码”上关注易才
解锁更多HR新鲜资讯


欢迎拨打业务咨询热线

400-098-7766

或添加易才小助手进行咨询





易才集团
易才成立于2003年,总部位于北京,依托云端人力资源综合服务平台,全国网点覆盖,为企业提供涵盖薪酬社保、用工管理、健康福利、融合就业、出海服务等在内的一站式人力资源综合解决方案。咨询热线:400 098 776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