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有一位民间琴家,因居住在齐国首都的“雍门”而被称为“雍门周”。
他的琴艺高超,远近闻名。
有一次,养尊处优的孟尝君想要为难他,就说:“先生弹琴能使我悲伤吗?”
雍门周心想,这不是故意找茬儿吗?但很快便心生一计,回答道:“听琴者要有过不幸的经历和感受,才能与悲曲产生共鸣。”
紧接着,他开始分析局势,指出孟尝君随时可能被秦、楚两国进攻的危险处境,并描绘了国破家亡后其坟墓荒凉的景象。
在这一波巨大的心理暗示之后,雍门周才慢慢弹起琴来。
孟尝君听罢,果然悲伤起来,说自己已经像是一个亡国之人了。
其实,要想深入理解琴曲并有所感,听琴者需要有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基础。
正如千古流传的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伯牙弹琴时,无论是表现巍巍高山还是潺潺流水,子期都能心领神会。
试想,如果子期没有见过高山、听过流水,又如何能感受出琴曲的意象呢?
因此,有送别之愁的人,才能听懂《阳关三叠》;有家国之忧的人,才能听懂《潇湘水云》;有故友之思的人,才能听懂《忆故人》。
另外,听琴者的性格气质和精神追求,也会与对应的琴曲相契合。
比如,热爱自然之人,喜听《流水》;风骨傲然之人,有感于《梅花三弄》;心境淡泊之人,则易为《平沙落雁》所打动。
总之,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能唤起人们感受和体验的艺术。
听琴者将个人的经验、思想融入音乐之中,能更加强化音乐审美体验的丰富性,激活心灵反应的复杂性,进而产生难以名状的、深沉的情感体验。
因此,作为一个好的听琴者,需要多经历世事以增长阅历,行万里路以扩大眼界,读万卷书以积累经验,这样才能更深刻地体悟琴曲之意蕴。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侵删)
-END-
度一古琴馆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