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琴图》是一幅传为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创作的绢本设色工笔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所绘为松下抚琴赏曲之情境。
画中有一苍松,枝叶郁茂,旁有翠竹数竿。
松下一人(相传为宋徽宗本人)身着道袍,轻拢慢捻,抚琴操缦。
另二人坐于下首恭听,一侧身,一仰面,神态恭谨。
画中仅用松、竹、石等表示庭院环境,悠扬的琴韵似在松竹间流动,构图凝练平衡,人物神态细致传神。
画中弹琴者垂足而坐,看似平常,实则大有玄机。
要知道,古时人们总是席地而坐,习惯于将琴放在腿上弹奏。
随着古代家具的发展,自唐代以后慢慢向“垂足坐”改变,到北宋时兼有“跪坐”与“垂足坐”两种弹琴姿势。
宋徽宗是一位才华横溢且新潮激进的“文艺皇帝”,他又如此热爱琴艺,自然是选择“垂足坐、桌上弹”这种新方式了。
此外,有研究认为,由于重心不同、用力不同,两种姿势对于弹琴来说是有很大区别的。
把琴放在腿上弹,身体重心偏后,琴体稳定性也不够,使得左手不能过于用力按弦滑音,从而导致唐代以前的演奏是以右手为主,声多而韵少。
而把琴放在桌上弹,垂足而坐,琴体稳定性较强,身体重心前移,使得左手可以充分自如地按弦滑音,从而导致宋代以后的演奏逐渐以左手为主,声少而韵多。
特别是在明代晚期的琴谱中,我们会发现左手的技法十分丰富,可见“声少韵多”的演奏已经逐步成为主流。
这么说来,宋徽宗预见了这一发展趋势,早就在《听琴图》中定格了自己的艺术理念,还真是令人佩服呢!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侵删)
-END-
度一古琴馆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