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简介
崔佳:河北大学教育学院特聘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国家心理咨询师,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项目专家
这么大的话题,肯定不是这一篇文章能解决的,我只不过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对这个问题的想法。先说结论:老师和家长通常用的激励孩子学习的方式,是无效的。奖励:如果你好好学习,我就给你买XX/就给你积XX分……如果学习是为了获得奖励,那他很难真正从态度上爱上学习,毕竟现在学习的充分理由是“获得奖励”,而不是喜欢学习中的体验和收获。这就是为什么我常说外部激励常在挫伤学习的积极性。惩罚:如果你不好好学习,我就让你罚站/打你/不吃饭/当众批评……这样的惩罚,当然不会令孩子产生与学习相关的积极情绪,而且,“不被惩罚”变成了学习继续学习的理由。由此可以推断,一旦孩子不在乎被惩罚,或者当大人无力惩罚的时候,孩子就没有动力好好学习了。讲道理:你是为了我们才学习的吗?不是的,学习是为了你自己。这些道理本身都没错,但很可能没有效果。不管道理怎么讲,只要孩子看到老师/家长为了学习这件事费尽口舌,就已经知道了:老师/家长非常期待我的学习。那么,“满足大人”就成了学习的充分理由,而这个充分理由跟他自己对学习的态度无关,他可能有一些学习的行动,但是一旦发现老师/家长永远满足不了,或者老师/家长不再期待的时候,他也没有动力好好学习。你看,老师和家长想要让孩子改变学习态度,就要为孩子留出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探索为什么要学习,而不是把“学习的意义是什么”这件事大包大揽在自己身上。2023年疫情结束后,很多歌手都在开演唱会,我在网上看到了很多人去演唱会上致敬自己的青春。在评论区看到了很有意思的现象。购买了演唱会门票的人,一直在试图让其他人相信“体验感多好、票价多值得”,没有购买演唱会门票的人,一直在试图表达对看演唱会的人的不理解,用尽了疯狂类的字眼还会批判他们“不一定爱护自己的家人却去取悦一个爱豆”。很有意思的是,这两拨人很可能是一波人,因为如果抢票没成功的话,那个想看演唱会的人很可能就会说“看现场有什么意思,哪如在家吹空调听CD,还省钱。”所以,想让孩子爱上学习,那就先用规则激发孩子学习的行动。管你喜不喜欢,先学习再说。这时候恐怕就会出现一些大问题:太过于用规则强迫孩子学习,很容易让他们逆反,可能适得其反。所以,激发行动还需要注意两个原则:第一个,登门槛原则。先从小行动开始卷入,比如每节课提一个问题、每节课搞懂一道数学题、每周提交一次作业等等。先把小事做好,才愿意攀登高峰。第二个,可选择性原则。让学生选择他可以做什么,而不是只用规则硬性要求,即便是最小启动行为,也要给他选择权,比如上述行为中,让他任选一个。对厌学的孩子,最好从他们已有的行为入手,重新建构,对他们的态度做出更积极的解读。比如,一个孩子喜欢玩游戏,那就一起聊聊他们是怎么从青铜一路打到王者的,然后提一个标签:“你是一个不服输的人。”这就对他玩游戏的行为进行了重新建构,你不是不爱学习的人,不是爱玩游戏的人,而是一个不服输的人,然后继续追问:“你在升级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你想到过放弃吗?最想放弃的一次,你是怎么走过来的?”或者采用引导策略:“哇,你打到了王者!是只要玩足够长时间,就能成为王者吗?”他可能会否认:“不是的,这还得靠技巧,靠努力的。”通过这样的对话,孩子对自己的理解也会出现一些变化。他不再是一个贪玩的,不负责任的小孩,而是一个有决心、有毅力、遇到困难绝不放弃、想方法的挑战者。如果他能从这个角度理解自己,那么很自然地,他就会问自己:“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我为什么要放弃呢?”你看,老师/家长不需要把他的行为变成好好学习,而只是影响他对“打游戏”这个行为产生不一样的理解,让他重新建构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橘林教育教师成长学院收听《班主任沟通训练营》《班主任成长学院》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