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简介
崔佳:河北大学教育学院特聘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国家心理咨询师,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项目专家
包括我自己在内,之前总以为“无生”课堂可以假设“学生在现场”,也要同时展示自己的组织学生的能力。事实并非如此,无生课堂是展示教师“教学”能力的地方。“教学”能力还可以改为“讲授”能力。是的,一个优秀的老师是会“讲授”的,而不只是会“组织”学生忙来忙去的。最难的不是组织学生活动,而是真的把“讲授”做好。老师如何通过自己的讲解去解决这些问题?“讲授”才是基本功。如果讲不好,那组织学生自学?那学生要老师做什么?如果我们只用数学的语言讲数学,用自动化的语言讲自动化,用生物化学的语言讲生物化学,那学生念书不就行了?为什么要来听我们的课?老师上课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难道是在固定的时间把学生圈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读固定的知识、做无指导的讨论么?我想不是,所以,得会“讲授”。建议大家,每节课都找出来一个“15min”专门用于刻意练习讲授法,所以,了解一下认知冲突法、案例分析法、类比法、对比法、归纳推理法、实物演示法、标准示范法等……如果你不知道我说的这些讲授法是什么,那你该学习了。大部分老师会讲“45min”的课,但是不会讲“10min”的微课。10min的微课不是让把所有内容都迅速讲完,也不是把所有教学活动都描述一遍,正因为存在着这样的误区,才会发现很多老师讲着讲着就把“授课”变成了“说课”。说自己如何上课,却不展示自己如何上课,这说明不理解“教”到底如何发生。归根结底,我会发现这不仅仅是老师分不清“授课”和“说课”的问题,更多的是:第一,不会对一节课的目标进行拆解。目标拆分不了,就进行不了下一步的拆分。第二,不会对教学内容进行组块处理。不能组块处理的学习内容就没有结构化,也无法帮助学生整合和应用学习内容。第三,不会上无生课堂,这也就回到了01的问题。没有学生在现场就不会讲课了。所以,还真挺建议每位老师都自己录制点“在线微课”,这是锻炼目标拆解、内容组块设计、讲授的好方法。好容易有老师回归学科教学内容、回归了学习目标,也回归了“讲授”,但是却忘记了“学生学习”这回事。把讲授当成演讲,把课堂当成了自己的秀场,把教学当成了表达,真正的讲授是讲给学生听,让学生链接到旧知,让学生发展出新知,让学生体验到情感和学习的用处。如果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那就是“雁过无痕”,老师热情地讲、学生冷漠地听。把课堂当秀场的老师,只顾着去展示自己“学识渊博”,忽视了学生旧知的匮乏,或者忽视了学生想象的缺失,不提供背景信息,不提供必要的想象空间,不提供必要的结构化重构的内容,不引导学生联系必要的旧知……不提供以上这些必要的学习支架,怎么能确保学生能发展出新知呢?如果以上必要的支架都提供了,那提供的形式是什么呢?但凡了解点“可视化”技巧,就知道,以上的这些学习支架如果只是老师自己嘴巴吐露出来,是没有办法在学生头脑中刻画处痕迹或者引发共鸣、思考、精加工的。必要的可视化处理非常重要。知识可视化,是一种学习科学,也是一种学习技术。没有学习科学和技术,空谈教学内容,怎能真正发生知识的“转移”和“内化”呢?教学不是想象,还是要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科学、技术与艺术上。还是推荐大家至少系统地读一本教学相关著作。读一本就行。☟☟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橘林教育教师成长学院收听《班主任沟通训练营》《班主任成长学院》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