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这里是每周带来新知识的小梨花上周我们讲到,我们拿到稿件,首先要拿出纸笔,给稿件划分层次,找出稿件的中心思想。
那么,有同学就问了:老师,我明明已经把稿件的层次划分清楚了,可是录制的时候还是像念稿呀,怎么办?其实呀,试音的时候之所以“念稿”,是因为你只是在把稿件“读”出来——
这就是说,在你的眼里,稿件就是稿件,就是一堆文字;
而在播音老师主持老师眼里,稿件不单单是文字,它还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段段电影。如果你没有上面的想象和激发情感的过程,看见稿上的字了,就把它念出来,这不就是“念稿”嘛。
对,你没猜错,这就是咱们梨花的老师们经常说的“场景感”。
那么,什么是情景再现?老师们又是怎么把文字转化为画面呢?且听小梨花慢慢说来~
什么是情景再现呢?简单来说,就是咱们在试音的时候,把稿件的内容,还原成一个个具体的场景和画面,这个过程就叫做情景再现。首先,咱得先清楚稿件究竟在说什么,开头是怎样的,中间有没有转折,结尾的时候是怎么升华的?一共有哪几个层次?这就是咱们上周讲的划分层次。
这样,在试音的时候才不至于思绪紊乱、顾了前面顾不了后面。
前面我们讲过,要想试音时不“念稿”,就得把文字转化为画面。
有时候,稿件上写的内容咱们不一定经历过,我们就可以把自己代入进去,假设你就是故事的主人公,你会有什么感受?
当温热的肉体一接触冰冷的水时,它的感觉并不是冷恰恰相反,倒像被火燎一下或是感到一把烧热的刀子在全身狠狠一刮。
这个感觉倏地一过,那种透骨的凉意才刷地一下浸过来紧接着像有千万支冰针穿皮肉而进,在骨头上啮着、锯着、钻着……
这个稿件呢,讲的是主人公出海捕鱼不幸遭遇风浪,在茫茫大海中艰难求生的故事。
虽然咱们可能没有这种经历,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我们全身落入水中,就比如说跳入游泳池的那一瞬间,冰冷的水包裹住身体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觉;
没去过游泳池也没关系,相信大家在手机上、电视上也看过跳水比赛,如果你就是跳水运动员,在落水的那一刻,你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这样,我们就能真切体验到稿件中现场环境、气氛转变的节奏,从而更好地融入感受、抒发情感。
做到了前面两步,相信大家也会自然地萌发出一些感受了。
这一步并不困难,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把握好稿件的整体基调。
就比如说前面落水的例子,你可以会觉得后怕、惊险,也可能会想,我可不能像他那么鲁莽,一个人一条船就敢去出海……
如果作者想通过这件事,表达对人类勇气的赞歌——那前面的这些想法,是不是就跟稿件的中心思想背离了?
而事实上,作者正是想歌颂这种难能可贵的勇气和冒险精神。
所以我们在配音的时候,就不能光体现出他落水时的害怕、惊恐,还要表现出他与大自然、与命运搏斗的决心。
一般来说,感受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
所谓形象感受,就是具体的感受,可以被感官直接体验到,比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等。前面渔人落水的例子,就有视觉和触觉的感受。
而至于逻辑感受,主要是稿件里面的内在逻辑,比如文稿中的对比、递进、转折等。这种感受一般出现在新闻类稿件,或者是夹叙夹议的稿件中。
形象感受很好处理,但是要注意文章的基调和中心思想。而处理逻辑感受,就要体现出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即使……、但是……”,后半句的语气就要强烈些;又如“有的……,有的……,还有的……”,语气就要逐渐递进,体现出篇章的关联。
完成了前三步之后,逻辑的递进、情感的渲染就已经很到位了。
但是,在结尾的时候,往往还需要进行一下升华,这样才能更好达到稿件之外的效果,使听众受到一些教育意义。
然而,如果我们在录制的时候强行升华、矫揉造作,就会使人感觉十分生硬。不能不能为稿件加分,反而还拉低了自己的中单率。
这时,我们需要抓住感受,内化于心,让听众觉得就像是在讲述自己的切身体会,这才是现身说法的真正含义。想想咱们在讲起明星或身边的八卦的时候,是不是更有亲身感受,讲起来更形象,更生动,更使人信服。
不过要注意的是,在录制稿件的时候,无动于衷是不对的,但是自我陶醉、添油加醋而忘了受众,也是有失偏颇的。
最后来到投票环节,你觉得这四步哪一步最有用呢?一起来看看吧~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也可以试着录制一下文中所提到的例子,把声音发到后台,标明“情景再现”四个字,小梨花会看到的~
最后,别忘了点击最下方的“点赞”和“在看”,“分享”给朋友看看哟,咱们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