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徐志摩刚到美国留学的照片,拍摄于1918年,徐志摩21岁,骑着单车意气风发。
他的父亲却说,送志摩出国,是他这辈子最后悔的决定。
老父亲晚年痛哭流涕:
如果不出国,就不会有后来接连的悲剧,徐志摩也就不会英年早逝……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浙江的富商,当时在沪杭一带的金融界有不小的地位。
他送徐志摩去国外读金融学,是希望儿子学成回来继承家业。然而事情的走向令他始料未及。
一开始徐志摩不负所望,乖乖进入美国的克拉克大学读银行学,在学业上一路开挂,入学短短10个月就学成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和一等荣誉奖。
徐申如高兴坏了,以为儿子毕业就会回国,可他错了。徐志摩并不满足,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系。
徐志摩太优秀了,很快吸引到一帮外国朋友,都是一些追求自由、享受生命的人,他们对徐志摩的人生观产生重大影响。
一个叫罗素的哲学家,更是让徐志摩产生了离婚的念头。
罗素的婚恋观很奇特。他当时和妻子结婚8年,感情稳定,却在一次外出骑行时,突然觉得自己不爱妻子了。
因为这个不着边的理由,回家立马和妻子离婚。
罗素一生爱过7个女人,和其中的4个结了婚。在别人看来是滥情,在徐志摩看来却很酷。
受罗素影响,徐志摩也“突然发现自己不爱妻子”了。
徐志摩当时的妻子是张幼仪。
虽然是包办婚姻,但徐志摩出国前,还是和张幼仪过得很幸福,生了一个儿子。
或许因为当时徐志摩只是一个小镇青年,视野还比较窄,并不嫌弃张幼仪的“小脚”。
如今出国见识了西方世界的开放和自由,徐志摩摇身一变成了“西服”,自然就看不起张幼仪这个“小脚”。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林徽因的出现。
林徽因长相漂亮,气质高贵,又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她的美在民国时期算得上是天花板级别。
徐志摩会对她痴迷并不奇怪。
对比之下,徐志摩越发觉得张幼仪配不上自己,林徽因才是他的理想伴侣。
可见,男人的视野不能打得太开,否则会对女人的婚姻幸福构成威胁。徐志摩就是典型例子。
他不顾张幼仪刚刚为他生下次子,赶到医院逼迫她离婚,最终如愿以偿成了第一个在报纸上登离婚启示离婚的中国男人。
消息传回国内,徐申如暴跳如雷。他引以为傲的宝贝儿子,竟成了抛妻弃子的渣男!
更重要的是,徐申如辛苦建立的完美封建大家族将不复存在。
而且张幼仪的娘家是宝山有名的望族,有对方的支持,对徐申如的商业发展非常有好处,如今都成了泡沫。
雪上加霜的是,徐志摩离婚后追求不到林徽因,很快又爱上同窗好友王庚的妻子,也就是民国有名的交际花陆小曼。
俗话说,朋友妻不可欺。“西化”了的徐志摩却不以为意,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由追求真爱的权利,不应该被外界眼光束缚。
这可把徐申如气得够呛。
当时国内的社会风气还比较保守,儿子顶着“抛妻弃子”的帽子已经够难堪了,如今又加上一项“夺友之妻”。
徐申如觉得没脸见人,也拒绝参加徐志摩和陆小曼的二婚婚礼。
徐申如始终不愿承认陆小曼这个儿媳。因为陆小曼,他后来和儿子的关系闹得很僵,几乎翻脸不来往,还切断了给儿子的经济补给。
偏偏陆小曼特别能花钱,徐志摩月入几万都不够她花,最终也因为缺钱酿成悲剧。
1931年,徐志摩为了省钱,搭乘免费的小飞机去听林徽因的演讲,途中不行遇难,年仅34岁。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彻底将徐申如击垮。
徐申如在整理遗物时,看到开头那张徐志摩刚到美国拍下的照片,瞬间老泪纵横:
当初不送他出国就好了。不出国就不会“西化”,就能和幼仪生儿育女,安安稳稳过一生……
只能说,人生在世,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参考来源:傅光明讲座——《徐志摩与“人间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