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课堂 | 《泉州的世界文化遗产及其普遍价值》讲座纪要

财富   2024-07-23 15:44   北京  



7月15日下午,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副馆长林瀚为学员们带来了2024年北京大学优秀中学生暑期课堂(考古学)系列讲座第三讲《泉州的世界文化遗产及其普遍价值》。




01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

林瀚老师首先为学员们介绍泉州的国家战略地位和历史文化底蕴,从“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这一项目成功申遗说起,这一项世界文化遗产填补了中国在10-14世纪海洋文明的历史空白,是中国海洋文明的一项重大成果,对于人类文明发展和全球海洋文明的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接着,林老师为学员们详细介绍了世界遗产的定义和世界文化遗产的遴选标准。世界遗产应当突出普遍性价值,泉州项目之所以能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正是因为它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独特而杰出的港口城市空间结构,泉州经济的繁荣对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林瀚老师为学员们授课



02

泉州的世界文化遗产

林老师指出泉州共有世界级遗产资源9项,其中世遗项目涵盖的遗产点有22处,反映了促成泉州经济发展的四大文化元素。一是宋元泉州强大的运输能力以及海陆复合交通网络,代表性物证:万寿塔、六胜塔、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石湖码头、江口码头。二是泉州强大的出口商品制造能力的手工业生产基地,代表性物证有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德化窑址(尾林-内坂窑址、屈斗宫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三是泉州共同保障贸易运行的官方与民间制度的建筑与场所,代表性物证有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真武庙、天后宫、德济门遗址。四是泉州当时世界性多元社群的公共建筑及宗教场所,代表性物证有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文庙与学宫、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随后林老师逐一介绍这22个遗产点,内容详实,并配有丰富的图片资料加以说明。

万寿塔俗称姑嫂塔,是古代海船由台湾海峡水域进出泉州港的重要指示标志。六胜塔则是商船通过大、小坠岛主航道进出泉州湾的航标。洛阳桥是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利用“筏型基础”“浮运架梁”“养蛎固基”使其屹立不倒,安平桥则是中国现存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顺济桥盘活了泉州城南的经济发展。扼守外港的石湖码头和古城南郊的江口码头分别反映了泉州外港码头和内港码头的功能构成和使用方式,构成了古泉州港完整的码头设施体系。

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其产品以生活用品为主,在东亚、东南亚、南亚和东非等地区多有出土,其产品器型丰富、釉色齐全,尤以军持等器物最具鲜明的地方特色。德化瓷则以其釉色乳白、如脂似玉、色调素雅而被欧洲人誉为“中国白”。磁灶窑、德化窑分别供给海外市场的不同层级的需求,在外贸市场上互为补充。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是国内首次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集生铁和块炼铁生产技术为一处的遗址,是宋元时期泉州冶铁手工业的珍贵见证,与泉州的陶瓷生产基地共同显示出宋元泉州强大的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

九日山祈风石刻体现了官府对航海贸易的支持,生动叙述着千年前的航海知识与贸易周期。泉州市舶司的设置则使泉州有了较为完备的海外贸易管理机构,这对泉州的海上贸易的繁盛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真武庙天后宫分别供奉真武大帝和妈祖,寄托了人们出海平安的普遍愿望。德济门遗址反映了宋元明清城门修缮的过程,发现了各种宗教的石刻。

泉州文庙及学宫为重檐庑殿顶,左学右庙,为东南七省之冠。开元寺的东西塔是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寺中的狮身人面像、印度教石柱等体现了泉州与世界的文化交流。老君岩造像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造像。伊斯兰教圣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遗迹。清净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院之一。草庵摩尼光佛石造像是世界现存唯一的摩尼光佛石像,还保存了体现较为完整的摩尼教教义和仪轨的系列物证,比如记事石刻、劝念石刻等。


▲学员们认真听讲座和记笔记



03

泉州项目的普遍价值

最后,林老师总结了泉州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世界意义。它不仅印证了中国具有强大的海洋文明基因,还向世人展现了宋元时期泉州令人瞩目的繁荣成就,再次实证了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辉煌历史和传统信念,也向国际社会展现了中华民族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襟,卓越的智慧和自强不息、勇于开拓的精神追求,对于坚定文化自信、促进社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泉州项目展示了多元文化的和谐交融。伊斯兰教、摩尼教、基督教、印度教等各种外来宗教在此与中国本土的宗教和谐共处,共同见证了泉州开放、多元和包容的海洋文化与城市精神。它“多元整合、共同繁荣、共享发展”的理念,也对当代与未来的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学员向林老师提问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东端最重要的一环”,经由海路和陆路而来的中外文明在这里相遇,成为东西方世界跨越海洋阻隔,文明交流互鉴、不同文化和谐共存的典型范例。


BY

文案、排版 / 詹玉曼

图片 / 娄笑萌、余靓虹

审核 / 林瀚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微信公众号,我们将努力为您提供丰富的信息,让关心学院发展的您看到一个更活跃、更资深、更全面的考古文博学院。
了解更多信息,请前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网站: 
http://archaeology.pku.edu.cn/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在这里,我们将为师生及所有关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同仁提供学院最新资讯及教研信息,展现历久弥新的学院光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