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恋爱、不沟通、不发言「新三无学生」火了:寂静的一代暴露了教育最大的危机……

文化   2025-01-20 19:47   甘肃  

鸦雀无声的课堂,空洞无光的眼神,颓靡不振的躯体,一批又一批的天之骄子,在追逐多年的神圣大学殿堂里,活成了“寂静的一代”。

从小卷、各种卷、使劲卷,已经使本该朝气蓬勃的他们,人生早早变了形。

作者:立正妈妈,蓝橡树专栏作者。国家人社部高级儿童情商管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 儿童阅读推广人。

本文来源:公众号“蓝橡树”(ID: blue_oak)


《向往的生活》中有这样一段,老狼问许光汉——“现在的年轻人都怎么认识异性的?”许光汉笑而不语,举起了手机。

老狼与黄磊都不由地感慨道,时代变了,当年民谣里的校园爱情故事,已经离现在越来越远了。


在《中国青年网》的一项大学生恋爱调查显示:

近七成大学生单身,超五成大学生无恋爱经历。如果你在大学谈过超出1次的恋爱,很可能就已经击败了近9成的同龄人。

“恋爱不是洪水猛兽,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不会恋爱才是洪水猛兽。”

这是蔡兴蓉老师在《高三的大姑娘》一文中提出的观点。


我们的下一代,突然不会爱、不想爱、不屑爱了。在荷尔蒙最旺盛的年纪里,变得沉默、寡淡、无欲,这是哪里出问题了?

寂静的一代:
不恋爱、不沟通、不发言

《三联生活周刊》去年曾经做过一个主题——“寂静的一代”。

“现在很多大学生不再热衷于上课发言、和老师同学互动,也不再把谈恋爱和交朋友当成大学生活的必需品,更不愿意去背负一份完整的情感。取而代之的是,跟虚拟人谈恋爱,在网上征集“搭子”等等功能性、碎片化的临时关系。

面对和人建立更加亲密、深度的联结,他们并不想躬身入局。”


一所重点大学心理健康中心的负责人发现,大概从三年前开始,新一代的大学生对恋爱话题不感兴趣了,甚至面对老师的询问,会疑惑地问——“我能不谈恋爱吗?”

老师心里一沉——“10年前,大学生对恋爱话题感兴趣的程度是一骑绝尘。”

同样有变化的,是大学的课堂。

博士生导师刘永谋在众多高校讲课中的最大感受——

“这几届的本科生,突然变得很呆,可以说是呆若木鸡。”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看法,而是越来越多的高校老师感同身受。


“上课之前静悄悄,没人说话、搭讪,更别说追赶打闹了。人人一台笔记本电脑、iPad,或者干脆是一部手机,眼睛直勾勾地望着它们,时不时手指划一下,或者敲几个字。上课的时候,也是悄无声息,不打瞌睡,但也不抬头,不参加讨论,被点名了,就支支吾吾说两句,随即又沉默了。”

当老师忍不住发问——“怎么现在大家越来越呆了。”

台下的学生没有反应,甚至连抬头笑笑,回应老师调侃的人都没有。

难怪有教授望着台下的学子,忍不住痛心哀叹——“我教了坟墓一样的一个班级。”

鸦雀无声的课堂,空洞无光的眼神,颓靡不振的躯体,一批又一批的天之骄子,在追逐多年的神圣大学殿堂里,活成了“寂静的一代”。


大学生“节能模式”背后,
是优绩社会的反噬

“不谈恋爱”、“不沟通和磨合人际关系”、“上课不发言”等沉默现象,大学生们自嘲这是“节能模式”。

精力有限,忙着绩点、考研、考公、考编,忙着追求绩效的大学生,变得越来越“功利”。把自己隐藏起来,减少不必要的社交消耗,只做“有价值”的事,“节能模式”只为了减少在“无谓”的事情上耗费力气。

  1. KPI考核下的高竞争感模式

从出生开始,这一代孩子就进入了一场无休止的KPI考核。

婴儿时期每次喝多少毫升奶,几个月会走路,几岁开始绘本阅读,上多少个培训班,每次考试多少分,每天刷多少套题,考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将来考公还是考研……

他们活在父母期待的数值里,每一步成长都被参考在社会绩效考核里。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管理学肖知兴教授叹息道——“这一代孩子身上的元气、锐气和内力好像越来越少了。每天各种KPI整来整去,‘外驱’变成‘他驱’,就没有‘内驱’,没有‘自驱’了。没有内驱等于内心深处没有发动机,不就是空心病嘛。我们的孩子都是被KPI操纵的空心人。”


高压高竞争背后,总会被迫丢掉某些东西。

例如,情感。

从幼儿园开始,所有的同龄人就变成了竞争对手。害怕比别人学得少,学得慢,学得差,所以卯足劲了互相竞争。

当我们在问“偌大的小区里,为什么放学找不到一个玩伴”,那是因为现在的孩子已经不被允许自由玩耍了,为了所谓的KPI,幼儿园放学就开始奔波在各个培训班之间。

那些“社交能力、团队精神、同伴互助、玩耍享乐”等人际关系的建立,变得不值一提,却不知埋下的,是教育系统里最大最严重的坑。

在《寂静的一代》一文中,有大学生就谈到,“身边很多同学都一边努力做绩点战士,一边打探其他同学的成绩,一边还要防范被打探甚至举报。”同窗的情谊在考核、绩点、排名面前,只剩下竞争。他们更加精细地规划自己的生涯和利益得失,爱情和友情无法量化投入产出比,所以并不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


有一位北大毕业去送外卖的年轻人,在接受采访时就说,一直活在恐吓中。“要不往上走就完了”,“这辈子就在同龄人里混得最差了”正是这样一句句的威胁里,让他们这一代“虽然没有经历过世界大战,但活在心灵之战中。”

人一旦属于被衡量,被评价、被排名,就不得不被鞭策着去追求利益最大化、效率最大化、机能最大化。焦虑、不安甚至恐惧的状态,就会让他们始终活在巨大的疲倦感和紧张感中。

物质最好的一代,心却最累。


执教于一所二本学校的黄灯老师,曾写下一本书《我的二本学生》,她痛心地发现,越来越多大学生“像打湿了的火柴”,毫无活力:

“教育像一场慢性炎症,中小学时代服下的猛药、抗生素、激素,到大学时代,终于结下了漠然、无所谓、不思考、不主动的恶果。学生内心的疲惫和大学时代的严苛压力,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底色。

孩子们的个性、天性和生命活力,被磨灭得无影无踪,他们的面目越来越相似,早已成为工厂的标准化构件。”

“那种对年轻生命力的确认、张扬”,早已丧失在学业功利化的各项KPI考核中。


2、习惯性自我压抑带来的社交无力

“节能模式”的消极社交,还来源于习惯性自我压抑带来的社交无能。

这一代的孩子或许上过很多学科培训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拥有碾压父辈的知识储备,但却缺了自我表达的一课。他们被父母和老师规训成了“乖巧的绵羊”,学会了克制自己的语言和表情,不敢表达情绪和欲望,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的感受。

“你只需要好好学习,别的不用管”的单一养育,让他们连最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欠缺;

“我都是为了你好,听我的准没错”的洗脑下,他们已经失去了寻找自我兴趣和追求的能力;

多年的埋头苦读,让他们的生活被压缩成三点一线,学校-培训班-家;

课间连走廊都不许出的管制,让他们的童年社交狭隘得连同班同学姓名都可能记不住;

“多考一分,干倒一操场”,让身边的同伴全变成了竞争的对手,暗自都在较劲……


待到大学后,开始参与社团、交友、恋爱、校园活动和实习工作,从小在约束中长大,早已习惯自我压抑的他们,就会对突如其来的自由感到无法适从。

在社交环境里,尤其是需要表达自己的环境里感觉到高度不适; 

无法在别人面前生气或难过,总是觉得自己的负面情绪是很糟糕的;

常常对于小事过度反应,却又不让别人知道;

即使很喜欢的东西也会表达出“无所谓”的态度,不喜欢的东西不知道如何拒绝;

心情不好时会依赖一些“逃避手段”,如:长时间泡在综艺、电视剧、游戏里,或是睡很长时间;

习惯性地压抑自己,其实就是在自己和他人之间主动地构筑了一堵密不透风的墙,不仅自己出不去,美好和亲密的感受也无法进来。


应试教育早已磨灭了他们对生活的期待,很少有时间做梦、发呆、思考。他们的时间是要计较成本的,要耗费太多时间精力去追求、暧昧、沟通、交流的磨合,他们谈不来。

过分溺爱带来的心灵脆弱,也使得他们在遇到摩擦时,更容易出现“应激式的对自我利益的关心”。

所以,相比起“不谈恋爱、不交友”,大学里很突出的一面是,同学之间的摩擦被放大,宿舍关系的复杂性尤其明显:生活摩擦、观念差异、经济状况差异、缺乏人际关系经验、不良心理状态带来的问题、小团体排挤他人问题、保研评优带来的不良竞争问题等等。

优绩主义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习惯了无论交友、恋爱、工作、甚至婚姻,都是直接粗暴的,“合则聚,不合则分”,现实而冷漠。

那种“从前车马慢”,用一生追求等待一个人的矢志不渝,是不符合价值理性的,有点小摩擦就分手了;

那种“朋友一生一起走”的同窗同宿舍情谊,一旦涉及绩点、评比、名额、就业等考核,就变为彼此防备的竞争对手;

那种为了挚爱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激情,在计算过性价比后,早早就被“更有前景”的未来所否决掉了。

“在应试教育的机制里,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温良、沉默、功利的性子……他们收缩起属于青春年代的触角和锋芒,逼到绝境,唯一能够下手的对象只有自己。”

在本该最张扬放肆、不计得失的年纪,他们早已成为了“一个世俗的冷漠的大人”。


3、网络发达,使人活在云端里

跟虚拟人谈恋爱,在网上征集“搭子”已经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社交模式。

“搭子”的范围非常广,饭搭子、学习搭子、运动搭子、减肥搭子,甚至还有牌搭子、咖啡搭子、养猫搭子等,细分到方方面面,种类庞杂, 只有想不到,没有“搭”不到。

这种更轻盈的社交形式,既不需要投入太多情感,也不会占据生活空间和精力,又会在你需要的时候有人可伴,所以深受欢迎。

在大学生推崇的“节能模式”下,网络让他们“以最低的精神治理成本得到一种高效的精神陪伴”,节省了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时间和精力,个人的壁垒更加坚固,但也被迫失去了许多真实体验——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不可或缺的重要体验。


信息时代带来的新型社交工具,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社交范围、方式和结果。

网络看似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更多样化的人群,但“网上聊翻天,相对两无言”的场景,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正常的社交局中。

年轻人的聚会,已经从以前的畅聊天南海北、吐槽、八卦、共诉愁肠,变成如今的人手一杯奶茶、一部手机、一场游戏局、一个朋友圈,比起面对面的聊天,他们更热衷于给对方点个赞,评个论,发个表情包。

明明距离那么近,却心又相隔那么远。

越开放越封闭,越多元越孤立,是这个时代的悖论,也是当代年轻人社交的困局。


打破寂静,拉近距离,
活在“现实世界”里

牛津大学的社会人类学家项飙曾提到一个21世纪的新现象——“附近的消失”。

指的是,人们越来越不关注生活周边的事物场景,在我们和真正触手可及的世界之间,树立起了一个看不见的隔离带,让我们产生了“真空感”。

尤其在在互联网冲击之下,“附近”会被折叠,人们趋于凡事信息化的同时,也在斩断与“附近”的联系,愈发成为一座骄傲的孤岛。

当我们的孩子成长过程中,被保护在一方书桌前,隔断了与“附近”世界的情感交集,就会如同活在真空里,越活越虚空,越活越冷漠。


有人说,今日的中国,正在重蹈美国几十年前的覆辙。

美国的几代人,经历了从“迷惘的一代”到“沉默的一代”,再到“Z世代”,而在短期内迅猛发展起来的中国,一代人就浓缩了几代人的特质。

出生在物质条件富裕,互联网普及的这一代孩子,生逢其时,很难说幸运或不幸:

拥有了迅捷抵达知识的的速度,但对人生充满迷茫和困惑;

得到了最多的关注和保护,却丧失了自我探索的空间和能力;

强调“个性自我表达”,有多种渠道表达和沟通,却找不到倾诉的欲望;

在迷惘中,愈发失去对生活的欲望,活得既丰富又匮乏。


王小波写自己的21岁,曾这样说道: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


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而我们太多的孩子,在人生的“黄金时代”里却垂垂老矣,失去了对生活的奢望。


《和心理医生看电影》中有一句话特别打动人——

“真实的情感慰藉,还需要精神穹顶有意义感,需要回到真实的关系当中。”

增加与现实世界的联结,需要让温室里的花朵打破保护的罩子,走出教室那一小方天地,戳破信息茧房,去感受世界的广阔和多元,与不同的人群交往,见识人间百态,感受人情冷暖,在接地气的生活中,体验烟火气,才能活得有“人气”。

打破“寂静的一代”的标签,重在回归生活,活出真实感。



“关于未来的想象”《视野》杂志全国主题征文大赛优秀作品集电子版,扫描下方二维码阅读!



- End -

扫描二维码,在线阅读《视野》电子刊



往 期 精 选


《视野》2025新年献词丨迎向岁月的晨光:让文字与思索拓开新天地


“关于未来的想象”《视野》杂志全国主题征文大赛颁奖典礼(文末附获奖名单)



感谢辛苦原创,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若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0931—2141998

视野杂志
《视野》杂志创刊于1997年,一直致力于服务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生涯教育以及中学通识教育与大学专业教育的衔接。在“双减”背景下,《视野》实乃中学生及家长的良师益友,更是你手中不可或缺的素质提升指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