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承载着无数的情感与故事。在《视野》杂志第二期里,我们将带领大家从古今中外不同视角,深入探寻家庭的奥秘。
曹雪芹的《红楼梦》,描绘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的兴衰历程;
巴金的《家》,“家在一个夏天里,没有挑杆的太阳伞,像一朵盛开的野花,无边地香”,一个“家”字,写了一本书;
曹禺的《雷雨》,一部话剧,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所有的 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发;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娜拉最终摔门出走, 离开家庭,有关娜拉的命运,100多年来有各种“续章”或探讨……
《视野》杂志新二期,我们选择以“家庭”为主题,不光探讨文学作品中的家庭,也有从古至今的家庭变迁,还有中西方不同的家庭观……
![]()
在一个现代化且充满人情味的家庭中,“没大没小”的理念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作者的父亲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是孩子们眼中的“孩子头”。在学业上,对孩子既关心又不强求。他欣赏孩子的优点,给予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当孩子对某样事物产生兴趣时,他会无条件地支持,甚至亲自参与其中。
这种宽松的家庭氛围也延续到了下一代。当作者被下放农村劳动时,他的儿子虽然年幼,却已经学会了用汉语拼音给他写信。在作者遇到困境时,孩子们依然对他亲热如初,展现出深厚的家庭情感。
在他的家庭中,“没大没小”成为了一种常态。孩子们与父亲之间关系亲密无间,称呼也变得随意而亲切。
或许,正如作者的家庭,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应该摒弃传统的等级观念,让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自由。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在《视野》第2期视点文章《一个现代化家庭,
首先要做到“没大没小”》)
![]()
你是否想过,像《三字经》《弟子规》等其实都是前人的家训?中国古代家训源远流长,而宋代则是其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宋代以前,家训多为只言片语或单篇。到了宋代,家训呈现普及化、系统化与生活化特征。普及化体现在撰写者群体扩大,数量大增;系统化表现为梳理圣贤事迹、完善家训体例;生活化则是对择业、理财等生活方面充分关注 。
这一重大突破并非偶然。首先,宋代是对之前动荡的反思,“祖宗之法” 作为皇室家训,稳定了基业。其次,门阀式微,庶族崛起,士大夫通过立规立训思索家族绵延秘诀。再者,科举盛行,治学成风,家训对督促子弟求学至关重要。同时,商品经济发展,家族经济问题凸显,家训要为家族经营出谋划策。最后,蒙学发展、理学壮大,蒙学家训兴起,家训也充满理学色彩。此外,名臣家训的示范、书籍印刷的推动、家庙家谱的助力,共同促使宋代家训盛行。宋代家训成就家族繁盛,推动王朝发展,影响深远。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在《视野》第2期视点文章《为什么宋朝以后开始流行起家训?》)
![]()
在明清五六百年间,家庭规模多在 3 - 7 口,平均 4 - 6 口,常见主干家庭,独子现象影响家庭结构。男子平均初婚 22 岁,女性生育年龄略早且寿命长,使主干家庭维持时间不同。
择偶多由父母包办,注重 “门第相当” 与 “论财”,婚姻礼仪简化但聘定有强约束力。纳妾者少,妾地位低下。夫妻关系中,妻从属,离婚困难且男子主导。
当时家庭孩子不多,重视子女教育,男孩 6 岁左右入塾,女孩接受初等教育培养品性与家务能力。家长权力大,父子、婆媳关系不平等。兄弟关系受重视,姊妹关系融洽。
法律调整对分家态度,财产继承遵循诸子均分。理财强调 “节俭” 与 “量入为出”,
饮食消费占比高,衣着俭省,住宅城乡有别。家庭收入来源多样,妇女在生计中作用渐显。虽普通家庭正常年景可收支平衡,但贫困者众多,遇灾荒更艰难,农家生活忙闲交错 。
和《视野》一起回顾明清时期的家庭风貌,体验那个时代独特的印记。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在《视野》第2期视点文章《明清时期的家庭》)![]()
在上海,男性操持家务的场景并不少见,这折射出上海人对男女平等的践行,也体现出上海女人较高的家庭地位。
追根溯源,这得从元朝黄道婆说起。她从海南崖州归来,带回先进纺织技术,传授纺织机具制造和工艺技术,让松江乌泥泾的纺织业焕然一新,创造出 “乌泥泾被” 的金字招牌。松江府借此成为明清时期全国棉纺织业中心,产品畅销国内外。
受此影响,当地家庭经济因纺织业显著改善,女性因更适宜纺织工作,成为家庭纺织的主力军,其收入成为家庭重要甚至主要来源。比如浦东三林塘的 “顶价姑娘”,因纺织技艺精湛身价倍增。
上海开埠后,虽传统棉纺织业受冲击,但近代工厂兴起,女性进入工厂工作,依旧为家庭收入贡献力量。新中国成立后,“男女平等” 从法律层面确立,“双职工” 家庭涌现,女性在家庭收入中 “顶起半边天” 。这一切表明,权力归属取决于产出贡献,上海女人以自身经济贡献赢得了家庭中的地位。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在《视野》第2期视点文章《上海女人为什么家庭地位会更高?》)![]()
当下,中国家庭正发生六大显著变化:
小型化与 “断亲”:受政策影响,人口流动频繁,家庭规模变小,从 1982 年户均 4.41 人减至 2020 年的 2.62 人。年轻人与亲戚交流减少,甚至主动疏远 “扫兴” 父母。
空巢提前与纯老家庭增多:独生子女家庭致使父母空巢期提前 20 年左右。不过,空巢对老人幸福感影响不显著,且老人与子女互动频繁。
亲子关系无法“断乳”:单位制解体,市场保障不足,父母常帮子女带娃,中国成年人与父母同住比例较高,形成紧密的家庭互助模式。
单身女性时代:生育负担重,让女性生育意愿降低,结婚推迟,离婚率升高,单身女性数量不断增加。
“子宫家庭” 回归:夫妻关系热度下降,亲子关系升温。子女依赖父母买房,女性更关注自己的 “小家”,孩子成为家庭核心,还出现 “啃老” 现象。
家庭稳定性减弱:爱情成婚姻基础后,却更易消散。从上世纪 80 年代起,离婚率总体上升,家庭更易破裂 。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在《视野》第2期视点文章《当前中国家庭的六大趋势》)
![]()
老舍先生临近四十,畅想理想家庭。他理想的家有七间小平房,一间客厅,摆着舒适桌椅;一间书房,满是爱读之书,书桌美观好用;两间卧室,自己的那张床又大又软,还有一间客房 。另有厨房和厕所,不设下房,不用仆人。
院子要大,墙边种着小果木树,有打太极的空地,其他地方遍植花草。屋里有花猫,院里有金鱼,树上挂着蝈蝈笼。
家庭成员为一妻一儿一女。先生负责打扫卫生、收拾花木等杂事;太太和十二三岁的女儿负责做饭,三岁的儿子活泼可爱。一家人偶尔做针线,很少有时间听戏看电影,但生日时全家会外出游玩。
这是老舍的理想家庭,那你的呢?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在《视野》第2期视点文章《我的理想家庭》)![]()
点击下方链接购买
《视野》第二期,在大学、美育、教与学、通识、生涯等栏目同样为你带来一场知识与思想的盛宴,不容错过!
在 “大学之大” 栏目,季羡林先生深情回顾自己的大学生涯,以大师视角为莘莘学子指引方向;尹海月抛出 “你会给大学四年写部历史吗?” 的有趣发问,激发对大学生活的别样思考;李彤与王嘉璐则揭示 “大学的另一条赛道”,让你发现大学生活更多可能性。
步入 “美育” 天地,周国平的《自我二重奏》,以哲学之思探索自我奥秘;《鹊华秋色图》好在哪儿?带你领略名画背后的艺术魅力;贾平凹笔下《村里的电影》,用质朴文字勾勒乡村独特的文化记忆。
“教与学” 栏目聚焦教育一线,北大博士郑老师分享到中学当老师的经历,展现高学历人才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在重点中学教摇滚,打破传统教育边界;被哲学俘获的高中生故事,见证教育与热爱的奇妙碰撞。
“通识” 栏目开启知识盲盒,带你了解神秘的 “毒物兴奋效应”;揭秘有学问的外国人起中文名的趣事;探讨 “这个时代超越琼瑶了吗?”,引发对时代文化变迁的思索。
“生涯” 栏目中,史铁生的《老海棠树》满溢对生活的深沉眷恋;《欢迎来到成人世界》,给初入社会者温暖指引;《非凡者》带你领略别样人生的精彩。
![]()
“关于未来的想象”《视野》杂志全国主题征文大赛优秀作品集电子版,扫描下方二维码阅读!
![]()
![]()
- End -
![]()
![]()
感谢辛苦原创,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若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0931—214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