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之光 | “两个结合”形成发展的历史逻辑
学术
2024-10-25 14:58
北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最大法宝,具有深厚的思想积淀、理论自觉、准备过程和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是不断推进“两个结合”的历史。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命题。中共中央提出,整风运动就是“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飞跃,“是中国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创造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党领导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建立了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国家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没有搞联邦制、邦联制,确立了单一制国家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独特性和创新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提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时代命题。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实现小康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邓小平运用“小康”社会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建成“小康社会”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脉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为新时代从中华文明史历史长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了思想准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从“两个大局”互动的世界视野,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地位、核心内容和时代价值,提出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打通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华文明的古代形态和现代形态的内在联系,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从中国梦来说,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实现中国梦,既源于共产主义理想,也源于“大同”“小康”的设想。从中华民族来说,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从中国道路来说,强调“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独特的文化传统注定了“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从文化主体来说,强调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未来、传统和现代、目标和道路,这为“两个结合”做了理论铺垫。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逐步形成“两个结合”的科学范畴和时代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十八届中央纪委向党的十九大的工作报告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同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相融合、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两个结合”的较早提法。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这个论断提出了“两个结合”的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正式提出了“两个结合”的概念范畴和价值指向。“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标志性原创贡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党的二十大,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等,系统阐述了“两个结合”的生成机理、内在逻辑、基本要求、时代意义和实践路径,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两个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强调“两个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包含对自然、社会和人的理性认识,都包含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内容要素,都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价值导向,都具有开放包容的品质特性。中华文化中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性。这些都集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追求和执政理念上。关于“两个结合”的实践路径,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发展阶段、重大原则、中心任务、阶段目标、主要问题、实践路径等。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对五个“必由之路”的逻辑延伸。关于“两个结合”的理论意义,强调“两个结合”是党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两个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既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也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还使“两个结合”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两个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两个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未来的中国道路、理论和制度。“两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这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具有了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使中华文明具有了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特性。关于“两个结合”的基本要求,强调坚守魂脉和根脉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筑牢了中华民族的“双魂结构”,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双重根基”,筑牢了中国共产党的“双宗文脉”。用马克思主义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贯通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升级升华,为人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两个结合”是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根本路径,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遵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需要,是续写中华民族史和中华文明史的必然要求,是占领历史制高点、理论制高点、文明制高点的行动指南。(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研究”(22BKS001)阶段性成果)(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