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何己派
编辑|鄢子为
搬到杭州高桥云港一年多时间,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瓴羊CEO朋新宇直言,沟通变方便了。
朋新宇说,以前在总部园区,四散在各楼层的小伙伴,经常找不着空会议室,现在楼上楼下,吼一嗓子就能开会。
一栋由两个旧厂房“缝合”成的两层小楼,托着这家年轻公司飞奔,已服务超5万家企业,与它新发布的产品战略恰巧呼应——左手Data,右手AI,中间加个“×”。
敏捷轻巧的瓴羊,脚步变快,结合大模型,加速打造企业级智能应用。
朋新宇向《21CBR》记者表示,瓴羊手握的客服、营销、BI(Business Intelligence)等产品,天然就是大模型落地的最佳场景,现在全系产品的“含模量”,是100%。
“瓴羊是一家产品公司,定位明确,我们不做基础模型的研发,专注做大模型应用。”朋新宇说。
重构产品的同时,组织进化。
2024年,步入成立的第三年,瓴羊正式组建销售团队,全面释放向市场冲刺的信号。
花名“小芃”的朋新宇,在阿里工作了20年,一手创建集团数据中台方法体系,是用生意参谋等数据产品,支撑淘宝、天猫等业务快速发展的关键人物。
在下属眼里,他脾气温和、情绪稳定。
从集团跳出来,担任独立子公司的CEO,对于如何打好阿里To B这张王牌,他也有焦虑。“当家庭成员和大家长,心态不一样。”
“最大的挑战是未知,AI这一轮发展,才刚刚开始。”朋新宇说。
以下是他的自述(经编辑整理)。
独当一面
瓴羊于2021年成立,从阿里“动物园”分拆出来,主营企业数智服务。
整合数据中台、业务中台等多个技术团队,瓴羊以子公司身份面向市场,独当一面。
大众眼里,瓴羊从阿里体系孵化出来,承袭其电商基因、数据基因,有个“富爸爸”,能获得大量支持。我们眼里的“fu”,则是“负责”。
起步期,大大小小48款产品,集合到瓴羊这里。
对一家创业公司而言,要以新面孔面对市场,这么多产品不可能同时做,需要厘清哪些是不该做、做错了的。
三年来,瓴羊重新梳理和收敛产品线,化繁为简,形成三大产品矩阵。
一是企业数据加工,由两大王牌产品组成,帮企业进行数据治理的Dataphin,以及做智能商业分析的Quick BI;
二是企业数据消费,主要有帮企业做智能用户运营的Quick Audience,以及智能客服Quick Service;
三是行业数据流通,代表产品是数据服务枢纽瓴羊港。
在此基础上,从去年开始,瓴羊将市面上的大模型,不论开源、闭源,全都嫁接进三大产品线中,测试场景应用效果。
产品进化,组织也在升级。
很长一段时间里,公司没有销售团队。由于背靠阿里,加上原有产品本就有客户积累,瓴羊服务的大量客户,是自发性的。
头两年,团队的精力,聚焦在做好产品上,销售不作为重点。
等到产品打磨到位,乘着AI这一轮浪潮,我们决定组建销售队伍,于2024年初成立“客户成功部”。
这个团队集合的“兵种”多,有负责解决方案、产品运营、业务架构等的各种专家,可谓“海陆空”全有。
传统软件基于AI升级后,大部分企业看完产品演示,心里想用,觉得跟自家场景接近,但知道完全贴合不太可能,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需要有人帮一把。
客户成功部,就致力于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帮客户搞清楚如何用,用得上,用得好。
当然,我们的焦点,始终在提升产品能力上,部署侧重订阅和调用。服务大客户,则由服务商主导集成和实施。
我们和阿里云,产品、生态互不重叠,形成补位,聚焦各自的主战场。
市场拓展上,零售、汽车新能源、互联网和金融等几大行业,目标客户较多。
从区域来看,基于企业密集程度,瓴羊侧重发展北上广深、西安、武汉以及沿海城市。
聚焦应用
大模型一来,我们嗅到了“颠覆”的味道。
ChatGPT刚发布时,震惊业界,团队花了两三个月时间理解、消化,形成共识——不做通用大模型,而是聚焦大模型的应用。
瓴羊是一家产品公司,不是大模型公司。守住边界,我们不会一窝蜂式地跟风,市面上缺的,不是大模型,而是大模型应用。
把垂直模型应用到场景里,这个过程比做一款模型更复杂,投入的精力和对技术的要求,是更高的。
瓴羊产品的“含模量”,已达到100%,尤其在数据分析、客服等几个特定场景,大模型的改造做得比较好。
以客服为例,之前的智能客服产品,用传统算法实现机器人对话,用户体验差,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缺乏情感连接,一直没有好的解法。
有了大模型后,一切迎刃而解。
公司8月底发布的智能客服Quick Service 2.0,耗时近一年时间试跑,瞄准三大痛点,智障客服多、人工客服效率低以及知识运营配置难,推出AI问答、AI辅助和AI知识库三大核心能力。
其将解答准确率提升至93%,人工客服处理问题用时缩短至最快5秒,知识库部署用时从7天缩短至5分钟。
用AI解构场景,企业的收获是实打实的。
瓴羊有个做女士内衣的客户,去年大促前需要拍一批产品图,请模特一天的成本,就是五六十万元,总共得花600多万元。
AI辅助拍摄,该公司只需请一个模特拍一天,有时甚至只拍一个小时,总成本压减到60万元以下。
很多看起来小而单一的场景,AI一进去,效果天翻地覆。
做To B业务跟做To C不一样,讲究一分钱一分货,看重ROI(投入产出比)。
站在厂商角度,看一个To B产品投放市场后的健康度,我关注的重点指标,是投诉量。
有投诉不是坏事,这说明产品有人在用,客户对厂商有诉求,否则直接替换更简单。
瓴羊的每个产品经理,包括我在内,都会看每个产品和服务每天、每月的咨询量,要求一线人员以最高关注度给予客户反馈。
数据驱动
今年云栖大会,瓴羊发布的年度产品战略,落点是“Data×AI”。
这个“×”,是质变而非量变。
从IT时代走向DT时代,从规则走向算法,未来,我认为会走向数据驱动,即数据定义软件。
企业的软件能力,不由软件工具决定,而是取决于是否拥有强大、优质的数据,是否有将数据转化成AI的能力。
这也是瓴羊做DaaS(Data as a Service,数据即服务)的终极意义,从企业业务发展的角度出发,将数据流、商业流、工作流合而为一。
帮企业用好数据资源,前提是数据要流通。
第一层是内部流通。
一位董事长曾跟我抱怨,他下面六七个业务总裁,全都把自己板块的数据保护得好好的,但彼此没有关联。
数据只锁在保险柜里,就毫无价值。
他必须从组织架构入手,把不同的山头推平,让彼此可以对话,形成协作机制,才能打通堵点。
第二层是外部流通。如同车辆运输,制定路线和时间表,得结合天气来定。
去年11月,瓴羊推出了“瓴羊港”,旨在提供数据的“寻、买、管、用”一站式服务,已与30多家头部数据方达成合作,平台上流通的应用场景和行业标签,达3000多种。
今年以来,大家提智能BI变多了,这个传统领域,有AI加持后,吸引更多玩家拥入。
这一趋势背后,基础设施变了,企业决策者也变了。老一代的企业CEO,有的看报表,还要看纸质版。
今天,传统企业里,新一代年轻人上来了,管理思维更新换代。
AI和数据的发展尚处早期,全国注册经营主体共有1.8亿户,家家都得分析数据,瓴羊有巨大机会。
团队观察到,积极拥抱这轮AI应用浪潮的,分布在两头:
一头是有较强技术能力的,比如互联网、金融企业,人才、技术和数据早早到位,AI一来,非常容易接入,渗透速度快。
另一头是极其传统的,比如传统制造业。
我接待过一家能源光伏企业负责人,库房需要靠人来清点。
这类传统企业,非常缺乏数字化能力,有强烈的变革需求。
过去一年来,这两类企业表现积极,行动快。反而是卡在中间的企业,AI的推进不上不下,需要在解构场景、重构业务上,下更大功夫。
站在企业的角度,我认为,权衡大模型的效果,生产效率得提升至少10倍。AI对企业的改造,可扩展的空间巨大。市场的推进,非渐进式,会越来越快。
像竹子的生长一样,前4年仅长3厘米,第5年破土而出后,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长。
这一轮追赶,时间比黄金宝贵。
常点|在看|,及时获取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