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陈忠康 | 清代民国诸家书法简论
文化
2024-11-14 11:38
中国
金农——点石成金
古代大家都是既能写最精微的字,又能写最豪放的字。我们要关注清代书法家的代表人物金农。
金农造型能力很强,他的漆书也有多种风格,其中隶书又有很多个品种,每个品种都很出色,包括楷书造型感也很强。关于金农抄经的灵感来源,不知他是否看过唐代人的抄经体,还是看过汉简。但是只因为多看了一眼,这种人就会从中演变出一种形式和风格来。古人强大的创造力由此可见,一个正体形式风格被创造出来以后,行书也会随着正体字去变,一连串的变化由此发生,体系随之形成。
赵之谦——由帖入碑
赵之谦最好的字是大行书,其次是他的手札,再者是他的篆书、楷书、魏碑。赵之谦有时候写碑稍显程式化,而且软弱,没有把最阳刚的血气写出来,反而以柔媚示人。但是赵之谦有些碑体演变出来的行书特别好,还有写信札小字最好,写得最自然,结构也有特色,如果学赵之谦,完全可以把很小的字放大写。
这件行书四条屏结构特别大方,你看不出有多少诡异的地方,但是意味深长。线条也柔柔的,甚是舒展。大方的好字里面必须有这种天真烂漫的气质。清代人的字都是特别大气,特别自然,不经意间就把字处理得有声有色,神气活现。
何绍基——第一流人物
这件何绍基的《题梅花诗轴》,主要看其用笔。也许现在很多人写晋唐人的小字习惯了,回过头来看这些字就很费解。这里挂下来的尾巴让人不禁皱眉,看他虎头蛇尾的笔画,当然也不见得多高明,更难以接受。但是他的字好在哪里呢?就在于他以松活的用笔带出来轻重缓急,于是形成了一种呼之欲出的立体感。
同样的道理,清代人写字固然有一些毛病,但是往往瑕不掩瑜,好的地方偏偏好得不得了。从明代以来大致如此,只是不再像晋唐那么完美了。清代最优秀的书法家有何绍基、邓石如、
伊秉绶
,这三个人是清代第一流人物,其他人都稍逊一筹,赵之谦早年受过何绍基影响,还算厉害,刘墉也尚可。
对于这几个书法家,尤其注意他们怎么样从小字的牢笼里挣脱出来,把字写大。如果站在小字的角度看这些字,可能觉得很难看。一旦多看真迹,多琢磨写大字的效果,会发现大小字的写法是完全矛盾的。用欣赏大字的眼光,会觉得怎看怎么舒服。同一个字写成一大一小,似乎很像,但是大字书写时,更侧重的是笔毫的形态,全力在纸墨之上营造出更好的笔触效果。至于字形、偏旁部首,是相对次要的。因而这种字写出来立体感很强。
而且他们大字作品配上小字落款,章法依然错落有致,这里的门道跟徐渭是不同的。何绍基是大大小小很自然地排在纸面上,你说不出字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呼应。布局章法的时候,有一个问题大家要特别注意,字与字之间
气脉
要相关。很多人以为不过是上下字有一个关系,将气脉连贯起来。实际并没有那么简单,气脉可以连贯可以断,看何绍基的字写起来,这两个字气脉连贯,这里支断了,这两个字又连贯,这里又断了,断断连连,连连断断,大大小小,这才是好章法。
何绍基有一些小字题跋很厉害,尤其是小楷写得极精到。
康有为——生宣羊毫
康有为是写碑的,他贬低唐代人的楷书。《语摘轴》这张作品是最好的羊毫加宣纸写出来的效果,在他的作品中属于较为端正的。他有时候写正一点,有时候草一点,但是这件太有味道了。它可以说是丑书,但是这种丑书也是好书法。这一类型的书法一旦看进去以后,比那种甜美的字更加有味道。
康有为用很软的羊毫,在生宣上书写。只有跟着这样练,才会知道他的深浅。康有为的字写出来都是这种感觉,始终在枯润之间,动态且立体,气势非凡。
弘一法师——美术化的眼光
这张弘一法师的手札,属于他中期变化阶段,介于碑帖之间的字,尤其他中期有碑体的字,那种对联写得造型感很强,看上去一丝不苟,而且从容舒缓,因为他学过美术。他同样是中国书法史里的一个结构魔术师。
中国的结构魔术师在我看来有柯九思、八大山人、金农、弘一,这些人都属于中国书法史的结构大师。这些人都有一些美术方面的基础,他们看字会从图形的角度出发。那么图形的原则跟看字的原则会有什么区别?大家要去研究一下美术观念里的构成,重新补补课,比如说美术是怎么训练造型的,怎么观察图形的?
所以书法也可以看成美术,而不只是写字。人观察字帖,只有训练后的眼睛才能够把握得准。所以现在书法美术化,有时候是一个特色,也是一个趋势。为什么书法专业很多设在美术学院?因为有很多图形的构成与美术的原理是通的。而书法如果设在人文大学,它会更偏向于写字。画过画的人都有一种大感觉、大构图,先看到的是大的构图整体。写字的人先盯住细部,没有一种大格局的意思。
沈曾植——以曲为美
整个民国,论技巧最丰富、涉猎最广的书家,当属沈曾植。某个方面来说,他又是最具开拓性的人。他的学问涉及各方面,他的书风影响巨大。
沈曾植的字跟明代的黄道周接轨,之后影响了马一浮、陆维钊,甚至影响了弘一法师。沈曾植充分意识到线条之中曲折的各种可能性,并以曲为美,不断地加入波折。
我们知道魏晋的字线条干脆利落,而到了清代以后,笔速放慢,又加上了一些曲折。沈曾植用笔就是不断地翻转,这种翻转的原理是跟王義之相通的,王義之的线就是不断地块面转化,只是王羲之是快速写成,是用狼毫写在光滑的纸上。民国的这些人写生宣,就写得慢,让墨吃进去,以笔代刀,一笔一笔杀进去。
所以写大字,第一点要找到杀纸的感觉,用毛笔杀进去,有背水一战的搏杀感。第二点是呈现出更丰富的信息。第三点是结构之中要有更多交叉重叠的立体感。
我们看民国真迹,如沈曾植,墨用得多时如洪水泛滥,那种意象才动人。他的曲折很耐看,曲折以后必须进一步变化字形,看懂他用笔道理以后,就觉得这个字形怎么看怎么合理。但是如果不认同他这种用笔,就觉得怎么看怎么都别扭,所以人的审美是有门槛的。
郑孝胥——换骨奇方
郑孝胥,他的字完全是大字的写法。用欧体的用笔,简单、干脆、明了,不做任何多余小巧的动作,骨骼挺拔。他在民国影响力很大,一字千金,现在的“交通银行”四个字就是他写的,当时据说值一万大洋。
他的字既有柳体的成分,也有欧体的成分,更多的是他领悟到的一种构图的笔意。他的风格分为两路,一路是粗笔,一路是细笔。但是按照唐人的经验看,每笔线条都不合格,橫没有收笔,钩不够圆满,胳膊一抬,转折又交代不清楚,结构常常偏了,这是为什么?
可见书法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一种简单的规格。它不存在一种模型,比如说捺通常要一波三折,而这种笔画不由分说地刷过去也是可以的。因此唐人的书法,以及我们现在接受的某些教育,既是一个基础,又是一个牢笼,也是一个套子。我们看到民国以来的那些字,慢慢地解套了。康有为大骂唐人,这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唐人只是把字写得更好,当然写到法度极致的时候也是书法,也是很高级的。但是你学得不好,受它一些观念限制,就不能开拓。
鉴于观念的限制,我们亟待解决的是大字问题,还有审美的解放。莫在别人说民国哪些字好的时候一脸的茫然,囿于原来的审美定势。郑孝胥的字,你得看他的气度,看他的骨骼,人人按照正常的骨骼长,他的骨骼偏不这样长,这就是奇相。
从来没有规定捺一定要这么写,横一定要两边大、中间细,横不能斜下去,折不能那么写,有规定过吗?谁规定的?无非是唐代的人这么写,唐代人能代表所有的书法吗?所以对于这些人的字得全方位地理解。
于右任——自然大格局
于右任属于碑派,他可以说是写碑体行书的第一人。沈曾植把写碑当学问,碑也好,帖也好,一视同仁。沈曾植吸收米芾的字形,他用自己碑学的笔法写米芾的字。康有为用绞转的笔法去写碑。然而于右任写碑的笔法是没有笔法的笔法,他提倡顺平自然的表达,笔墨饱满,轻松写意,写出的线条粗犷弘润,没有多余的动作。他在某一方面删繁就简的处理有点像郑孝胥,把碑体的矫揉造作去掉,然后代替以自然放松的书写感,形成了博大的格局。这类碑体行楷的字是他书法艺术的最高峰,在民国首屈一指。因为他官也大,气魄也大,书法上率意而为。有时候太当回事了,反而写不出好字。
林散之——水墨新世界
林散之最伟大的贡献是借用了水墨的方法。他自述受黄宾虹的影响很大,他把画画的一些
宿墨
法运用到了生宣的书写之中。
所以看林散之先生的字,那种墨色淋漓的书写方式,在中国书法史上,对于长锋羊毫加生宣这套材料的使用方法是一大突破。他加入美术化的手段,经常沾一下水。我们写字把墨撇平了,真正的画画或者写字的人是不会把墨撇平的。
写行草书时,如果在生宣上面,整支笔的墨水浓度不一样,千万不能再调,这就是最好的效果,一定要保持笔毫前后墨的浓度差别,这里是水分多点,这里是墨多一点,有时候笔尖重一点。这样一落纸产生的墨色是自然的,有变化的。林散之很讲究这一墨法。
砚台怎么用大家知道吗?我们磨好的墨放一个小时后最浓,砚台上有的墨已经是干了,有的是刚刚湿的。写字的时候,两边各蘸一下,墨的浓度是有层次的。要注意的是,砚台里的墨色是不均匀的,到好处地利用墨色的不均匀,写出来才有墨法,一个砚台可以沾这里,可以沾那里,效果全然不同。
林散之的字好在哪里?他用隶书的办法写行草,根基在于隶书,格调高,他也没有明确地学谁的字,但是晚年大量练习隶书。他晚年耳朵不好,和学生笔谈,人家写一个纸条给他看,他写一个纸条答复人家,后来这些纸条收集出版成《林散之笔谈书法》,值得一读。他活了九十来岁,把练字当做锻炼身体。每天一大早上天还没亮就练汉碑,几百个字,手臂悬空,不疾不徐地临摹,写得大汗淋漓。他把写字融入生活当中。
你看他的字平正坦荡,不刻意俯仰作态。但是写字有一个诀窍要知道,就是出墨相。林散之书法的奧秘就在于层出不穷的墨相。日本有一个书法门派叫作“墨相派”,林散之这种墨法,隐约代替了通常的一些笔法内涵。他也是有笔法的,只是这种笔法已经不是我们通常意义的晋唐笔法。通常意义下,笔法这样写是行不通的,但是他调动了墨色的变化,完全颠覆了常识。这是一种全新的笔法,全新的创作方式,我们要读懂。
抵死不作茧
学习书法表面上是创作,但从某一意义来说是一种做学问的方式,也就是一种学者型的学习书法的方式。我相信大书法家们实际上就是如此操作的,甚至付诸一辈子精力,也正是这样才能把方方面面打通。
在打基础的阶段,每个人选择不同,有的学唐楷,有的学魏碑或其他书法。当琳琅满目的图片资料摆在面前,不论喜欢与否,都要从中进行思考、调整。甚至是重新选择、重新调整,这是我们的任务。也不是说要一概学会,当然全部学会也无妨。如果把书法史里每一家都学一遍,个个能够很自如地打进去,那你手头的变化能力和变化程度就非常可观了。但是我们主要目的是观念和技术。观念和技术能够帮助我们设置一个坐标,进行学习、思考。
学习书法最要紧的方法,不是将单独的字帖割裂,而是把这一家整个流变的图像罗列出来。我们现在的学院教育好比圈养,一说写行书就是《集王圣教序》,楷书就是那几个常见的帖。再来看沙孟海的学书过程完全与众不同,大家思考一下,越是求同,大家就越相似。这时候就要求异,求异思维对于学艺术的人必不可少,追求与众不同,与周边人不同,与老师不同,与时代社会不同。
寻求共性是必要的过程,但是要找到自我,做个性方面的阐释和探索,放开胆子,迈开步子,不要畏畏缩缩、谨小慎微,只写一种字,始终在抄书,就写“一笔字”,不会动脑子去写,不会变化手头,形成定式。这类情形是作茧自缚,沙孟海先生有方印叫“抵死不作茧”。我们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难免需要一个茧来安置自己,然后不断把茧破除,这样的一个过程势必促使大家开放视野,开放手头的功夫。学习书法就是自己与自己不断打架的过程,自己与自己煎熬,自己与自己较劲。这样的一个过程,意味着自我调整与修复,像电脑一样不断更新。
大家应开拓观念,万万不可装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装在自己学的字帖里面,我讲了一部分的书法史,只是为了给大家讲明一个道理。比如学汉碑或者篆书,以此为源头,同时须知道它在清代民国的流派。比如写魏碑,应该先参考后人的成就,切莫直接上手。现在人学隶书,直接学汉碑,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即“什么是笔意”,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反而重视明清的隶书?因为明清人的隶书见笔意,这是拓片所没有的。
我们研究唐以前的书法,一定要先研究宋以后到民国,把它勾连成一根链条,知道中心思想就是“穷源竟流”,这四个字要永远刻在脑子里。
来源 l 《书法》2023年10期
作者
l
陈忠康
点亮“在看”和“赞”,让更多人看到
大家都在看
评论全开,请发表你的观点!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5NjU2MTc4Ng==&mid=2247725154&idx=2&sn=a35aa2424e017365bf1240207cfacb3e
王氏书画家园
一个专门分享书画教程的学习平台!点关注,不迷路。V:18252015220
最新文章
这5种书法作品,恰是最招评委反感的
钟繇小楷超清放大,原来这就是魏晋风度!
白蕉|三百年来一复翁
“超越古人”——审美与话语权博弈
钱锺书晚年忆胡适
纪录片 |《书简阅中国》(全六集)
美女韦斯琴20岁入书协,40岁成理事,书法有格调、有情调。
纪录片 |《敦煌伎乐天》(全八集)
安徽省书协换届,新当选主席李明作品欣赏
看孙晓云临《圣教序》与原帖对比,从中体会临摹什么才是最好的自己
拒娶宋美龄、给青年毛泽东送匾额,这位楷书大家着实令人敬佩!
赵孟頫的赝品都能被拍到2.67亿!真品呢(附图)
白砥夫人、书协副主席金琤教授书法欣赏!
董宇辉直播“题字”,这明显带有“老干部体”特征啊!
中国11位外交部长书法,其中一位小楷了得!
王火:亲临杜月笙60岁寿庆
赵朴初先生的大气与小气
大师就是大师丨西泠印社7位社长作品欣赏
八届中书协有16位女性理事,谁的书法更有特点呢
白砥 | 探索的愉悦与愉悦的探索
梁启超的篆隶书情结
纪录片 |《颜真卿》(全五集)
陈忠康 | 清代民国诸家书法简论
关晓彤书法北京入展,水平如何?
颜体写到这等水平,当今书坛能有几人?
林散之70岁时临写《张迁碑》,这才叫临帖!
用错繁体字,书法写得再好都可能遭人笑话
王 玺|激扬文字——全国80后六人书法批评展
王树成|激扬文字——全国80后六人书法批评展
郭沫若 | 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
徐渭 | 悬崖边缘的狂舞
刘彦湖|书法不等于写字
中国书法最美的字——建议收藏
金文——研习书法艺术的“龙门”
高 清 | 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入展作品
第1—8届书法兰亭奖获奖者作品专辑(高清)
中协主席孙晓云行书《中国赋》,晋唐神韵,自成一体!
全国第五届草书展大草作品选刊!
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委作品专辑
徐邦达北京访谈录(多少不为人知的往事)
走近名家 | 张建会
疏宕天成 | 李双阳隶书作品专辑
最新全国硬笔书法大赛获奖作品,不服不行!
“翰墨铸魂”—— 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成立二十周年书法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首届“逸庐奖”全国草书作品展获奖作品展示(高清)
重磅!“驭汉——李守银书法汇报展”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开幕
94年的小伙连入全国展:钟情“米襄阳”!
于右任榜书匾额
当智永《千字文》遇上写经体
郑孝胥 临帖作品专辑(高清大图)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