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文摘   2025-02-01 11:00   安徽  



过年

程希武


开城,历史上原居民很少,只是到了清朝晚期,由于躲避战乱,或是寻求生计,才从徽州等地迁徙而来。历经数代之后, 在风俗习惯等生活文化方面,虽保留有徽派的遗风,但更多的已形成了无为西乡的特征。

又是一年除夕的傍晚,阵阵“噼噼啪啪”的爆竹声,此起彼伏地从小镇的四面八方响起来,它告诉人们很多人家开始吃年夜饭了。我兴奋地走出家门,在苍茫的暮色下,看到大街上远远近近闪烁着爆竹耀眼的火花。好多人家大门檐下的大红灯笼或宫灯都已点燃,灯笼四周透出的红红烛光,映照着大门上鲜红的对联和漂浮在半空的爆竹的烟雾,使得幽长的街道迷蒙着一片红晕,犹如梦幻般的世界。父亲带着我在大门口放过爆竹,点亮灯笼后,又把家里前前后后的店堂、客厅、房间等处油灯全点亮了,整座屋内一片通明。父亲告诉我,这叫“满堂红”,寓意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年夜饭开席了。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桌旁,桌上摆着蒸蛋饺、炒肉丝、清蒸糍圆、肉烧豆腐果、油炸糯米圆等各种菜肴。桌子中间赭色泥炉内的炭火熊熊,炉上砂锅内突突地冒着白色的蒸气,整个屋里充盈着浓浓的菜香、酒香。我大口地吃着,母亲不断地给我夹菜。她告诉我,所有的菜尽管吃,只是红烧鲫鱼不要吃,留着会“年年有余(鱼)”。不知吃了多长时间,我感到实在吃不下了,准备要离席去玩,父亲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红纸包递给我,还讲了一些祝福的话。我当即打开一看,是一张崭新的两千元钱(旧币,相当于现在的两角钱)。真想不到,父亲给了我这么多“压岁钱”,我高兴得蹦起来。

时过二更,万籁俱寂。大人们早已吃罢年夜饭,正围坐在炭火正旺的火盆边,边喝着茶边低声交谈。我在一旁困得直打哈欠,母亲催我赶快去睡,说是大人们还要在这里“守岁”,直至天明,意谓“辞旧迎新”也。

一觉醒来,丽日透窗,已是大年初一。从街上传来的爆竹声,又使我兴奋起来。我迅速地穿好母亲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新鞋,冲到厨房洗漱好,就要上街去玩。父亲叫住我,要我快吃早饭,然后去河西,给外婆拜年,我高兴极了。

按照习俗,大年初一的早晨,应是先喝早茶后吃挂面。我找到客厅一看,大桌上一碟碟糕点摆得整整齐齐,有白切、麻条、生川、炒米糖、酥糖、瓜子等。桌中一大碗五香鸡蛋热气腾腾。全家人坐下后,我伸手就要拿些糕点吃,父亲及时抓住我的手,说这些糕点准备让客人来吃的,边说边抓些家制的炒米糖和小炸放在我面前。喝了会茶后,开始吃挂面下汤圆,并配以菠菜,佐餐是蒸咸肉、香菜等。我吃了一大碗,撑得小肚皮滚圆滚圆的。

饭后,我来到店堂外大厅。灿烂的阳光透过门板缝隙射进来,我忽然发现沿着门板缝隙的地下,散落着许多大红、水红、金红等颜色的贺年片。这些贺年片大多是五寸长、三寸宽,上面有毛笔竖写的小楷,都是些恭祝发财之类的祝福语。在这些贺年片的左下方,署名恭贺单位和私营企业分别有开城区公所、镇政府、镇税务所、镇银行、镇邮电所等和“同茂丰”、“恒泰布莊”等规模较大的商店的名字。我把这些贺年片捡起来交给了父亲。父亲递给我一个小竹篮,里面装有一包红糖、十个鸡蛋、两包糕点,每件上都贴有一张喻示吉祥的方形小红纸,催我赶快去外婆家拜年。

出了家门,只见大街上三五成群,个个一身新衣,一脸喜色,提着拜年的礼包。遇见熟人,老远就拱手作揖,相互祝福。不一会儿,我到了外婆家,只见外婆、舅舅、舅母正在同早到的客人们喝茶说话。我走上前去,一一给他们磕头拜年。拜毕,外婆拉我坐在她身旁,抓了许多我在家里想吃而没有吃到的糕点,放在我的面前。

喝了一会茶后,表哥邀我去大街上。此时的大街,行人已多了起来,还有唱门歌的、捏面人的、耍猴把戏的等等,热闹非凡。

我俩从西向东,一路走一路看。小猴玩把戏是我最喜欢看的,猴主人一边敲着锣一边大声吆喝着,小猴随着锣声一会翻筋斗,一会舞木棍,一会学穿衣戴帽,一会捧着小锣向观众要钱,十分滑稽可笑。

过了三天年,转眼就到了“上七”。所谓“上七”,即正月初七。这一天也是新年中的小年。天刚亮,小镇就在一阵阵的爆竹声中苏醒过来。不少商户已陆续开门营业,当然也有一些商户仍紧闭大门,沉浸在新年的氛围中。这一天也是新年中的特别日子。多少年来,小镇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上七”大似年,婆婆要拜媳妇年。此话虽然没有一家实现,然而在这一天里,婆婆在家操持家务而让儿媳在家歇着倒有不少。

这一天上午,我又来到河西外婆家找表哥玩。快吃午饭之时,我看到外婆和舅母在灶房里烧了很多菜肴,看来并不比大年初一那天差。此时,我忽然看到舅舅拿了一个铸铁的杯状东西,塞进了熊熊燃烧的灶内。不一会,那个铁杯烧得通红。他用火钳夹出后,往上倒了一些香醋,瞬间“哧喇”一声,一股白烟腾地升起,顿时满屋充盈着醋香味。舅舅夹着那个铁杯在墙角边、桌椅下,角角落落,到处熏蒸着。我指着那个黑乎乎的铸铁杯问是什么,他笑着告诉我,这叫“香基”,用醋气驱虫祛邪。每到节日这天,都要用这个将家里家外熏蒸一次,确保全家健康平安。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最后一个重要的节日。元宵节古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按照习俗,元宵节是一定要吃元宵的, 南方称之为汤圆,我们开城土语叫“汤果子”。晚上要举行传统的灯会,大街小巷张灯结彩,闹花灯,放焰火。

这年元宵节,午饭一过,各家商铺照例都忙碌起来,重新清扫厅堂,摆放香案、置办烟花香烛、擦拭玻璃吊灯,少数大型商号还挂上了汽油灯,准备晚上迎灯。我们小孩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到处打听灯队踩街巡游的时间和路线。

夜幕降临,银月东升,家家户户扶老携幼,涌向大街。大街上彩灯盏盏,灯火辉煌,人流如潮,万人空巷。正在人们焦急等待之际,忽然远处传来了隐隐约约的锣鼓声和爆竹声,灯队已经进街了。大家迅速选定了观灯的位置,翘首张望。随着锣鼓声和爆竹声越来越近,人群开始猛烈地骚动起来。不一会,只见一位走在灯队前的壮汉,一路舞动着手中两个用铁链系着的装满烧红木炭的铁球走来,两球相撞,火花四溅,像流星雨般美妙。这就是有名的“流星球”表演,俗称“玩火球”。其后,便是各种灯队和表演队迤逦而来,有龙灯、鳌鱼队、鱼队、河蚌队、旱地行舟、踩高跷、挑花篮、扭秧歌等。其中龙灯、鳌鱼灯、鱼灯受大商户之邀,还要进其厅堂拜神祈福,以佑其消灾祛病,生意兴隆。

在这些灯队中,我最喜欢的是“二龙戏珠”。两条长十多米的龙灯,在彩色灯球的引领下,伴随着激越的锣鼓声,上下翻腾,一路舞来,龙须飘飘,龙目怒睁,张牙舞爪,威风凛凛。其次是河蚌队,一位十分俊俏的男扮女装的“河蚌精”,两手拉动着背在身后巨大的彩色蚌壳,面对着身前“老渔夫”撒网的舞蹈动作,有节奏地扭动着腰肢,一张一合,一路做着害羞、躲闪等动作,真是楚楚动人。再就是鱼灯队,十多条鲫鱼灯摇头摆尾地游来,忽然一束银色火焰在队前喷出,这些鱼儿疾速地穿梭翻腾起来,并随着奔跑的焰火飞快地向前追逐而去,场面异常壮观。

夜已深沉,月上中天,大街上灯会依然在热烈地进行着。整个小镇乐曲悠扬,锣鼓喧天,火树银花,灯月交辉。现在回忆起来,正如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所描写的那样,“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作者简介:程希武,安徽无为人。先后在无为县教育局、县政府办公室供职,担任过教研员、秘书、副主任、主任。曾在《安徽教育》《农村工作通讯》等刊物上发表过若干文章。多次参加过《安徽省情》《安徽年鉴》《安徽地名录》等杂志有关无为县内容的编写工作,并获得过若干项奖励。


END

来源:原野牧歌

无为人
崇文守正,无为有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