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年味

文摘   2025-01-31 11:31   安徽  



舌尖上的年味

万昌文


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们来说,过年可是件大事。这意味着不仅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肆意的玩耍,还有各色各样的美食可以敞开肚皮笑纳。

之于我,年味正是从舌尖上开始的,而舌尖上的年味又是从吃送灶粑粑开始的。

小时候,我最喜欢吃我母亲做的送灶粑粑。不过,好吃的东西多有些讲究,做送灶粑粑也不例外。首先,将籼米和糯米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一般比例为7:3),洗净后沥水晾干,再磨成面粉。然后将面粉掺水,慢慢揉成团。分剂后,用手捏成面皮,放入馅料,包成扁圆形的粑粑坯子。送灶粑粑是否好吃,与馅料也有很大关系。除了少数糖馅的之外,我家送灶粑粑的馅料主要有大葱萝卜馅,咸芥菜馅,有的还加上香干,均切成细末。咸味的馅料都少不了肥瘦兼有的猪肉,也切成末或丁。肉末或肉丁先放入锅中煸一下,再放入已切成末的大葱、萝卜、或咸芥菜,与香干一起,在锅中翻炒至熟,冷却后即为馅。

包好的粑粑坯子,现在人们大多用蒸笼蒸熟。而我们家那时是烧大锅的,母亲的做法是把粑粑坯子一个一个地贴在大铁锅的内壁上。为了防止粘锅,之前在内壁上要涂上一层食用油。粑粑坯子贴好后,盖上锅盖,用中火煎烤,等到有轻微油烟气从锅盖边冒出,再打开锅盖,四周旋一点水,加盖继续煎烤。如此反复两三次,粑粑即可出锅了。

煎好后的粑粑,不贴锅的一面,光滑油润,软而不黏。而贴锅的一面,则多少有点焦糊,但也正因为如此,揭开锅后,却散发出一股诱人的香味。这样的送灶粑粑不是成“锅贴粑粑”了吗?唉!我是好多年都没有吃过这样的“锅贴送灶粑粑”了!

吃送灶粑粑这天,我们老家是在农历腊月二十三。这天,又叫过小年。

从过小年到过大年,其间只有六、七天,大人们要忙于备年货了。年货的重点是待客的糕点和餐桌上的食材。

有一样糕点是一般家庭必备的,那就是炒米切糖。打切糖是一门手艺活,以前是要请师傅到家的。家里先备好炒米。母亲要做的是将糯米洗净后泡水半天,然后在锅里蒸熟,再将蒸熟的糯米饭在太阳底下晒干成粒。接下来的事情就交给打切糖的师傅去做了。

师傅到我家后,先将晒干的糯米粒放入大铁锅中,用小火慢炒,直到米粒变黄并散发出香味再出锅备用。如果掺杂花生米或芝麻,也需在锅中炒熟。随后就熬糖稀了。我们家那时用的是麦芽糖。师傅将麦芽糖倒入锅中,兑适量的水,用小火加热至冒泡。师傅的技术就体现在火候的把握上。火候把握不好的话,糖就会糊掉,就成不了糖稀了。

糖稀熬好后,将炒米或炒熟的花生米或芝麻倒入其中,迅速翻拌,以确保每一粒都裹上糖稀,这也是有很高的技术含量的。炒米与糖稀充分翻炒拌匀后,就可放入一个长方形的木制模子里。师傅用一根带把的木制滚筒,快速将滚热的炒米糖压实成形。等炒米糖稍微冷却,再用刀切成小块。师傅说,如果完全冷却后再切,炒米糖会很容易碎掉。这样用刀切成小块的炒米糖,又被称作切糖。

自从炒米切糖打好之后,我每天的嘴里就多了一样零食,年味在舌尖上也一天天地变浓。

餐桌上所需的食材有很多,但有两样是必不可少的:一是豆腐,二是猪肉。我表哥会做豆腐,以前我们家每年过年的豆腐都是他帮忙做的。选择自家收获的当年的黄豆,浸泡一段时间。泡好后,父亲推磨,母亲将黄豆一勺一勺地放入石磨的眼中,黄豆便磨成了浆。表哥将磨好的豆浆倒入一个很大的布袋中过滤,用力挤出豆浆。豆浆流入下面放着的大木盆里,便自然与豆渣分开了。接着将分离后的豆浆倒入锅中,加适量水,用中小火加热。为了防止豆浆糊锅,表哥不断地搅拌。煮沸后,再继续用小火煮几分钟。最后,在沸腾的豆浆中加入适量的卤水,叫点卤。点卤多少,往往是决定豆腐能否做成功的关键。卤水是用食用盐和石膏粉制成的,与豆浆搅拌均匀后,豆浆就很快凝固成豆腐脑了。
这时,母亲就准备几个大碗,放入白糖,舀起热腾腾的豆腐脑。我就站在一旁,边看边等着这一可以饱享口福的时刻。余下的豆腐脑就放入豆腐模子里,展平,上面铺上几层棉纱布,盖上与模子一样大小的木板,再用重物压在木板上,以便挤出豆腐脑中的水分,使其逐渐板实成为豆腐。一般压几分钟即可。

在农村,那时养猪的人家有很多,有卖的,也有准备过年时杀的。毕竟,过年的时候,猪肉的用量大,在市场上买要花不少的钱。我小时候,家里几乎每年都养猪,我就是放猪娃一个。我家人口多,猪养大了,一般是不卖的,待到过年时杀,叫杀年猪。杀年猪的那天,事先约好的杀猪匠过来,带上他的一些必备工具,如杀猪刀、斧头刀、切肉刀、刮毛刀等,还有一个烫猪用的大木桶。家里准备两个长板凳,上面铺上一个长木板,几个壮劳力把猪逮住,就放在木板上。猪撕心裂肺地叫,作垂死的挣扎,那当然是徒劳的。杀猪匠很快用那把细长的条刀刺入它的喉咙,往往一刺致命。喉管下放个大盆,张血旺。猪断气后,就放入盛满开水的大木桶里,这一过程叫烫猪。然后杀猪匠拿起刮刀,三下五除二就把猪毛刮干净了。接下来用吊钩将猪倒挂在靠墙的梯子上,杀猪匠开始对猪开膛破肚……

这天,是有骨头汤喝的。母亲往往煮了一大锅喷香的骨头汤,邀请周围的邻居们来喝。我的任务常常是给村里的老人们每人送去一大碗。

年前炸“油货”也是备办年货重要的一部分。油炸食品中有作为糕点盘中的“小炸”和糯米锅巴。“小炸”是类似薯条的小吃,原材料为小麦面粉。根据喜好的口味,加盐水或糖水,与面粉充分混合,揉和成面团。然后将面团压平,成薄薄的饼状,再用刀切成长约六厘米的细条,放入油锅中炸。不知为什么没有人为这样的小吃起个好听的名字,也不知是谁先称呼其“小炸”,名字就这么随便定了下来。
糯米锅巴并不是指糯米饭吃完后,大铁锅中剩下的锅巴。油炸的糯米锅巴,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糯米在热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直到糯米发白且用手能轻易碾碎后,再去淘洗干净。沥干水,加入适量的盐、玉米粉和其它调料,翻拌均匀再静置几分钟后,盛放在漏勺里,入油锅炸制定型。待看上去两面金黄酥脆,再用漏勺捞出,冷却后即可食用。
油炸食品中可摆上餐桌的是油炸豆制品和油炸鱼块。油炸豆制品中以豆腐丸子和豆腐棍子为主。我母亲只炸豆腐棍子。将老豆腐沥干水,用刀削成片,再沥水一会,然后就可放入锅中炸了,也是炸到两面金黄为止。需要注意的是,油锅的油温不能太高,否则豆腐棍子的颜泽和口感就会大受影响。在我们无为,豆腐棍子切成细条,与同样切成细条的大蒜、腌制的五花肉一起炒,香味浓郁,也是“乡味”十足。

油炸的鱼块,一般选择青混(青鱼)或草混(草鱼),也可选择海里的带鱼。青混或草混汆汤也很好吃,但是一条十几、甚至二十多斤重的鱼,用不了那么多来汆汤。所以,剩下的便切成块,用油炸,这样可以保存好长一段时间。油炸的鱼块端上桌子之前,还要进行二次加工,通常是加上青椒或西红柿等具有调味功能的配料。

舌尖上的年味之集中体现,是在除夕的年夜饭上。在那个生活清贫的年代,年夜饭绝对称得上是豪华盛宴。一些平时很少吃到,或舍不得吃的菜,过年是无论如何要拿出来的。菜品之丰富,往往要摆到桌子边,或叠上“两层楼”。在所有的菜品中,有几样菜是绝少不了的,因为它们都有美好吉祥的寓意。比如鸡,寓意“吉利”;鱼,象征“富余”;豆腐,代表“福气”,等等。鱼当中,一般少不了鲢鱼或鲤鱼,预示一年红到头,子孙跳龙门。红烧鲢鱼或鲤鱼是不能剁掉鱼头和鱼尾的,上桌后也不能吃,只做个摆设,说是“有头有尾”,这样年景才好。

年夜饭的最后一道菜,一定是猪肉丸子汆汤。母亲将精肉与少许肥肉先切成小块,把生姜切成末,然后放在一起在砧板上用刀剁碎。肉多的话,其间会不时撒一点水,一方面不至于使肉粘在砧板上,另外一方面还可保持肉中的水分,这样做起来的肉丸就会很嫩。肉剁到呈现一点的黏糊状后,加上适量的山芋粉、盐和葱末,在大瓷盆里搅拌均匀,再用手做成丸子,放在洗净的簸箕里备用。我们老家称猪肉丸子为“肉圆子”。年夜饭最后喝肉圆子汤,代表一家人一年到头的大团圆。

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物质生活的丰富,舌尖上的年味似乎淡了一些。然而,每到过年期间,对儿时年味的回味却从未淡化过。

作者简介:万昌文,安徽省无为市人,无为中学英语学科高级教师。1986年毕业于无为师范,后在安徽师范大学获得英语专业硕士学位。业余时间喜欢阅读和旅游。间或也喜欢写点东西,以资对过往生活作一点念想。

END

来源:原野牧歌

无为人
崇文守正,无为有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