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圆子,话团圆
秦正闩
常言道,过了腊八就是年。过了小年,年的脚步就更近了。说到过年,自然少不了传统美食了。在各种佳肴里,最让我念念不忘的就是圆子。小时候,我最盼过年,因为过年时可以吃到香脆可口的炸圆子。据传,清朝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南巡至安徽,在香山寺用膳时,因季节已过樱桃季节,寺院里的厨师便用红薯粉条制作了一道类似樱桃肉的风味菜品,乾隆尝后大加赞赏,并赐名为“炸丸子”。我想这大概就是炸圆子习俗的由来吧!每当年关临近,特别是在腊月二十三小年后的几天,千家万户都不约而同地忙碌起来,那弥漫在空气中的油香和欢笑声,总是在宣告着炸圆子的时刻到了,年味也随之渐浓。每到这时,厨房里,一家老小齐上阵,准备迎接这一场充满温馨与期待的美食盛宴。可谓是,圆子下锅,油花四溅,年味就这样被炸出来了。从文化意义上来说,炸圆子寓意着团团圆圆、圆圆满满,非常符合中国人春节期间追求和谐美满的心理需求。一颗颗金黄酥脆的圆子,不仅象征着家庭的团聚和幸福,更是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许和祝福。炸圆子的制作过程也是很有讲究的。选材上,新鲜的猪肉是基础,有些地方还会搭配藕等食材,用以增添口感和风味。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像料酒等调料在炸圆子时则不宜使用,因为它们可能会影响圆子的整体风味和外观。炸圆子的火候和时间也是关键。油温要适中,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圆子的口感和外观。炸制时间也要掌握好,既要确保圆子熟透,又要避免炸过头导致口感变硬。妈妈是炸圆子高手。她总是拿出事先煮熟的糯米饭,将切碎的葱和生姜放入其中,然后再将糯米饭揉搓成一个个小圆球,放在盆里待炸。接下来,爸爸便起火烧锅,待锅热后,妈妈开始倒入小半锅的菜籽油,等到锅里布满了许多小气泡时,就说明油热了,然后把圆子放进油锅里,像一只只胖鸭子扑通扑通地跳下了河,样子很是可爱。油锅里发出吱吱的声音,圆子的味道真是香飘十里,我和两个妹妹蹲在一旁,馋馋地看着,暗地里悄悄地咽着口水,恨不得将手伸进锅里捞起来就吃。爸爸在一旁早已洞穿了我们的心思,提醒着别靠近油锅太近,小心飞溅的油花会咬人。而母亲娴熟地用网勺在锅里不停地翻动着,很快圆子就呈金黄色,于是,妈妈将第一锅的圆子盛起来放进竹簸箕里。馋嘴的我们早已急不可耐,抓起一个炸好的圆子就往嘴里塞,烫得人眼泪直流,不一会儿功夫,我们便吃得肚大腰圆,然后我和妹妹就去玩了,但是爸爸妈妈还在厨房忙活着。待更多的圆子出锅后,爸爸便让我们送些给左右邻居尝尝,这在农村邻里间很习以为常。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每次炸完圆子后,妈妈还会炸蚕豆和锅巴。母亲炸的圆子外焦内嫩,香脆甜糯,是我小时候过年时萦绕在舌尖最难忘的年味之一。炸圆子,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团圆的象征。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制作,分享着劳动的成果,浓浓的亲情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升温。在这炸圆子的香气中,年味愈发浓郁。它是对过去一年的美好总结,更是对新的一年充满希望的期盼。那一颗颗圆子,饱含着家的温暖和爱的味道,让人们在寒冬腊月里,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欢喜与期待,准备迎接一个团团圆圆、幸福美满的新年。总而言之,世界纷扰,幸福简单,一盘油炸圆子,年味浓浓暖人心。作者简介:秦正闩,笔名小城春蚕,安徽无为人,一名文学爱好者。毕业于安庆师范大学,先后就职于安庆市大山外国语学校、巢湖市新华学校,担任德育主任、常务副校长等职务,并长期从事中学英语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