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送灶粑粑迎小年

文摘   2025-01-22 16:30   安徽  



做送灶粑粑迎小年

朱玉凤


身边,因为一直有心灵手巧的母亲在,所以作为女儿的我,自然是笨拙的。以前,逢年过节,包粽子做各种小吃,我一般都是坐享其成。


周末,看着塑料袋里大嫂为我们准备的粑粑面,朋友家菜园里刚起的新鲜萝卜,冰箱里邻居梅姐亲手采摘并腌制的腊菜,还有菜市场称回的上等五花肉和一把嫩蒜。我蠢蠢欲动。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望着备好的一切,我还是心心念念地想着去找母亲,可是我不能,也于心不忍。毕竟老人家已是七十六岁高龄,现如今,她的身体和行动已大不如从前。于是,我决定循着母亲的手迹,做馅、和面、做粑粑和蒸粑粑,一步一步学着去做。



做馅。五花肉洗净去皮,切成小方丁;萝卜、腊菜、大蒜剁成碎末;若干干椒八角胡椒粉备用。

厨房里,水壶里的水正“呲呲”地畅响,两口炒锅腾腾地冒着热气。萝卜,先炒,除去萝卜气,旋水上盖,焖烂为止;烀熟的五花肉(烀过后的肉烂且嫩),炸出油闻到肉香时,放入盐辣椒酱油等调味品,再加少许开水,文火烧至两三分钟。起锅的萝卜,沥干汤渍,倒进肉锅,翻炒片刻(如果是腊菜,翻炒的时间要长些,待腊菜入味时止)。熄火后,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胡椒粉等一起倒入搅拌均匀。彼时,看着,入眼;尝尝,味不错。粑粑馅,初告成功。



和面。客厅的餐桌上,粑粑面,瓷盆,开水,竹筷等一应齐全。将面粉倒入盆里,在中间拨开一个小窝,左手缓缓倒水,右手同时用竹筷沿着一个方向不停地搅拌。估计和出的面粉软硬适中时(如果感觉面团硬了,加点水;稀了,再加点面),放下筷子,双手揉捏,直至面团揉熟而有劲道为止。盖上锅盖(或干净的湿毛巾),让其自行醒发。


做粑粑。将烧好的粑粑馅盛起,滤下油水(正好冷却,但又未凝固)。准备半碗凉水,铺好笼布(或蒸锅纸)的空笼屉。此时,揭去面团上的锅盖,正式开启做粑粑的模式。


醒发后的面团表面有点粗糙,需重新揉搓。揉熟后,手沾凉水,抠起一团面,放于手心,将其团圆、压扁,然后,双手拇指食指拈着面皮,边转边捏。瞬间,在十指的魔幻下,小面团变成了一个“空心碗”(碗口越大,塞的馅越多,这样的粑粑也就越好吃)。待装下足够的萝卜或小菜馅后,再细心封上碗口。(做好的粑粑盛放时,每个之间一定要间隔点距离,防止蒸熟后黏在一起。)



蒸粑粑。冷水上锅,大火蒸至二十分钟。熄火。数分钟后,掀开“盖头”。哇塞,一股香喷喷的热气扑面而来。看着满笼屉白胖胖圆润润的送灶粑粑,如出水的芙蓉呈现在眼前,心里美滋滋的。此时,身体的劳累,顿时化为乌有。


拈一个,小心掰开,轻轻咬上一口,既有黏黏的糯糯的面香,又有甜甜的咸咸的萝卜(腊菜)香。虽不及母亲做得皮薄馅美,但心情还是愉悦的。放下手中的粑粑,我赶紧拿起手机,拍照,急忙分享与母亲。那边,母亲似乎已尝到了粑粑的香甜,她立马给我发来一串大大的赞。


明天就是腊月二十三,中国传统的小年——送灶。我想,今年的送灶,母亲能吃上女儿亲手做的送灶粑粑,一定会感觉不一样的。


作者简介:朱玉凤,文学爱好者,在平时生活中喜欢观察和思考,喜欢记录下一些零星感悟。


END

来源:原野牧歌

无为人
崇文守正,无为有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