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OK OUT
警惕
网络造谣信息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网络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新媒体平台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成为大学生宣泄情绪 表达自我的场所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强化青年网络安全教育 提高法律意识
小编在此呼吁JLJUer:
不造谣 不信谣 不传谣
一同努力
共建和谐、安全、稳定的网络文化环境
01
名词解释
网络谣言: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如网站、社交平台、电子邮件等)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信息。这些信息通常是虚假的,主要涉及政治人物,公共领域,突发事件等,可能会误导公众、引发社会混乱。网络谣言具有突发性,流动性,快速性的特点,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02
网络谣言的类别
捏造国家政策法规谣言
对国家政策进行歪曲解读或者编造,扰乱社会秩序,会让公众对政策产生误解,干扰政策的正常推行。
编造自然灾害事故谣言
如地震,火灾,爆炸等相关谣言,夸大发生灾害的危害性信息,容易引发居民恐慌,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捏造恐怖犯罪类谣言
捏造虚构恐怖信息和危害公共安全事件,易引发公众恐慌,扰乱正常生活秩序。
隐私类谣言
针对其他人不实信息进行夸大和虚构捏造事实,其目的为了吸引眼球,增加流量,侵害当事人的隐私和名誉权,造成不良影响。
食品安全类谣言
捏造夸大某食品存在产品质量问题,引发公众抵制,干扰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对相关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健康医疗类谣言
利用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心理来传播,往往没有科学依据,因其不必要的恐慌和错误的养生观念。
我国法律关于网络谣言的责任,根据行为的情节严重程度可能会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违法责任和刑事责任。
就让小编带JLJUer快速了解我国法律关于处理网络谣言的相关规定,帮助你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保持清醒的头脑,远离网络谣言虚幻和诱惑的陷阱。
03
发表网络谣言需要承担的责任
——法律科普
一、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如果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存在特定例外情况,如捏造、歪曲事实或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等。
二、行政违法责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项,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三、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此外,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规定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如果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04
警示案例
1.“叛国,不爱国案例”
某校学生发表对国不当言论,产生不良影响,经学校研究决定停止该学生任何职务工作,并严肃处理,并以此为戒加强学校治理。
某博主利用网络平台发表叛国辱国的敏感言论。
2.对国内新闻发表评论不当言论
网民通过抖音平台抹黑政府形象,影响恶劣,给予该网民拘留的行政处罚。
网民在某短视平台下发表恶评,并联合其他网民一起评论,侮辱、讽刺性极强。
3.在网上造谣,夸大捏造事实
4.在朋友圈,社交APP,评论区作出损害他人名誉的言论
一些网民在网上发表不当言论,公然在朋友圈发表和侮辱、诋毁他人的话语,恶意宣泄情绪,造成不良影响。
5.非法翻墙,使用推特等软件在国外网站发表不实言论,损害国家人民形象
皇马球迷对中国人唱辱华歌曲,经中国驻西班牙使馆严正交涉后,皇马俱乐部严正发表声明对其言论表示反对并表明态度!
一男子造谣生事,发表不当言论,辱骂钟南山院士,并发布仇国言论。经中山警方调查,对该男子进行拘留的行政处罚,严肃处理并警示引以为戒。
05
小编教你们如何辨别网络上的信息真伪
第一招
标题夸张,结论骇人听闻,请直接忽略。
如:“震惊!!!”
“快看!xxx”
第二招
多关注媒体信息的可信度,更高的官方媒体,确保信息的真实有效性。
第三招
掌握搜索技巧,进行信息内容之间的相互印证。
第四招
浏览健康的页面。谨慎点击广告和不明链接。
06
抵制网络谣言,
让小编带你们看看JLJUer们是怎么做的
A
B
C
D
07
抵制网络谣言,我们这样做
加强辨识不信谣
提高信息甄别能力,对不确定的信息进行核实,关注权威媒体报道,验证信息的真实性。
心有法度不传谣
严格遵守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不轻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明确传播信息的法律责任。
合理上网不造谣
树立正确的网络行为习惯,不制造谣言,通过互联网传播积极向上的信息,并保护个人信息不被泄露。
增加自我保护知识储备
通过读书、学习,增强辨证思维和自我保护意识,使谎言在知识面前不攻自破。
自觉学法守法
学习法律知识,对法律心存敬畏,培育守法好习惯,保护自己及家人。
参加网络建设
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不传播虚假信息,可以向有关部门反映、举报虚假信息。
END
文字:经济与管理学院 周良骏
排版:经济与管理学院 焦嘉睿
校对:经济与管理学院 郝杰 安鑫阳
初审:吉林建筑大学建微知筑辅导员工作室 张浩瑜
复审:李哲 许子薇
终审:邹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