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创案例 | 四川小村如何利用竹艺蜚声中外?

民生   2024-06-02 19:42   湖北  





 


推荐语:


十九大之后,中国涌现出了一大批美丽乡村项目。大部分乡村的做法是投入大量资金搞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统一改造,使村庄的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这一过程中往往没有兼顾对乡土文化本身的挖掘和提炼,导致改造后的乡村缺失个性化属性,出现了千村一面的现象,农民的生活也无法在这样的改造中得到改善,更谈不上提升文化自信和经济效益。

竹艺村的春天

而在某些地区,文化艺术与规划建设同步介入,往往能收获不错的效果。本文将以四川成都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为例,介绍该村是如何通过创意资源、市场资金的引入,以及基于地域文化的规划建设和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来实现乡村自身文化造血的。



基本情况介绍


竹艺村,位于距离成都市区逾50公里的崇州市道明镇。道明自古就是竹编之乡,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依竹而居,削竹为器,有“山上清泉山下流,家家户户编花篼”之说。

道明镇竹编手艺人


20世纪80年代,道明竹编产品远销国外,有“川西第一竹编市场”之称。2007年,“道明竹编”被列为成都市、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名录;2012年,道明竹编被列入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竹艺村并不是一个行政村,它指的是崇州市道明镇龙黄村9、11、13组所在的区域,占地上百亩,包括近百户村民。

川西林盘:发源于古蜀文明时期,一般由林园、宅院及其外围的耕地组成,是一种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型居住模式。林盘通常是以姓氏(宗族)为聚居单位,呈一种分散的分布方式,形式上属于典型的自然村落。其生活形态和建筑形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已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深深烙印于川西民风民俗之中。



航拍视角下的道明乡野与川西林盘



“道明竹艺村所在的区域,在2016年之前,还和无数传统村庄一样,美丽,但是却较为落后。”道明竹艺村名誉村长任莉介绍说,当初的龙黄村基础设施差,村里走的都是泥泞的道路。并且村里空心化程度较重,青壮年都外出务工,留下的多是老年人、妇女和小孩子。


留在村里的村民除了务农之外,便只能依靠编竹编创造些许收入。“村里的产业也是传统模式,竹编合作社把原料送到村民家里,留在村里的老年人、妇女就编竹编,编织好后合作社会上门收走,这种产业模式下的竹编手艺人收入很低。”



竹编制品制作过程


2000年以后,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不断冲击竹编市场,道明竹编逐渐被新的包装制品取代。随着老一辈竹编艺人年龄逐渐增大,年轻一代又不再从事竹编产业,产业萎缩,竹编技艺也面临失传的危险。


2009年9月,崇州建成投用了一条连接7个乡镇和3个重灾区的快速通道——重庆路,其沿线有着美丽的油菜花海和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每年三四月,崇州都会举办菜花节,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自驾前往,为沿线乡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重庆路这条便捷的交通要道也成为了成都西部重要的乡村旅游专线。



最美乡村公路——重庆路


“路修好了,通过菜花节吸引到龙黄村附近游玩的游客也变多了,但是当时龙黄村没有饭、住宿,来游玩的人也仅仅是体验乡村田野自然风光,没有把这些人流切切实实转化为经济效能。”道明竹艺村院落管委会胥念勇负责人表示。


空守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些名号,却很难在市场中掘金,这种尴尬的局面在2016年出现转机。


2016 年以来,在乡村振兴战略与成都“西控”政策指导下,竹艺村以其“农耕、非遗竹编及民俗”等本土文化为基底,拓展川西林盘传统文化,打造道明非遗竹编产业品牌,将传统自然村落逐步建设为成都市3A级林盘景区,成为四川十大文旅产业地标、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规划建设先行


2017年10月,在考虑了川西林盘生态、川西民居特色、当地风土人情等要素的情况下,当地政府和崇州文旅集团因地制宜对龙黄村包含交通、线性、水文等在内的十大系统,进行了全方位分析及规划。

2017年底,17户村民以出租方式与开发公司签订租用协议。在他们的设想中,“大拆大建、挖山填塘、过度设计、冒进求洋”被彻底摒弃,取而代之的是按照保护原生态、留下原住民、尊重原产权、使用原材料的“四原”原则对竹艺村进行规划设计。

竹艺村规划效果图
竹艺村的规划方案完整保留原有乡村的肌理,以水系和路网作为功能规划框架,将公共建筑分布式置入水路节点上,使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共同成为乡村重建的重要组成。

在建设风格梳理方面,制定了以木材、小青瓦、竹编等材料为主的建筑立面表现形式作为整个村庄的风貌导则,进行整体把控;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村内的道路水系重新梳理改造成明确清晰的道路系统和景观净水系统,对生态农业与景观、餐饮进行一体化配置;在功能规划方面,设置竹里社区服务中心、竹里民宿、竹里游客中心、丁知竹竹艺馆、“第五空间”综合服务广场、竹里青少年工作营地等多组乡村公共建筑,并相应设置了从广场、院落到公共家具(长椅、凉亭等)等多层级的乡村公共空间,形成自上而下的乡村广普系统(Generic system)。

在整体设计导则的指引下,村民纷纷对自家屋院的屋顶、围墙以及建筑立面进行了整修维护,形成了自下而上的乡村建设局面。

竹艺村俯瞰图
2018年2月,“道明竹艺村”开村。竹艺村的建设,让这个沉寂多年的村落焕发了新的生机,但真正让这个村走向世界的,是竹艺村的标志性建筑——“竹里”。

关于“竹里”的诞生,有这样一个特别的故事。

最初,当规划小组抵达龙黄村时,被其原生态的村野之气所吸引。他们思前想后,决定进行一次全球范围内的设计团队招募,选出一块竹林之间空余的宅基地,让全世界最有想法的建筑师来审视和设计这块土地。

龙黄村老房子
面向全球招募建筑设计团队,他们却拟了一份很不国际范儿、或许是史上最有中国味的设计任务书。

这份公开发布的设计任务书,竟是一首陆游所写的词《太平时》:“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乱红飞尽绿成阴,有鸣禽。临罢兰亭无一事,自修琴。铜炉袅袅海南沉,洗尘襟。”

陆游曾在蜀州做过通判,是崇州的文化名片,这首作品与道明翠竹的闲适生活最为契合。“竹里”这个名字,便是取自这首词的头两个字,这也是“竹里”最初的设计理念:"竹”是指环境,自然的场景;“里”是指文化,内心的安宁;“竹里”代表着一种远离纷扰都市生活的安静与祥和,也是返璞归真的乡村本貌。

崇州山水
招募发出短短一个月,前来竞标的设计团队包括来自中、日、韩三国的近30家,他们提出了30种对陆游这首词的解读。

最终,设计师袁烽及他的团队拿下了“竹里”,他们对川西林盘有着属于自己的体验和感触。“我在这里做这个建筑不是要做现在时,而是希望它就像川西林盘的一颗种子,在未来的某天可以抽芽生长。”


由于场地坐落在两个相邻错位的方形宅基地上,袁烽决定在最大限度保留周围的林盘竹林以及参天大树的设计前提下,通过参数模拟以“无限(∞)形”的拓扑找形,在竹里屋顶这个虚尺度上,用两个互相扭抱的圆形实现对于空间、时间、场地的最大化回应。



竹里”总平面设计稿
建成后的“竹里”俯拍图
从路边抵达“竹里”门庭不过20米,但需穿行过一条曲曲绕绕的竹林小径,四周林景的层次与颜色会伴随时令的更替而循环变化。在行进的路途中,通过空间的转折和递进来拉长了流线、视线和时间,为建筑平添了几分曲径通幽的意境。


不论是如帘的雨水亦或洒落的阳光,都会借由倾斜的叠嶂青瓦顺延流下,与外界形成一层天然的隔断。闲来临摹一纸《兰亭集序》,兴起弹奏一曲《高山流水》,透过环形相接的玻璃,抬头即是澄蓝天色与青翠竹林相互交叠。



竹里


当设计不再停留在形体上,隐藏在形体背后的“光影声风水”,流动的云霞、轻柔的林间风,都是归属于建筑的一部分。


“竹里”最后的落成,可以说完美暗合了陆游的那首诗。



最终,设计师袁烽和他的团队交出的这份答卷,令所有人都惊艳与折服。建筑落地的那一年,关于“竹里”的解读已在国内外建筑和设计圈中铺天盖地,《A+U》《时代建筑》《Architectural Record》 《Wallpaper卷宗》等多家知名杂志相继对其进行了报道。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中国馆中,“竹里”作为中国对“建设未来乡村”的实践作品展出。



创意人才培育



“竹里”走红后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而这一次,竹里村已经做足了准备,也成功抓住了这次机会。


早在2013年,当地政府就曾邀请中央美院的师生来村里实地考察,央美在经过长期的深入调研后,首次提出将黄龙村靠近公路的九、十、十三组,规划为一个竹艺聚集区,并冠以“道明竹艺村”,打造“文创旅游的创新创意示范区”。



竹艺村创意产业孵化中心


2015年5月,中央美术学院与崇州市政府合作建立乡镇现代化转型研究教学实践基地。经过对现代化乡村转型进一步研究,中央美院分步打造三个平台:一是人才培养平台,共同培养青年传承人与设计师,为将来产业生态提供活力;二是国际文化艺术设计交流平台,院校与专家为乡村提供方向及创新力;三是产业发展平台,邀请企业家共同参与构建产业环境。这三个平台互为促进与依托,为整个业态注入动力。



中央美术学院家具产品专业学生与当地手艺人在一起


2018年4月,中央美术学院驻四川成都传统工艺工作站落户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


央美曾先后派出10批次200余名师生到竹艺村进行课题研究和实践;选派3名青年传承人到央美进修学习



以竹为元素的毕业创作


道明竹编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丁春梅就曾多次赴高校进修,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近年来,她与央美合作的“丁知竹”品牌设计系列产品已经被不少高档酒店、商场相中并订购。


“道明竹编不缺手艺人,缺的是给予手艺人学习、提升的机会。工作站的成立让我们不出门就能在传统技艺中植入更现代的设计,未来的产品也更有希望被更多人接受。”丁春梅表示,当竹编的附加值得以提升,市场得以扩大,工匠、村民的收入也显著增加。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教授向丁春梅颁发结业证书


竹艺村手工艺人代表人物的杨隆梅老师不仅去到中央美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四川大学等多所高校学习、分享,还多次代表竹艺村走出国门,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她表示,“这些年,我们非遗传承人不仅开拓了眼界,精神上的自豪感也是满满的,而且我们可以在展示、交流非遗技艺的同时,对接到很多的外部资源。”



杨隆梅在教学(右一


目前,竹艺村培育孵化了杨隆梅、丁春梅、肖瑶等16名创客人才,形成集聚62名竹编非遗传承人、100名竹编艺人、6000余名从业人员的竹编产业集群,定向开发出精神文化产品、旅游体验产品300余类创意产品。2023年,竹艺村竹经济产值突破2亿元。



竹编艺术灯饰
竹文创产品





多元业态发展



为了丰富竹艺村的文旅内涵,竹艺村还进行了“新村民”招募计划。


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马嘶,在竹艺村中打造了三径书院,这是一个以耕读传家为理念的乡村公益书院;



三径书院


旅法艺术家刘伟福,是村中见外美术馆的馆长,每年都会在村里举办艺术展;



见外美术馆


本就是崇州人的生活美学践行者冯玮,此前在成都宽窄巷子工作,乡村振兴开始后回到家乡创业,在竹艺村内创办了遵生小院,打造传统手工民俗体验馆。



遵生小院


经过多年的专业运营,竹艺村保持着美丽和谐的乡村风貌,有序有效的经营管理,村里的业态和竹编产业都得到了良好、持续的发展。


在打造的第一年,竹艺村外出人员的返乡率就达到了50%。家乡发展好了,外出就业的青年纷纷选择回到村里,有的投入竹编产业,有的开起民宿、餐馆、企业,村民共治共享,其乐融融。



竹艺村多彩的文化生活


此外,由崇州文旅集团打造的无根山竹艺公园也已开园,与竹艺村形成旅游联动。无根山竹艺公园规划面积2.04平方公里,园内有竹文化体验馆、熊猫餐厅、无动力乐园等项目,还将配套竹康养、竹文创等产业。



无根山竹艺公园 ©一蕊Aries


目前,竹艺村里有了品牌民宿、乡村酒馆、养生小院、诗文书院,建起了竹编博物馆和现代美术馆、文创体验区,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并带动村民返乡创业,参与制作和传承传统文化技艺,乡村振兴真正“落了地”。


2023年,竹艺村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60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比2022年全年收入增加2倍,达到300多万元。



竹艺村


马嘶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川西民居,本来就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传统美学。竹艺村内有更多可游玩的地方,原生态的川西林盘,青瓦白墙的川西民居,绿荫如海的竹林,清澈不竭的山泉,种满瓜果蔬菜的菜畦,随处可见的竹编艺术品……这些无不展现出川西林盘的新模样,也展现着中国乡村的新模样。”


正如“竹里”的形状∞代表着“无限”,“竹里”这幢建筑只是一切的开始,当见外美术馆、来去酒馆,三径书院,遵生小院,归野民宿,竹艺坊,青年旅舍.......一座座建筑如竹笋一般,生发成林,文化和村落,艺术和人,融合、衍生,竹艺村的未来,也变得无限长远,无限美好。








编辑:袁丽钧
审核:黄彬彬
配图:竹艺村


来源:公众号"乡创中国"

免责声明: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微信:xiangnongxueyuan-xh)


西厢房乡建联合机构简介

       

      在数字文明叠加生态文明的新时代,西联机构秉承“帮农民致富,助乡村振兴”的使命宗旨,结合十年乡村建设实践经验,创新提出并践行“群众为本、产业为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四位一体现代乡村振兴理念,创立“希望工程小农基金”汇集社会结构性力量,借力数字技术重塑具中国传统小农文化真善美特质的信用体系,打造以良善文化为引领、以社群经济为特征、以幸福生活为目标的小农数字共同体,努力推动物理与数字融合、城市与乡村融合、物质与精神融合的新时代乡村生命体健康可持续生长,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是数字时代中国智慧乡村振兴全程解决方案服务商。

      西厢房乡建联合机构包括乡侬学堂、小农数字运营中心、Epc乡村建设中心、乡村康居运营中心、三亲教育文化中心等,拥有小农数字小程序、小农乡创公众号、乡侬公众号等自媒体,可提供“以农民为主体、以活化乡村为目标”的乡村振兴顶层设计咨询及全域规划、数字乡村运营及乡村社区营造指导、乡村产业孵化落地运营指导、乡村振兴社会化学习培训及活动策划等多项服务,迄今为止已为罗田苍葭冲荆楚家学第一村、松滋“麦酒原乡”新星村等近百个乡村提供了系列服务,获得政府与社会高度认同。

联系人:
泥巴  15607204448(微信同号)






西厢房乡建联合机构








西厢房乡侬
引领共同学习、推动乡村活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