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邓子豪
就读于成都美术学院,热爱运动与实践,谦以待人,勤以事事,路就在脚下。
炎炎夏日,这次我来到了通城县大埚村,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工作坊中来。活动围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这一主题,引申出了一系列活动。
进入大埚村前,我先是经历了崎岖而又漫长的盘山公路,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个非常质朴且原生态的的地方。到了大埚村村委会,刚好就赶上了工作坊的开营仪式,村民们与导师齐聚一堂,其中村民们相互交流,说着我听不懂的方言,声音洪亮,并且直到开幕仪式前并没有发生我想象中的“各位声音小点”等诸如此类的句子,他们一直在没有拘束地畅所欲言,好不热闹。这是我在其他城市听不到的,是我这次身为志愿者感触的开始,也何尝不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午休过后,我与工作人员一起去村里进行老物件的收集,同时还在走访调研村民。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收集了老物件,而且更加了解了当地民风民俗。每一个老物件的背后都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其中一个村民让我印象深刻,他是几十年的老党员,在采访中积极配合,给我们提供老物件的同时不厌其烦地给我们分享着一个又一个故事。在此期间他拿出了一个上窄下宽的木桶,木桶只有上下两条铁丝固定却又牢固异常,让人感受到了老工匠传统手艺的精妙。更让我震惊的是这个不起眼的小木桶已经有了近百年的历史,我们当时都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老人家骄傲地给我们讲述这是他祖父留下,是用来量米的器物......他兴高采烈地讲着,我好奇地听着,不由浮想联翩,从这个老物件身上想象着几十上百年前的故事。
通过这次走访,坚定了我以后要多多传播乡村老物件的想法,让那些鲜为人知的老物件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如果这些老物件由于传播途径的缺失,就此隐入历史长河销声匿迹,那就是我们的损失。
搜集完老物件后,我参与了大埚村微景观的改造工作,帮助村口路段以及水池周边除草,其中也向村民请教了如何更省力地挑起担子。虽然到现在为止我知道了一些理论上的知识,但是在一些需要实践技巧的地方,我相比村民还是浅薄了不少,所以永远要抱有一颗学徒的心,忌讳自大。在此期间烈阳高照,村民们却干劲充足,各项工作得以按照预期顺利进行下去。
除此之外,我还参与了绘画组,与其他高校的同学们一起完成了簸箕的绘画装饰与布置。在绘画前,我们先对簸箕涂上了一层清漆,这样可以避免簸箕在户外风吹日晒发生损坏,起到一个防腐保护作用。对于颜料的种类,我们最后选择了丙烯。油彩能画出丰富的质感与细节,却经不起下雨潮湿,容易掉色;油漆不怕潮湿不易掉色,但画起来体现不出质感与渐变,过于单调,丙烯就能结合这两个的优点,在一定程度的防潮情况下也能画出丰富的质感与细节……虽然是简单的材料选择环节,却有着诸多细节的考量。这也让我知道了只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也要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对于众多材料的特性理解,利用材料之间的关系与各自优缺点,把材料运用在最合理最合适的地方。在此期间我也感受到了团队的重要性,正是有了团队成员的相互合作,才让我们绘画组按时完成了所有簸箕的绘画任务。
临近结营,热情的大埚村村民邀请我们去祠堂吃席,这也是与乡亲们拉近距离的机会之一。我和村民们一起包了饺子,并组织村民们进行漆扇制作活动。吃饭的时候,才发现大家包的饺子外形各异,有种吃“百家饺”的感觉,让我对“大家”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当时我站在祠堂门口,看着从四面八方过来的乡亲们,感觉恍惚了一会儿。这种画面,记得只有孩童时代回老家才有过,而现在,这种乡里邻里亲如一家的感觉似乎逐渐被淡忘了。我很感谢这次活动让我重拾了那美好的记忆,曾经拥有却再也无法重来的感觉。
工作坊的几天虽然非常辛苦,但结营的时候,我竟然还有几分不舍。非常感谢有这个机会参与到大埚村“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工作坊,美丽的大埚村,有机会我会再回来看看的……
西厢房乡建联合机构简介
西厢房乡建联合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