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细做实:
用行动交出答卷
其他地方只用作菜肴调料的花椒,被大埚村的村民们拿来和茶叶一起冲泡,是他们日常爱喝的茶水,也是迎客待客的首选。
一杯杯“花椒茶”,简单自然地拉近了我们与村民们之间的距离。在调研过程中,大埚村的群众们非常热情地对我们释放着他们的善意,但说到了共同缔造,说到了需要他们参与的具体事务,大多数村民开始沉默。对他们来说,“共同缔造”似乎还只是一个遥远的高大上词汇。
之后的一天,大埚村环保协会一大早组织了清杂除草活动。在几位村民和志愿者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刚从外地回家的村民吴龙光一脸疑惑地问我们在干什么,协会会长吴先岩说我们在搞共同缔造。
眼见吴龙光的下一个问题就要问什么是共同缔造,几位村民七嘴八舌地说,别问那么多了,这个要改造的地点是我们大家选的,清杂除草要大家一起干,搞漂亮了大家都可以来这里玩。
听到大家这样说,吴龙光回家拿了一把锄头,也加入了我们除草的行列。
那一刻,我似乎看到,大埚村村民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尝试着交出一份共同缔造的生动答卷。
党建引领:
真抓实干的共同缔造“塘湖路径”
2024年年初,塘湖镇就制定了《深化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工作实施方案》,计划到2024年底,完成打造塘湖镇幕阜山旅游公路、里塘公路、戴黄公路3条党建引领共同缔造示范带,全镇17个村(社区)将共同缔造活动贯穿嵌入乡村振兴全过程,形成一批巩固基层基础的长效机制,一套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
方案制定了,方向确定了,我们在工作坊的全过程中,都感受到了塘湖镇政府和大埚村两委一帮党员干部脚踏实地的精神,真抓实干的作风。
大埚村“共同缔造微信群”建立之后,塘湖镇党政班子主要成员第一时间都进了群。塘湖镇党委书记王琛、镇长陈兵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除了抽出时间到现场指导,其他时间也一直在线上关注着工作坊的推进:王书记提醒我们及时留存现场资料,陈镇长则建议在湿地节点加设一块科普牌。塘湖镇党委副书记吴宇星作为共同缔造专班小组的组长,更是几乎每天都出现在大埚村现场,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推进各种协调工作。
大埚村村书记吴国甫和村两委一帮人,已经接连三个星期放弃周末休息,一直在加班加点忙于防汛。当共同缔造工作坊启动的时候,他们迅速调整状态,全力支持和配合。
通城县政法委驻大埚村第一书记汪长峰和吴国甫书记忙前忙后,与我们沟通确定落地流程和细节;副书记吴仲楚陪同工作队入户调研,耐心翻译着我们听不懂的村民方言;妇女主任刘丽香积极联系村里原有的舞蹈队,配合着我们组织策划活动;4组小组长吴先岩则挑起了环保协会的担子,同时陪着我们一起上门发动群众捐赠老物件……
党建引领,党员带头,只有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基层党员和干部当好群众的“主心骨”和“领路人”,才能让全体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认识到共同缔造就是需要村民做主体、唱主角。
四力共振:
社会力量+内生动力
通过前期调研和沟通,本次工作坊最终选择了曲水湿地和屋场周边两个小片区作为改造区域。我们邀请到了3位实战经验丰富的导师,他们是武汉维佰境景观设计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彭邦云、武汉城市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教师邵靖婷、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胡新谷。
三位导师在全省各地已经有累计三十多场工作坊的成功落地经验,他们冒着酷暑烈日在现场指导,放弃午休时间完善设计方案,晚上也经常加班加点。
来自武汉城市学院的8位志愿者组成绘画组,日夜埋头苦干,高质量地完成了24节气簸箕画;来自湖北美术学院的4位志愿者精心调研,为大自然客栈提供了室内外两套改造设计方案;还有来自成都美术学院的邓子豪、武汉学院的叶沁玚……14位志愿者在完成自身任务的同时,积极参与工作坊的各种活动和节点改造施工,在乡村展示了当代年轻人的蓬勃力量,也从乡村得到了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这次工作坊的整体落地时间是6天,时间紧任务重,大埚村投工投劳参与工作坊的村民们认真细致,任劳任怨,以极大的热情建设着自己的家园。以曲水湿地节点为例,村民们每天一大早开工,到了要下班的时候,大家也总是主动加班,力求现场施工的进度更快一点。
湿地雏形完成以后,在几位导师的建议下,黄武祥、吴醒吾、吴思良等村民们去附近溪流挖取野芋头、石菖蒲等本土水生植物,这些容易存活的乡土植物既节约成本,又能延续乡村风貌,展现地域特色,确保曲水湿地节点在最短时间内发挥作用。
没有参与投工投劳的其他村民们也都非常关心几个节点的建设,在现场可以随时向我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为了贴合曲水湿地周边的自然环境,导师设计了生态简易原木护栏。建成后有村民反映,村里的孩子很喜欢在护栏上攀爬玩耍,担心不安全。导师们迅速做出调整,用螺杆加固护栏,用木板加密空隙。
村民们的合理化建议会得到重视和及时采纳,但有时候,他们的想法也需要适当的引导。
在调研过程中,不止一个村民给我们反映,想把屋场池塘边的几棵树砍掉,理由是冬天落叶太多,打扫起来很麻烦,大树底下也被堆成了一个垃圾堆,臭气熏天。
工作人员和导师耐心与村民沟通“保留乡村风貌、保护自然生态、不能轻易砍树”的大原则,并做出了相应的方案修改。最终池塘边大树下被清理干净后,做了适当硬化,摆上石桌石头椅,就成为了村民们满意的日常休憩场地。
让我们来看看短短6天时间,两个改造小片区悄然发生的改变吧——
组织起来:
从“置身事外”到“参与其中”
以党建为引领的乡村自治组织是乡村建设和治理的中坚力量,当一个乡村培育出不同类型的村民协会,广大群众也就有了展现风采的舞台。
经过前期调研和沟通,大埚村成立了环保协会、老兵志愿者协会和红色文旅协会。工作坊期间,三个协会在塘湖镇政府、大埚村两委和我们共同缔造团队的引导下,各自牵头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环保协会一大早组织了屋场周边的清杂除草活动,还积极入户宣传老物件捐献,收获到了很多村民群众的大力支持。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坛坛罐罐老物件,摇身一变成为了曲水湿地节点独特的小景观。
大埚村是一个红色村庄,湘鄂赣省委党校旧址、“革命母亲”黄菊妈陵园,无不记录着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村内有十多位退役军人,“老兵志愿者协会”的成立也是顺理成章。
十几年前退伍的吴仲禹被大家推选为负责人,他先后走访了村内多位退役军人,在塘湖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和共同缔造帮扶团队的指导下,策划组织了“祭扫先烈 情暖老兵”八一建军节主题活动。革命烈士陵园敬献鲜花,走访慰问英雄后人和退役老兵,组织打扫庭院、浇菜除草等志愿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关心关爱退役军人。
被大家推选为红色文旅协会的会长方红霞是大自然客栈的老板,对于文旅运营有很多想法;副会长吴小华之前就是舞蹈队的队长,身边有一群爱唱爱跳的好姐妹;另一位副会长李元香则是大大方方地“毛遂自荐”,平时就很热心的她虽然身体不太好,还是很想有机会为大家服务……
三个女人主导的红色文旅协会,组织的活动很是贴心。
工作坊开营那天恰值小暑节气,旧时民间一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将新收割的麦子和稻谷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并用新米、新麦制作饺子、面饼,与邻里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
为了推动传统文化在大埚村的传承与发展,加强村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红色文旅协会联合村委会一起举办了“幸福饺子宴 和谐乡邻情”小暑连心饭活动。
大家聚在一起剁馅料、包饺子,欢声笑语不断,现场像过年一样开心热闹。中间穿插的“漂漆团扇”制作活动,则让大家亲身体验了一把传统非遗文化的魅力。
大埚村在外乡贤、优秀企业家吴卫勇得知家乡正在举办共同缔造工作坊,第一时间联系到村委会,捐赠一万元用于活动开展。
一场大型红歌助农展演活动开始紧张有序地策划,塘湖镇团委、妇联、工会、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综合文化站等单位都参与其中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7月11日晚上,“红色传承·共颂党恩”红歌助农展销活动在大埚村村委会门口的乡村大舞台热闹上演。红色文旅协会的大姐们带来了一个精彩的开场舞表演,还在现场做起了维护秩序、发放道具的志愿者。
大埚村村民吴胜安摆出了棉花糖摊位,面前的游客排起了长队;养殖户吴德福带来了几只可爱的小萌兔,孩子们纷纷围着买胡萝卜去喂兔子;大埚村富硒土地特有的七彩花生、红薯、玉米等农产品,更是迎来了外地游客的争相购买。
短短6天的工作坊虽然已经结营,但似乎又引发了很多新的开始。
工作坊期间建立的“共同缔造微信群”,如今已经成为大埚村村民们沟通讨论、监督共管的的畅通渠道:有在外的游子村民请求多发一点视频,他们想转发抖音宣传家乡;有村民关心刚硬化的小广场有没有人洒水,住在附近的村民吴大哥立刻回答自己每天在洒水;还有一位村民反映广告字安装错了,我们和村委会也立刻联系了施工师傅前去更换……
群众发出的声音被听见,反映的问题也被看见,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而不是“置身事外”。
当然,一次短期的工作坊,不可能集中解决所有问题。我们在调研中收集到了众多村民的意见和想法:想在公路边盖一个方便游客的公共厕所、想把入村的道路修好等等,这些待解决的问题和事项,后续还有待塘湖镇政府、大埚村村两委和全体村民群众的共同努力。
但我相信,这次工作坊,已经让共同缔造理念在大家的心里埋下一颗种子,如细雨,如暖阳,如微风,在今后的日子里,它会浅浅慢慢去影响到每一个人。
西厢房乡建联合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