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吉林通志》记载:“国语吉林谓沿,乌拉谓江,其曰吉林者从汉文而省也。”吉林是满语,全称叫吉林乌拉,吉林是沿或靠近的意思,乌拉是江或川的意思,吉林乌拉就是靠近江边的地方,后来从汉语习惯,省去乌拉二字,简称吉林。
因为“吉林乌拉”是以汉字注音的满语,200多年来在各种史料中曾把“吉林”书写成不同的汉字,有的书上写作鸡林、畿林、几林、吉临或鸡陵,都是吉林的谐音,正如一九一五年编的《辞源》中所说“近世多称吉林为鸡林,则因音近而傅会之耳”。1685年,康熙帝下令通称吉林,从此吉林成为正式法定称谓。
清朝第二个皇帝东巡吉林的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弘历。乾隆十九年(1754),乾隆皇帝带一位太后及几个皇子、大臣等,于旧历五月六日由圆明园出发,沿康熙帝第二次东巡的路线(由古北口出,由山海关归),“巡幸”东北和吉林。往返费时五个月(153天),其声势和规模大大超过康熙皇帝。
七月又从承德避暑山庄起驾,经敖汗、奈曼、土默忒、科尔沁诸部。乾隆一行在沿途行围狩猎、游山玩水近三个月,于当年八月初五到达吉林城西的伊拉齐(即永吉县一拉溪),初六到达绥哈(今永吉县大绥河),于初七到达吉林城,住在将军府内太和宫。
乾隆在吉林住了八天,在城西小白山望祭殿遥祭长白山神,在温得亨河(温德河)举行了祭江神(也称河神)仪式,游历了北山,并随太后率王子、诸臣等乘龙船、如意船、花船,由将军府对面的三道码头顺江而下,到龙潭山游玩。
在龙潭山“祭龙潭”、封“神树”,并在山城近处的山林间进行一次颇具规模的行猎活动。北山关帝庙的“灵著幽岐”及龙潭山观音堂的“福佑大东”等到匾额,就是乾隆皇帝此次东巡留下的御笔。乾隆在吉林城近郊举行了几次行围,又于八月十三日赐宴度过他的“万寿节”(皇帝生日)。
在吉林将军觉罗傅森(满洲镶黄旗人)、副都统额尔登额(满洲正蓝旗人)及乌拉总管巴格的陪同下,在吉林城近处的松花江江面上,视察观看了乌拉牲丁的打牲活动,并即兴写下了《松花江捕获鱼》、《采珠行》、《咏鳇鱼》等诗。
乾隆笔下,写到吉林的诗很多。他在《吉林览古杂咏》中写道:“荒略山原限大东,汉唐记载鲜精穷。购诗只有鸡林使,真鉴偏教幸白翁。”此诗共四首,这是其中第二首。是说地处长白山区的大东之地,汉唐典籍中鲜有闻。诗中还写到鸡林国宰相让商人购白居易的诗之典故。诗中之“鸡林”,唐代指新罗,宋代指新罗附近的国家和地区,清代及民国则指今之吉林。此有《鸡林旧闻录》与《启东录》等书为证。“大东”与“鸡林”乃至“吉林”同在一诗之中,可见“大东”亦即吉林之代称。乾隆还在《辉发故城怀古》中写到“大东”:“天教草昧起英雄,开创艰难自大东。”他在另外两首诗中也写到“大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