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弥达(? 一1761),姓鄂济氏,正白旗满洲人。
雍正元年(1723),由户部笔帖式授吏部主事,历官贵州布政使、广东巡抚、广东总督(兼辖广西)。任内建议允许贫民贩运私盐,广东移民四川,军队屯田交还当地苗民,均被清廷采纳。
乾隆四年(1739),调任川陕总督,任内贷官银给榆林农民购买牛具、籽种,出口外种地,秋天偿还粮食,以增加边防储粮。
乾隆六年(1741)8月,以兵部侍郎鄂弥达为宁古塔将军。忠实执行清廷封禁东北的政策。提出吉林、伯都讷、宁古塔等处,为满洲根本重地,不许游民杂处其中,除现有居民已入永吉州籍贯,并立有产业之人,按亩编为保甲,设甲长、保正,书十家名牌(临时户口),不时严查外;其余未入籍之单丁(流动人口)等,严行禁止,不许在永吉州的山谷僻壤之处,造房居住。仍然查明本人原籍、年龄、姓名,五人书一名牌互保,其中如有一人偷挖人参,私买貂皮,私垦田亩,隐匿熟田,以及赌博闹事者,一并受到处分。地方官知情不举,按溺职例议处。如果连保人有愿回籍者,给票回籍,并令地方官按季查明人数,陆续将回籍之人,尽行处理。如将牌内无登记者留下,甲长、保正,从重治罪。仍将抓获之人枷责,递解回原籍,于年终造册送部备查。原定民人垦荒,十年后交租;典种熟地,三年后交租。交纳钱粮者,十无二、三,且奸徒将近交租时,把垦地典与他人,企图获利。今后永禁垦荒,将人民现有地亩,尽行清丈,不拘年限,以丈地之年为始,照数纳粮。又提出,游民多系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地方人,其出山海关时,皆由临榆县领票,自去年严查关口以后,带领妻子出口者渐少,而单身者仍不断前往。建议不再发给路条,交守门官兵查验,方可放行。同年11月,为吉林地区穷苦兵丁争领饷银。向监察御史反映,吉林乌拉兵3 000余户,穷苦者1 185户,甚穷苦者678户。他们每月食炯二两,又无粮米,还经常出征,每年两次打围,需费甚多,又扣预借的生息银两,放晌时除抵扣外,所余不多,贫苦逃走者甚多。现在值严冬季节,生活非常困苦。请将极穷苦的678户,每户于资生银内,借支银四两,米四石,于乾隆七年(1742)秋季开始,按八季扣还归款。其贫苦的1 185户,尚有口粮,可接续到翌年二、三月间,等翌年春再研究办理。
乾隆七年(1742)4月,因发遣人犯沈柱系将军故友,而在戍地打不开情面,资助衣服银两,任其乘骑释站马匹,招摇过市等情,鄂弥达被宁古塔副都统常胜参奏,交部查议。同年11月,清廷议定拨满洲兵一千名往拉林、阿勒楚喀地区种地自给,所有办理起程、建房、仓储、垦荒、积谷、设官等事宜,均交所派官员,会同吉林将军鄂弥达共同办理,并制定详细方案。同年12月,规划吉林地区设立义仓事宜。吉林各地义仓,向来就地分设,并非一地。若只设一处,使数百里之外的人,前来垦种,多有不便。吉林城二百里外,始有汤田(水涝地)可耕,收获粮米,运送至仓储备,亦多不便。请各就本地收贮,较为方便,以利民食。同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方,歉收粮贵;吉林乌拉地方,各种粮俱丰收价贱。鄂弥达建议,发出九千石,拨给黑龙江,等明春冰化时,由水路运至齐齐哈尔等地。
乾隆八年(1743) 3月,重申参禁之令。向朝廷奏报,乌苏里等处出产人参,查有偷采之人,多在山内搭盖窝铺过冬,到夏天或留人种地,或入山私采,地方辽阔,恐积久难以办理。要求派得力官员带兵300名,于4月初旬,在该地区设卡查拿。6-7月间进山,雪落后撤回。同年4月,奏办宁古塔、伯都讷、阿勒楚喀、三姓、珲春等地开垦事宜。各地每一佐领编立农器一具,每农器一具,派三人垦种。需牛共48头,其购置犁桦事件,在卖粮银内动用。同年9月,荆州将军年老多病,令吉林将年鄂弥达调补。
乾隆十六年(1751)授镶蓝旗汉军都统。乾隆二十年(1755)授刑部尚书,署直隶总督。乾隆二十一年(1756)兼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乾隆二十六年(1761)病故。